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意象看苏轼词丰富的情感内涵

时间:2022-10-10 08:38:21

从“风”意象看苏轼词丰富的情感内涵

摘 要:苏轼在词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风”这一意象。在传统婉约词的创作之外,扩大了“风”意象的表现功能,在词中表现了一种比较“完全”和“具体”的“士大夫情怀”,建构了苏词丰富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苏轼 风意象 情感内涵

人类的情感思绪有着如风般的无迹可寻却又丰富多样的特点,同时,风又常常以其无形无影且又富于变化的独特存在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情感世界。在苏轼词中以“风”入词处共有149次,是词中仅次于“花”的第二大意象。[1]苏轼词中“风”意象的使用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一是单纯意象,如“秋风”、“东风”、“和风”、“回风”等;二是复合意象,如“风雨”、“风露”之类;三是组合意象,如“风+雨”、“风+云+水”、“风+烛影”、“风+珠帘”等。苏轼“以诗为词”,把词从“应歌”和“艳科”的圈子拉向了宽广的社会,能够在词中表现一种比较“完全”和“具体”的“士大夫情怀”。[2]而“风”正是以其无形无影且富于变化的独特存在方式,成为苏轼于传统婉约词之外,传达士大夫文人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的重要意象。下面则是通过两方面对苏轼词中“风”意象的简单分析。

苏轼延续着传统婉约词的创作。或是使用如“秋风”、“东风”、“回风”之类的单纯意象,或是使用“风”与“柳”、“风”与“柳絮”等意象的组合,这些意象在表达思念之情与赞美舞鬟的舞姿的同时,共同构成了苏轼婉约词的丰富内涵。

其一,赞美舞鬟舞姿的婀娜。主要体现在“回风”这一特定意象,或是“风”与“柳”、“风”与“柳絮”等意象的组合。如《南歌子》(绀绾双蟠髻)中“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便是通过“风”、“柳”这两个意象,形成了一幅清风吹拂着细柳,在风中摇曳多姿的情境,进而以细柳的摇曳之态赞美了舞鬟舞姿的婀娜。而《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中“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则是通过“回风”这一特定意象,展现旋转如风的舞步给人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赞叹了舞步的轻盈与舞姿的动人。

其二,因“风”而生思念之情。主要体现在如“秋风”、“东风”之类的单纯意象的运用和“风”与“烛影”之类意象的组合。如一首《蝶恋花》: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苏轼在作于同一时期的《书遗蔡允元》一文中有“仆闲居六年,复出从仕。自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3]2262而在这首词中,苏轼则是以“万里”二字,同样的点出了“大风三日”的悲凉,而“秋风”这一意象,则是以其无形无影却又满载悲凉的特点萦绕在秋夜、秋月的缠绵之中,牵动着寄居外地的苏轼对于妻室浓浓的思念。 其他如《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一词中“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则是在迎面东风,痛泪成行的场景之中,表达了词人接到乡书之后的矛盾、痛苦与思念之情。《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菩萨蛮》“秋风湖上潇潇雨”,都是以“秋风”入词,通过秋风的悲凉抒写了对于离人的思念之情。

而一首《点绛唇》,则是在“风”与“烛影”之类意象的组合中抒发了内心浓郁的伤春意绪。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词的下片以“风”与“烛影”两个意象的组合,形成了凄清的意境,引发了室内之人的伤春之情,随“风”而来的一个“摇”字,确是摇出了人影,又摇出了人影背后的浓重的伤春意绪。

苏轼为词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传统婉约词外也表现了一种比较“完全”和“具体”的“士大夫情怀”,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

其一,因“风”而发人生之慨。苏轼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能够达到一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乐观与旷达,其词中也常常通过“风”意象与其他意象的组合形成旷远的意境,抒发一种苦闷之后的旷达与超脱。如一首《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后,上片写词人蔑视功名利禄以及其“疏狂”之态,下片则表达了对于自由的追求。“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则是以“风雨”这一复合意象入词,写出了人生百态如风雨般变化无端;而其后“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则是通过“清风”、“皓月”、“苔茵”、“云幕”这四个意象的组合,形成了一幅美好的江南图景,抒发了词人逆境之中的自我解脱和旷达自适的情怀。其他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是言“风”之静,通夜深风静之时的安适景象感染词人内心深处,发出寄身江海的顿悟。而《无愁可解》(光景百年)中“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着心里”,则是以“风”如过耳之事、无迹可寻这一特点来比喻人生愁苦,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愁苦的释然和内心的乐观旷达。

其二,因“风”而生豪放之风。在“风”这一意象的使用中,苏轼常通过一些大数字的词语与“风”结合,形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的下片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则是通过“一千顷”、“忽然”、“掀”之类颇具气势的词语与“风”这一意象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由驰骋的和豪放不羁的气势。其他如《八声甘州》中“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浣溪沙》中“万顷风涛不记苏”之类,都是一改“斜风细雨”式的纤柔之态,通过这些大数字的词语与“风”的结合,形成了阔达恢弘的境界。

“风”意象的使用,还体现在对《庄子》中相关语句的化用,这在增加其词浪漫气息的同时,也增添了苏词的旷达之蕴。如《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中“向玉霄东望,蓬莱霭,有云驾、骖风驭”,其中的“风驭”便是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4]18的句意,展现了苏轼能够将世俗生活与超然世外的仙境相结合,随着古代神话中那“由风驾驭的神车”自由驰骋,这既是苏轼对于世俗生活的自我解脱,也是其逍遥于人间的乐观与旷达。其他如《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中的“乘风”之词也在高远浩荡的格调之中形成了旷达豪放的境界。

苏轼在词中大量使用“风”这一意象,不但因“风”而生思念之情,创作了大量如传统婉约词中别离相思的作品;同时,在“风”意象与其他意象的建构之中亦能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和浪漫风格,同时思考宇宙人生,表现着士大夫文人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使得苏词的情感内涵更为丰富。

上一篇:儒家传统政治思维中的公民理念及其嬗变 下一篇:从小说符号诗学和重复理论角度解读《日瓦戈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