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造林整地的技术措施

时间:2022-10-10 10:35:02

杨树造林整地的技术措施

【摘 要】由于杨树具有速生、适应性强、品种多、易杂交、易改良和易无性繁殖等特点,因而广泛用于集约栽培。现已成为我国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为此文章提出了造林地的选择,清理,特点,作用及造林方法。

【关键词】杨树造林;造林技术;措施。

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在我省分布很广,北起大兴安岭,南至牡丹江均有杨树林分布,由于杨树迅速成林,广泛用于生态防护林,三北防护要和工农业用材林。同时杨树树干高大、整齐,常做“四旁”绿化及道路绿化树种。在我省西部防护林建设和东部山区的退耕还林工作中,杨树已成为主要造林树种。

1 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选择是集约栽培成功的关键。立地质量不够标准的造林地,即使增加投入也不易改造好,不能保证高产。对造林地应进行详细的调查,查明土壤的厚度,质地,结构和肥力以主地下水位等。

造林地应选在河流的滩地,阶地或废河道上,或采伐迹地,低产的林地和农田以及退耕还林地,杨树丰产林地应具备以下条件:地下水位约1.5-3m,土壤可溶盐含量低于0.1-0.2%,在冲积物上形成的黄潮土是较适宜的土壤类型。杨树是喜湿的树种,不宜种在丘陵和坡地上。河滩上的砂潮土须经深翻整地,施肥积灌溉才能满足丰产栽培的需要;褐土、潮褐土和潮棕壤的地下水位深,需要有灌溉条件才适用,土壤的有效土层应在1m以上。最佳的土壤质地为砂壤一轻砂壤,砂土机质含量最发在1%-1.5%以上。我国多数杨树造林地有机质含量低于此标准,肥力较低,应该采取农林间作,迫肥和俺埋落叶等措施来弥补。

2 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翻耕土壤前,起到翻埋杂草种子,作物残茬,混拌有机肥料,或矿质肥料,以及一定程度上消灭病虫害的作用;整地要做到深耕细整,才能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对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造林清一方式,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三种,可根据造林地天然植被状况,采伐剩余物数量和散布情况,造林方式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分别选用。

3 整地。

造林整地的方式有全面整地(全垦)和局部整地两种。

3.1 全面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的整地方法。这种方式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显著,清除灌木,杂草彻底,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及进行林粮间作,苗木容易成活,幼林生长良好,但花工多,投资大,易发生水木流失。在使用上受地形条件(如坡度)、环境状况、(岩石、伐根)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较大。全面整地幼林生长较好,但水土流失较重,用工量较高。全面整地主要用于平原地区,秋冬季节全面耕翻,耕深30-40cm,经过一个冬季的冻融,风化,翌春造林前耙平,全面整地应用范围,北方土壤质地疏松,植被稀疏的地方,限定在坡度8度以下应用,南方泥质岩土工灌木杂草丛生地,限定在坡度25度以下应用,花岗岩类限定在坡度15度以下应用,如坡度超过规定的标准,须在全垦后修筑水平阶。

3.2 局部整地。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局部整地又可分为带状地和块状整地两种方法。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土壤,并在翻垦部分之间保留一定宽度原有植被的整地方法。这一方法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预防土壤侵蚀的能力较强,便于机械或畜力耕作,也较省力,山地进行带状整地时,带的方向可沿等高线保持水平,平原进行带状整地时,带的方向一般可为南北和,如害风严重,可与主风力方向垂直。

4 造林整地的特点与作用

4.1 改善立地条件。首先是改善小气候。造林地上一般都生长着灌木、杂草等天然植被,整地后,由于植被局部或全部清除,光线可直达地面,反射率减小,空气对流加强,因而,近地表层气温,地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另一方面,整地后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含水量增加,水分,空气比例协调,由于水的比热小于空气,干燥的土壤增加含水量,可使其升温慢,温差小,而过湿的土壤排除多余的水分,可使其升温快,地温高,近地表层气温,地温的增高,可使春季土壤提早解冻,有利于苗木生长其次是调节土壤水分,造林整地清除植被后,雨雪直接降落地面,不会被灌木,杂草等植被茎叶中途截阻,避免蒸发生返大气,相对增加土壤水分来源,植物本身的蒸腾减少,节约土壤水分消耗。

