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小伙儿斯拉特:造“拦网神器”打捞海洋垃圾

时间:2022-10-10 07:32:27

荷兰小伙儿斯拉特:造“拦网神器”打捞海洋垃圾

17岁时,为拯救被垃圾污染的海洋,他毅然选择辍学。骑自行车外出宣传,在TED上作演讲,和小伙伴去北大西洋环流里采集数据,他屡次遭遇危险。在热心人资助下,这位荷兰小伙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室和工作人员,研制出自动打捞塑料垃圾的拦网。这款被喻为“打捞神器”的拦截设备操作方便,能让海洋垃圾自投罗网。

海洋垃圾,触目惊心

2011年暑期,17岁的荷兰少年伯颜・斯拉特来到希腊海滩,希望看到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象。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各色塑料垃圾。他还见证了动物们糟糕的生存状况。一只死掉的信天翁,尸体部分腐烂,它肚子里,有满满当当的人类生活用品。还有一只被塑料和渔网困住的海龟,无力地为生存在挣扎。斯拉特心中有个想法越来越强烈:我要做点什么,让被弄脏的大海,回到过去美丽的模样。

周围人劝他:“你的想法不切合实际,一旦塑料进入海洋,做什么都没用了。”这句话“激怒”了他。从小,斯拉特体内充满“不安分”因素。13岁时,他对火箭产生浓厚兴趣,制作出一个用水作为动力的水火箭,还拿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就喜欢挑战,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相信,终有一天,其他人会惊讶于他做的事。

斯拉特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被一连串数字和文字深深震撼。目前,每年全球生产的塑料有2.88亿吨,其中10%会进入海洋。太平洋中有一条垃圾带,位于夏威夷和加州之间,覆盖数百万平方公里。如果用传统方法清理,需要几万年才能消灭干净。而海洋垃圾的危害不言而喻。这些垃圾会相互碰撞摩擦,产生极为微小的颗粒。而经过污染领域的鱼类,会在无意间吞噬这些微粒。当这些鱼类被打捞上来,放到餐桌上供人们食用,污染物就会传导到人类。

斯拉特反复思考,如何用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打赢这场垃圾“歼灭战”。正巧不久后,他和几个朋友去另一处海滩潜水。源源不断的海浪,让他豁然开朗:既然海浪能量如此之大,何不让它充当捡垃圾的动力?他开始构思一项技术,让这些垃圾塑料在洋流作用下“自投罗网”。不过这个收集设备必须经过特殊处理,既可以捕捉海面上的垃圾,又能让洋流和海洋生物从设备下顺利通过。至于回收到的垃圾,也要做到废物利用,可以被制成石油或其他能源。

这个想法很美妙,但需要解决两个难题。首先是资金,没钱,设想只能是纸上谈兵。他还只是一个少年,别人会看得上他,给他钱吗?其次,是人力资源问题。他不可能独自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很多人帮助他,能找到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吗?

调查研究,频遭危险

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他开始骑着自行车四处奔走。他不愿意浪费任何时间,即使骑车中,也在思考问题。有一次去阿姆斯特丹的路上,他脑子里突然有了灵感,正当得意之时,他“咣当”一下撞到硬物上,随后失去知觉。

醒来时,斯拉特发现父母坐在病床边。他因为太过专注,子一头撞上路边的隔离栏,头上撞出一个大窟窿,整整缝了七针。母亲伤心地对他说:“孩子,放弃那个想法好吗?妈妈不想看到你再因为它受到伤害。”他倔强地摇摇头。

住院这段时间,他觉得骑车宣传效果不太好。没多久,他得知有个叫TED的非营利性组织,专门宣传各种环保主张。他在网上递交申请,很快得到答复。一个月后,他在摄影棚内录制一段18分钟的演讲视频,详细阐述他的清洁海洋理念。视频传到网上,反响不太好。几周过去,点击量只有一千多。“他只是想出名,炒作自己罢了。”种种不和谐的音符在耳边响起。不仅周围人不理解、冷嘲热讽,他还收到学校寄来的一纸通知。

一年前,他考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然而他很多时间都花在拯救海洋这项伟大行动中,根本没精力用在课业学习上。过去一学年间,他“挂”了六门功课。学校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能在一学期内,补考通过其中一半科目,他将被勒令退学。

个人学业or拯救海洋,斯拉特必须做出抉择。此时,眼前出现充斥塑料垃圾的海面;耳边,似乎听到一阵阵低沉的啜泣声。他将学校的通知塞进抽屉。

几天后,他向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递交辍学申请。离开学校时,身上只剩下200欧元。他开始联系企业,一个月内找了几百家,体重降低十多公斤。几乎所有企业将他拒之门外,一脸稚气的孩子,带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别人怎么会相信他?

