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与急救

时间:2022-10-10 09:17:45

溺水与急救

[关键词] 溺水;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133-02

目前,意外伤害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危险因素,溺水是常见的意外死亡原因。本文着重介绍溺水与救护的相关知识,使溺水者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护,从而挽救溺水者的生命。

1 溺水的概述

溺水又称淹溺,是指人淹没于水中,常因失足落水或游泳时发生意外所致。由于呼吸道被水、污泥、藻草等物堵塞(湿性溺死占70%~80%)或因喉头、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干性溺死占10%~20%)而造成窒息和缺氧,甚至造成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者,称为淹死。

淹溺的进程很快,若抢救不及时一般4~6 min即可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研究指出,溺水者溺水6~9 min死亡率达65%,超过25 min,就可100%合并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但是,若在1~2 min内得到正确救护,挽救成功率可以达到100%,因此,溺水急救必须分秒必争。

2 溺水早期的死亡原因

溺水早期的死亡原因有:①水、污泥、藻草类等物进入口鼻、气管和肺阻塞呼吸道而窒息;②因呛水、惊恐、寒冷等刺激,反射性的喉头、气管、支气管痉挛所致的呼吸道梗阻而窒息;③淡水溺水的血液稀释,出现溶血,血钾升高所致的心室纤颤、心跳停止;④海水溺水的电解质紊乱和急性肺水肿,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⑤跳水时,可因头部撞击硬物或木桩等引起颅脑外伤,在水中发生昏迷、死亡;⑥发生溺水时,救护人员在水中寻找溺水者时间过久,使溺水者被救上岸时已经丧失抢救时机而死亡。

3 溺水者的临床表现

溺水者的临床表现有:①轻者: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恐惧、神志清楚,呼吸心跳存在;②重者:面部青紫、肿胀,口鼻充满泡沫或污泥、藻草等,皮肤黏膜苍白和发绀,四肢冰冷,腹部隆起,昏迷,抽搐,呼吸心跳先后停止。

4 溺水的病理生理改变

溺于淡水和海水都可引起反射性的气道关闭及肺顺应性降低而致缺氧,但两者形成肺泡通气障碍的机理不同:①淡水进入肺泡后,由于渗透压低,肺泡面积大,很快就经肺泡壁吸收入血,使血液稀释,在2 min左右就可以使血容量增加1倍。吸入的水主要在静脉系统存留,静脉压迅速增高,动脉压很快降低,红细胞大量溶解,血红蛋白和钾离子释出,钠离子因血液稀释而减少,高血钾很快就可以引起心室纤颤或心搏骤停,血氧含量在数分钟内就降到原来的1/10,造成脑缺氧和心肌缺氧,成为中枢性衰竭的主要原因[1];②海水进入肺泡后,由于海水的含盐量为3.5%,渗透压高,血液中的液体渗入到肺泡,使肺泡内充满含蛋白的血色黏稠液体,还可能使部分肺泡破裂,严重影响血氧饱和度,数分钟以内可使血氧含量降到原来的1/10。海水中的盐类可迅速进入血液,3 min左右血钠含量增加2/3,血钙含量增加1倍,血镁含量增加数倍,造成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心跳停止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出现的时间较迟,同时有全身组织普遍缺氧和代谢分解产物的增加,这些改变也较为迟缓,因此溺于海水的人死亡较晚,可以挽救的时间也长于溺淡水的人 [1]。

5 溺水的急救措施

5.1 自救

5.1.1 不会游泳者的自救①落水后不要紧张,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②冷静地采取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将口鼻露出水面,此时就能进行呼吸;③呼气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救护;④切记,千万不要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这样反而容易使人下沉。

5.1.2 会游泳者的自救①会游泳者一般是因小腿腓肠肌痉挛而致溺水,此时应平心静气,及时呼人前来援救;②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③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下肢的拇趾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趾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痉挛自然也就停止;④一次发作之后,同一部位可能再次痉挛,所以对痉挛处要充分按摩和慢慢向岸上游去,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⑤如果手腕肌肉痉挛,自己可将手指反复屈伸,并采取仰面位,以两足游泳。

5.2 他救

救护者应镇静,尽快尽可能脱去衣裤,尤其要脱去鞋靴等,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对筋疲力尽的溺水者,救护者可以从头部接近;对神志清醒的溺水者,应从其背后接近并告知合作的重要性,不要乱抓乱动,用左手握其右手或拖住头部用仰泳方式拖向岸边,也可以从其背部抓住其腋窝推上岸;救护者如果游泳技术不熟练,切忌用手直接拉溺水者,则最好在现场找救生圈、木板或用小船进行救护,或投下绳索、竹竿等,使溺水者握住后再拖带上岸;救护时严防被溺水者紧紧抱住而双双发生危险。如果被抱住,不要相互拖拉,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的手松开,再进行救护。