4.2 保持水土。造林整地是坡面治理的简易工程措施,具有一定的积水容积,可以把一时渗透不及的降水贮蓄起来,整地作为一项工程措施,其保持水土的作用是通过下述途径取得的,首先是把坡面整出无数个小的平地,反坡或下洼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形成条件,防止其过分汇聚,流量过大,流速过快,第二是坡面上出现大量“小水库”“小水盆”,可以分散地积聚水流,最后是经过整地的土壤,渗透性强,水分下渗快。

4.3 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造林地经过认真清理和细致整地,可减少造林时的障碍,便于地行栽植和抚育管理,有利于加快造林施工速度,造林整地质量对造林质量影响很大,整地质量高,可为提高造林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整地质量差,又往往给造林带来困难,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如造林中存在的窝根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不重视栽植技术,而经常由于整地没有达到规定的深度要求。

4.4 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造林地经过整地其立地条件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栽植的苗木可以屡教不改发出新根,顺利成活。整地后的最初几年,由于近地表层的气温,地温升高,土壤湿度增大,春季树液流动,发芽,展叶等物候提早,秋季叶变色,叶脱落等物候期推迟,使林木的生长期略有延长。同时,整地后土壤疏松,土层增厚,灌木,杂草等天然植被及石块,采伐剩余物被清除,苗木根系生长发育受到的机械阻力减小,因此,主根扎得深,侧根分布广,吸收根密集。造林整地促进幼林生长的效果,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有关,也就是说同一种整地方法用于立地条件不同的造林地上,其收效明显不同,一般是条件好的地方不如条件差的地方收效显著,因此,造林地立地条件越差,越需要细致整地,相反,则可适当放松对整地质量的要求,甚至允许不进行整地直接造林。

4.5 常规造林。种植树一般提倡“三大一深“,即采用大株行距,大穴和大苗,并要深栽。植物穴的规格80-100cm*80-100cm *70-80cm,深栽70-80cm是为了苗木有更长的干部能转化为根,增加根量,吸收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力和成活率。

4.6 插干深栽(截根苗深栽)。沿河滩地和阶地宜推广此法,在地在水位约1.5米深的北方,可用截根的大苗深栽入地下水中。挖大穴地,可在穴底挖,或用铁钎打孔至地下水,插入截根苗,用钢钎打孔时,可先挖倒入少量水,打孔时可湿润孔壁,使土变软,并防止沙土下塌,减少摩擦,可以提高工效。此法的成活率高,生长量大,苗木抗旱力强,杨树截根深栽造林技术是用杨树苗于发不定根能力强的和苗木浸入地下水的基部直接吸收水分特点,在明显的水分优势。

4.7 平茬造林(截干苗深栽)。在旱情严重,常规造林把握不大时,或常规造林后苗木地上部分耐不了干旱和风沙,开始由上而下干枯时,应采用平茬造林法,即在根第和茎下部分水不多前及地平茬工强度截干,错过平茬时机,苗木不能保活或长不良。有的林场预见到全苗栽植后上部分会枯干,降低成活率,因此,造林的将主干截去,挖60cm深的穴,在根颈以上30cm处截干,将苗根和苗干基部全部埋入穴中,用此法秋夏两季均可造林,苗木全埋在土中能够保持水分平衡,成活率高,其缺点是:苗木由零点开始生长,起点低。

4.8 插条造林。在缺少苗木,土壤湿度较高,气候又比较干旱的地方,可采用插条造林,插条截自1-2年生苗木,插条长50-80cm,粗3cm以上,栽植深度决定于当地条件,一般以50-80cm深为好,插条上端与地面子,或高出地面3-5cm,以利于发芽,这种方法与平茬造林相似,为了躲避干旱的威胁而全埋不露,其优点是节省苗木,1株荔枝可截成3-4根插条,而且成活率高,留根育苗与插条造林结合,可形成完整的育苗和造林系列技术。

上一篇:建设开发项目中工程造价的控制 下一篇: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的配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