只有一家企业的老总,耐心听完他的陈述,抛给他三个问题:一是项目的可行性。要清洁海洋,整个工程耗费巨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能做得下来吗?有什么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吗?二是对他能否坚持做下去存疑。斯拉特还不到20岁,别人担心他只是头脑一时发热。三是成本收益问题。老板说得很坦诚,他这里不是慈善机构,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考虑成本和收益。如果这个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不能带来丰厚回报,他只能拒绝。

斯拉特这样回答。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说相比普通打捞塑料垃圾的方法,他所设计的方案,成本上大大降低,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海洋清洁状况;至于第二个问题,他说自己已经辍学,彻底斩断退路,不可能是头脑一时发热。第三个问题,他认为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会有助于树立品牌价值,对产品销售产生促进作用。

对方听后依旧很平静,委婉地说让他们再考虑一下。但此后,这件事就没了下文。看来,还是自己提供的数据资料不够有说服力。他决心去实地收集数据,用第一手资料打动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

他向父母借了10000欧元,租了一艘船,和两个小伙伴到北大西洋环流中采集数据。他每天工作15小时,吃得却极其简单。海上风浪很大,他好几次晕船,几乎要把整个胃吐出来。吐完后,继续在纸上做着记录。他准备花一年多时间,完成一份数百页的可行性报告,内容涉及海洋、生态、法律等各个领域,尽可能论证技术上的可行性和资金上的现实性。就在即将完成这项壮举时,他们却突遭意外。

这天,他们完成预定任务,准备返航。海上天气多变,刚才还艳阳高照,刹那间阴云密布。不一会儿暴雨如注,风也越来越大,船开始剧烈摇晃。一个近5米高的巨浪从船舷右侧打过来,船体失去平衡,三人全都落水。好在身上有救生衣,他们还能在水上漂浮。在海水里泡了整整三天,身上仅存的干粮早就吃光。斯拉特隐约感觉死神在逼近,最绝望时,远处出现一个小黑点。黑点越来越近,是一艘巨大的航船。他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拼命挥动双臂,引起了对方注意。这是一艘运货船,正巧船主也是荷兰人,愿意搭载他回到家乡。

自造设备,“清扫”海洋

这次海洋遇险,被多家媒体大幅度报道。2013年3月,他的Ted演讲病毒式传开,还有成千上万的人点击他的个人网站。每天,他会收到超过1500封邮件,申请做志愿者,帮助他完成这个伟大的梦想。就在短短15天内,他收到80000美元的钱款。

资金、人员到位,他开始筹建研究机构。两个月后,一个由100多人组成的研究室正式建立,大部分人是网上募集到的志愿者,分散在世界各地,研究室总部设在澳大利亚。他把先前收集到的数据,交给这些研究人员进行深度分析,为后期设备制作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2014年6月,首款塑料垃圾处理设备正式制成。他先在游泳池中做测试,实验效果令他不是很满意。在运送垃圾过程中,拦网发生断裂现象,导致先前捕获的“猎物”,大量散落到泳池各处。要是在海洋中发生这种情况,不仅起不到清洁作用,反而会产生二次污染。另外,因为采用蓄电池供电,拦网的工作时间偏短。针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他组织人员改进。此后几个月内,他又在泳池中进行过三次试验,每次效果都比前一次要好。

2015年4月,终于到了设备正式下海的时候。巨大的拦网被拖到海里,斯拉特随手扔出一个塑料球,开心地喊:“你们看,它们开始工作啦!”设备主体上的太阳能板,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工作。与此同时,洋流和海洋生物能在拦网之下顺利通过。这个绵长的漂浮体,每时每刻能阻挡住塑料垃圾。

斯拉特初步测算,在太平洋垃圾带,用十年时间即可收集70320000公斤的塑料垃圾,清理每公斤垃圾的成本是4.53欧元,仅为现有清理海洋漂浮物垃圾成本的3%。他的项目在质疑声中不断完善,如今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截至2015年7月,斯拉特已经筹到数百万美元。首套“拦网神器”已于2016年在某些海域部署。这张大网长达两公里,张开那张“血盆大口”,吞噬着令人厌恶的海洋垃圾。如果进展顺利,斯特拉准备把战线在整个北太平洋垃圾带铺开,彻底解决海洋垃圾回收问题。

与此同r,他的前校友们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斯拉特整天都在奔波,常常累得虚脱。他很淡然地说,自己很久没见到朋友,他们会调侃大学生活多有趣,然而斯拉特却觉得,现在做的事情,是真正在帮助地球。即使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他也不会后悔。

海面上漂浮的塑料垃圾,让原本美丽的海景,打了大大的折扣。斯拉特的发明,能让各种海洋垃圾自投罗网,找到了破解海洋垃圾清理的难题。

(责编 孙礼勇)

上一篇:多元化教学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下一篇:高职院校商务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