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工业各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时间:2022-10-10 08:04:44

珠三角工业各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 一个经济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珠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使珠三角各个城市在未来工业产业发展中准确定位,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本文通过工业行业区位商这个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了珠三角九市工业产业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工业区位商 比较优势

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现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增长较快。2001年-2007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4.03%。根据H•钱纳里等人关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理论,珠三角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成熟阶段,第二产业占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0%左右。由此可见,珠三角发展好工业,并根据各地工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进行明确分工,对整个珠三角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珠三角工业比较优势分析

1.工业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

优势产业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特色产业,更是区域经济的规模增长点。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基本的分析方法。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商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的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结合本文对珠三角地区各市的工业各行业的分析,表中j地区I 产业区位商;为j地区I 产业的产值;为j区域的总产值;为珠三角I 产业的产值;则为珠三角整体的工业总产值。

2.工业比较优势的测定

根据上述的计算公式,选取了2009年广东统计年鉴中各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珠三角九市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计算了2008年珠三角九市37个工业行业的区位商。具体统计如下:

(1)数量分析,从数量上看,2008年珠三角工业行业区位商大于1的优势产业共有123个,其中中山市的优势工业产业最多,达18个;而惠州市最少,仅为7个。

(2)各市的主要优势产业。为了重点突出各市的主要优势工业产业,本文选取各市区位商排名前五位的行业进行重点分析,在各市的主要优势产业中,广州的烟草制造(4.05),江门的化学纤维制造业(10.36)、非金属矿采选业(8.52),以及肇庆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5.5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3.53)、非金属矿采选业(12.4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8.8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28),其区位商都大于4有些甚至超过10,表明其专业化程度非常高。

根据九个城市的主要优势产业的分布特称,将其工业结构分为两种类型:

高度加工型:资源要素贫乏,主要优势产业集中在高加工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这类产业主要有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器机械、设备制造业等等。通常这类地区的资本和技术供给能力较强,因而有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有深圳、珠海、佛山。

资源主导型:资源绝对优势,发展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如金属采选业、冶炼加工、农副产品等等。归为这一类型的地区有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

综合型:同时发展高度加工型及资源主导型的产业。如广州。

(3)优劣势产业互补分析。理论上说,区位商的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则该地区对这一行业的相对吸引力也就越大;区位商越小,比较劣势则越明显,其产业分工的能力越弱。因此,可以从区位商值的大小判定一个地区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以及互补程度。对珠三角地区九市分别采取LQ>2及LQ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各市相对优势劣势的产业差别还是较大的。首先深圳的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这与深圳充裕的资金和大量优秀的人才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深圳在珠三角的定位还是主要以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为主,所以具有相对劣势的产业最多;其次,肇庆的资源主导型产业最为发达,尤其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及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珠三角甚至全省都具有绝对优势。这是因为肇庆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60多个矿种,主要金属矿种有铁、金、银、铌、钽、锡、钨、铋、钼等;非金属矿种有石膏、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瓷土、钾长石、端砚石和绿玉石等。金矿储量100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0%以上。自然资源的丰富决定了肇庆发展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工业;第三,珠海、佛山同样以发展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为主,由于这两地的矿产资源等不够丰富,但经济总量水平高,比起其他除广州深圳外的城市更易吸引资金与人才,所以其制造业相对比较发达。第四,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则相对于在纺织服装、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由于这些地区劳动力比较丰富且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因此劳动密集型类的轻工业较容易在这类地区发展;第五,由于广州作为省会城市,且处于珠三角的中部,其产业发展比较均衡,两大类产业在广州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从产业互补的角度讲,深圳与肇庆的优势与劣势产业互补程度最为明显,其次珠海、佛山可以同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补。但是,从整体来看,整个珠三角具有的优势产业还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随着国内原材料成本上升、政策环境日趋严厉,金融风暴的袭击更是加剧了工业的生存危机。因此,珠三角有关产业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例如,香港政府为了支持在珠三角港企的转型,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深圳政府在一面提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当地重工业的发展;广东省则在“十一五”期间将致力于打造重工业强省作为发展目标。

三、珠三角工业发展对策

第一,加强区域内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产业结构转移。区域经济规律表明,先进的生产力首先在少数条件好的地点生长和发展,形成增长极。目前,广州、深圳是带动珠三角第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同时江门肇庆等地区总体经济仍然需要靠其自然资源的优势的来发展,技术水平低下,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了制约珠三角发展的瓶颈。将部分高薪产业转移到这类地区去,这样既可以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又能够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各地区要选取自己的准确定位,要确立好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等相关性产业,积极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避免重复建设。

第二,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特别是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加快珠三角地区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向劳动力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优势,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珠三角地区要摆脱产业升级的尴尬,真正走出困境、迈向国际,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人口剧增相对照的是,珠三角地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远低于京沪,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仅为7.26%。每1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仅为北京的36%,上海的近50%,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珠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需求。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高科技产品,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应用,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创新,从而全面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进程。

参考文献:

[1]陈计旺: 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周运源: 区域经济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3]曹正:资源约束下中国制造业的战略转型[J].中国经济问题,2008(5)

[4]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上一篇:贵阳市主导产业研究与培育 下一篇: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培养层次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