《囚绿记》中常春藤的内涵

时间:2022-10-10 11:11:11

【前言】《囚绿记》中常春藤的内涵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其实不然,我们说,何谓情节?既有“情”的表达,又有“节”的陈述,“节”中含情,情中有节,乃情节也。故事和情节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后者不仅有物的罗列,更有情感的寄托,而前者只是单一的物的陈述和罗列。我们来看一例:“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简单的故事的铺排...

内容摘要:陆蠡先生的《囚绿记》讲述的是身陷囹圄的“我”,以病态的心理将一枝常春藤囚于自己屋子最后又释放它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常春藤绿条真实而复杂的情感。前人多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结合陆蠡先生所处的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陆蠡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来解读文本中常春藤的象征意蕴,本文将试图从文章的标题、作者对常春藤称谓的变化以及“我”与常春藤形象的对比等全新角度,试图阐明常春藤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囚绿记 常春藤 内涵 自我

《囚绿记》中的常春藤看似只是一株绿色植物,其实不然。作者为何要无端禁锢一株绿色植物呢?下面我们将从标题中“囚”字、常春藤称谓变化和常春藤与“我”之形象对比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作者和常春藤之间复杂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常春藤的深刻内涵。

一.从标题中“囚”字解读常春藤

文章围绕囚绿一核心事件展开,我们知道,作者囚系的常春藤是一种植物,而作者用一“囚”字来作为标题和统领全文,“囚”字中间是个“人”字,囗(wei)中一个人为囚,然而作者囚的并非是人,而是一株绿色植物常春藤,而囗中一个木字为“困”,既然禁锢的是一株植物,那么这里作者“囚”字是不是用错了呢?将标题中的“囚”字改为“困”字是不是更好更贴切呢?

其实不然,我们说,何谓情节?既有“情”的表达,又有“节”的陈述,“节”中含情,情中有节,乃情节也。故事和情节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后者不仅有物的罗列,更有情感的寄托,而前者只是单一的物的陈述和罗列。我们来看一例:“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简单的故事的铺排;而“国王死了,王后因为悲伤过度也死了”,则是我们所说的含情的节——情节。

虽然“困”能直白地表现作者禁锢的是一株绿色植物,但是,“困”绿记,只是道出了文章的故事梗概,它只是一个故事,而“囚绿记”,字里行间,不仅道出了禁锢常春藤这一事件,还蕴含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寄托。着一“囚”字,将常春藤拟人化了,作者想通过“囚”字告诉读者——他禁的不仅仅是一株绿色植物,更是一株有着人性的朋友,作者没有把常春藤当中植物来写,常春藤在作者看来,其实是“人”,是比作者自己更坚韧的人,因此,作者用“囚”字,而不用“困”字。

所以,从标题不难分析出,作者将禁锢的常春藤进行拟人化抒写。那么,作者如何将常春藤进行拟人化抒写?下面进一步分析。

二.从作者对常春藤称谓的变化探究常春藤

细读文章,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读常春藤的称谓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作者初次邂逅常春藤之时,作者称它“绿色”,而作者因私念企图要将它据为己有禁锢它时,又称它“绿友”,最后,作者在释放它之后,又亲切地称它“囚人”。为什么会对同一株常春藤有着不同的称谓呢?

囚绿之前,作者称呼常春藤枝条为“绿叶、绿色”,作者在文章第5自然段写道:“它(常春藤)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众所周知,春天的颜色是绿色,万物复苏,所过之处,绿色葱茏,欣欣向荣,作者对绿色赞赏、喜爱有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焦了。”由此可见,常春藤在这里代表生命活力与希望,作者对常春藤充满喜爱与赞美之情。

作者囚绿之后,开始是进行自我安慰,“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还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和常春藤枝条获得了双赢。但是,“可是”一词,笔锋突转,作者发现“这绿友总朝着窗外的方向,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这时,作者称常春藤枝条为绿友,他们是朋友,且本质相同,都追求自由光明,都不想被“锁到暗黑的室内”,不希望被束缚。所以,这绿友虽日渐细瘦娇弱,虽则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看到它一天天枯萎,且恼怒于它的固执,但实则作者惧怕黑暗,害怕孤独,不愿在黑暗中踽踽独行,希望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度过这黑暗囚笼的日子。

所以,作者的私念占了上风。于是,他愧疚又矛盾地囚禁着他的绿友,这时,对于日渐枯萎的常春藤,作者又爱又恨,爱它的不屈不饶、执着追求自由,恨它的不解风情、顽固,不明白自己对它深切的爱,固执地要离开自己。