5.3 医疗救护

5.3.1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将其仰卧,头偏向一侧,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污泥、呕吐物、藻草等保持呼吸道通畅。牙关紧闭者,用手按捏两侧面颊用力启开。然后,①看一看双侧瞳孔是否散大;②摸一摸颈动脉、股动脉是否有搏动;③听一听心音和呼吸音,感觉一下是否有气流并观看胸部是否起伏,以判断呼吸心跳是否停止。对呼吸微弱或已经停止者,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是:使头后仰,抢救者用一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溺水者的鼻孔,另一手掰开溺水者的嘴,深吸一口气,屏气,迅速将病人口包住吹气,反复进行,直到恢复呼吸。人工呼吸频率为12~20 次/min,潮气量500~600 ml,但目前公认为800~1 200 ml。如果呼吸心跳均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的时间要长,不要轻易放弃,并可给予吸氧和保暖。不要坐等医生到来或不经处理直接送往医院,丧失最初的宝贵抢救时机。

5.3.2 徒手心肺复苏术:①通过一看、二摸、三听,确认呼吸心跳均以停止者,应立即使溺水者头后仰,用手捏住其鼻孔,深吸一口气,屏气,双唇包住溺水者口部,用力吹气,并观察胸部上抬情况,吹气毕松开口鼻,再吸气重复一次吹气。要求频率为12~20 次/min,潮气量为500~600 ml,但目前公认为800~1 200 ml;②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剑突上2.5~5 cm处(剑突上两横指)为按压部位,救护者将左手掌根部置于溺水者的按压部位,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手指交叉并将下手指钩起,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半身、肩、臂部的重量垂直下压,成人下压4~5 cm,儿童下压2~3 cm。按压的频率为80~100次/min;③按压与呼吸之比为,单人15∶2;双人5∶1(最新国际标准为,成人,单、双人均为30∶2;儿童单人为30∶2,双人为15∶2);④心肺复苏成功的判断: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60 mmHg,颜面、口唇、指甲及皮肤转红;散大的瞳孔缩小,自主呼吸恢复;意识神态开始恢复;⑤如果抢救时间超过30 min以上,溺水者呼吸心跳仍未恢复,应考虑放弃抢救;⑥要求抢救及时有效,动作准确规范,程序沉稳连贯。

5.3.3 不要强调“控水”,因为溺水者是否需要清除吸入下呼吸道的水尚未得到科学证明。大多数溺水者只吸入少量的水,而且淡水会很快由肺部吸收入血液循环。10%~20%溺水者系死于喉痉挛或摒气,而没有吸入任何水分,而且头置于侧位时,口腔中的水即能流出,因此除了用负压吸引外,任何清除下呼吸道内水的工作都是没有必要的,并且是危险的,所以强调“控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进入胃中的水,却与呼吸无关,如果“控水”反倒容易误入气管而呛水。

5.3.4 “控水”的方法:溺水者取俯卧位,用衣物等将其腹部垫高或横放在救护者屈曲的膝上(救护人员一腿跪下,另一腿屈膝),让溺水者的头尽量低垂,轻轻拍打其背部,使进入呼吸道和胃中的水迅速流出,但时间不要超过1 min,勿压迫腹部,以免水从胃逆流入呼吸道,若“控水”效果不好,应立即停止,然后将其置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进一步抢救。

5.3.5 溺水者经现场抢救,在呼吸心跳恢复后,可用干毛巾等擦遍全身,自四肢、躯干向心脏方向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重症病人立即送往附近的医院,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仍需不停地对溺水者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以便于医生的进一步救治。

防止溺水我们应做到:①游泳前一定要先活动肢体,做好热身运动;②游泳前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身体不适、太饱、太饿、酒后或过度疲劳时,均不要游泳;③水温较低时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时再游泳,以免引起肢体痉挛而发生意外;④不要在地理环境不清楚的水域游泳;⑤跳水前一定要确保此处水深至少3米,并且水下没有杂草、岩石或其他障碍物;⑥在海中游泳,要沿着海岸线平行方向而游,游泳技术不熟练或体力不充沛者,不要涉水至深处,最好在海岸做一标记,留意自己是否被冲出太远,及时调整方向,确保安全;⑦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眼疾病时不宜游泳;⑧雷雨天气不要游泳;⑨游泳时严禁与同伴过份的开玩笑,以免发生危险;{10}不要随意下水,特别是在野外;{11}最好是在有救生员的地方及合格的场所游泳;{12}游泳时要带齐装备,一定要带泳镜;{13}对自己的游泳技术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要逞强,特别是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14}在游泳过程中,如感突然身体不适,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综上所述,希望人们能充分了解溺水的相关知识并且掌握正确的施救方法,以必免发生不幸和遗憾。

[参考文献]

[1]湖南医科大学.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技分册[M].第3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07-05-21)

上一篇:小切口电钩法切除胆囊374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择期剖宫产时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