最后,在作者即将离开战火硝烟的北平时,他决定释囚,放开这位“囚人”,正如自己一样身陷囹圄的“囚人”,这位“囚人”不屈不饶、坚持不懈的精神瓦解了作者最后道德的防线,它赢了!它拯救了处于阴暗樊笼中的作者,它以自己追求自由光明的执著将作者带到了彼岸的光明世界。因此,作者称它为“囚人”,值得敬重的“囚人”。作者珍重地释放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里,作者直抒胸臆地告诉读者:常春藤不仅仅是一株象征绿色、自由的植物,它更是一个人,一个积极向上、永不屈服、执着追求的伟大之人,更是值得作者敬重的人。

三.常春藤形象与“我”之形象对比——另一个自我与“我”

上文探讨了常春藤称谓的变化是如何凸显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常春藤感情的变化这一问题,那么,作者为何对常春藤会有如此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呢?

文中,作者初次邂逅常春藤时,看到的常春藤绿色葱茏,是生命、希望,它能带来快乐,它是蓬勃的生命,是生活的希望与美好的年华。这是常春藤最初的形象,然而作者此刻是怎样的形象呢?“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此时,作者疲累、困倦、不快、抑郁,与常春藤积极的想象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积极健康、朝气蓬勃,一个灰暗、阴沉。一白一黑,一明一暗,一正一反,由此,我们解读出作者囚绿的第一个原因:生活疲累、抑郁、不快,缺少希望和生命活力。我们任何人都有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利,尤其是人身陷困境之时,更希望有一束光来照亮自己黑暗的道路。因此,作者借象征生命生机与美好的绿色来慰藉自己疲累、困倦、不快、抑郁、孤独的心情。正如作者所说:有了这绿色之后,“我并不感到孤独了!”

囚绿之后,在常春藤绿友的陪伴下,起初作者既高兴又满足,还自恋地认为常春藤比以前长得更好。但事实如何?恰恰相反,没有了阳光的滋养,常春藤每况愈下,它固执地渴望着窗外的阳光自由世界,对于作者的爱它并不领情。而作者呢?此时他借囚绿,来排遣自己的孤独、阴暗、病态的心理。作者恼怒、不快常春藤的“任性”与“固执”,看着它日渐式微也不愿意放走它。

作者太过于孤独,因此,他不愿意放走追求自由光明的常春藤,常春藤是他的朋友与知己,如果说作者自己代表人性阴暗的一面,那么,常春藤则是人性光辉的一面,常春藤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是他无法实现的理想追求的寄托,是他真正志同道合的“绿友”。人生得一知己何其难矣,更何况是在身陷囹圄之时!所以,作者的私念战胜了理智,常春藤必须陪伴“我”,它是我的绿友!

最终,作者选择放手,并为坚持不懈的常春藤送上了真挚祝福。这时,我们可以看出:常春藤坚持追求自由光明的行为最终获得了作者的肯定,与此同时,常春藤让作者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敢于把自己的错误写出来,而不是将它隐藏在阴暗的角落。所以作者在释囚的同时,人格也得到了升华!

常言道,人性复杂,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无人能避免不犯错。但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不可原谅;相反,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悔悟弥补,这样的人就值得尊重!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可以理解并且原谅他!”因此,常春藤的坚持与执着的追求值得敬重,而作者的悔悟与自省精神同样值得尊重。

从一开始,囚之前常春藤代表生命、希望、美好年华的形象,作者疲累、困倦、不快、抑郁、孤独的形象,到囚之中常春藤孜孜不倦追求阳光、自由、光明的形象,作者孤独、阴暗、自私的形象,再到最后常春藤坚持不懈、执着向上的光辉形象,作者自省、忏悔、纠正错误的形象,不难发现,常春藤的追求何尝不是作者陆蠡的追求?常春藤何尝不是作者的另一个自我?常春藤形象其实是作者光辉的一面,作者不能做的事情、作者无法实现的理想,全部寄托在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与斗志的常春藤身上,常春藤是作者自身追求生命、自由、光明的象征符号,光辉的常春藤形象最终感化了阴暗的作者,二者最终不谋而合,走向统一。

因此,《囚绿记》之“囚”,常春藤之称谓、常春藤之形象和作者之形象,其本质都是为阐明一个观点:常春藤是身陷囹圄的作者的另一个自我,是作者志同道合的“绿友”,是作者人生理想的抒写符号。

参考文献:

[1]鲍霁编:《陆蠡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闵静:《囚绿记》中“绿”的多重象征含义,教材解析2007年第3期.

[3]王文婓:陆蠡散文《囚绿记》解读,长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4]文娟: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细读《囚绿记》,现代语文2007年第2期.

[5]王青:孤独的灵魂——《囚绿记》的生命化解读,语文建设2013年第1期.

叶婷,王志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05班学生。

上一篇:徐訏和无名氏小说的雅与俗 下一篇: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