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依恋理论的发展

时间:2022-10-10 07:10:42

幼儿依恋理论的发展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逐渐对幼儿与母亲或者其他照看者的早期社会关系(幼儿依恋)产生兴趣。幼儿依恋是指幼儿与其第一照看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在维持婴幼儿的安全和生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重要性不亚于控制饮食和繁殖的行为系统。依恋不止存在于童年,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持续发展过程。本文将主要探讨依恋理论的发展概况及其形成的各种流派。

关键词:依恋理论,鲍尔毕,精神学派,社会学习,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精神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依恋是儿童在童年早期获得的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这种体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他成年后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鲍尔毕对依恋的界定更加具体,他认为依恋是指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在维持婴儿的安全和生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重要性不亚于控制饮食和繁殖的行为系统,而且还认为依恋不止存在于童年,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持续发展过程。之后的学者基本上没脱离这个框架,大多都是从依恋是一种情感纽带以及依恋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两方面来阐述依恋的含义。中国学者张春兴用中国式的语言把依恋概括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知道幼儿依恋是指幼儿与其第一照看者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情况下,幼儿的第一照看者是自己的母亲,所以母亲就是幼儿的主要依恋对象。不过幼儿不只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依恋,同时还会向父亲、祖父母寻求安慰,有的甚至还会对特定的游戏玩伴产生依恋,所以大多数的儿童的依恋对象都能达到三个。幼儿的依恋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对陌生人产生排斥。

依恋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幼儿一旦与某一亲密他人形成依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不停地寻找依恋对象;在与依恋对象分开时表现出紧张、焦虑情绪;与依恋对象重逢时表现出轻松和愉快;依恋对象在幼儿身边时,幼儿会对依恋对象的声音和行为作出快速的反应。

从幼儿依恋走进人们关注的视野开始,大量的研究者对幼儿依恋的理论基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试图从内在的精神分析,以及外在的学习模仿等方面探讨幼儿依恋的产生机制,综述起来无外乎以下几个流派。

一、鲍尔毕的依恋理论

鲍尔毕指出幼儿与母亲建立的一种温暖、亲密而持久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在这种关系中幼儿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后,他写了一系列书来论证和建构他的依恋理论。在《依恋》中阐述了幼儿依恋理论的生物基础和进化论渊源,重点分析了幼儿依恋行为的本质、功能和特征;在《分离》中重点分析了分离焦虑、忧伤、悲痛问题,并认为母子联结的破裂不仅引起种种情绪障碍,且将影响整个人生的顺利发展;在《缺失》中分析了依恋形成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在论述儿童不良依恋的成因及其后果之后,全面系统地描述了造成的种种缺失,突出了心理健康和情绪障碍及社会生活适应不良。

他还认为依恋是通过依恋行为表现出来的,依恋行为是一种系统,包括依恋行为系统,警觉-恐惧行为系统,探究行为系统和交往行为系统。依恋行为系统保证、协调婴儿获得并保持同依恋对象的亲近行为;警觉-恐惧行为系统保证婴儿在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有潜在威胁的人和物时产生回避反应;探究行为系统指婴儿内在的兴趣激励他指向一定的新异性对象;交往行为系统是指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对象也不断增加。这四种行为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起作用的。陌生人的出现自然会激活儿童的警觉-恐惧系统;在这个系统被激活时,交往行为系统和探究行为系统的目的必然会被暂时压抑;在熟悉的环境中,陌生人的出现可能不会对儿童造成陌生焦虑,这时交往行为系统就会被激活;儿童在遇到新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依恋对象的情绪性质决定着儿童对新异事物的探究行为的激活或抑制。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依恋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依恋理论大致分成两个时期。早期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依恋起源于母亲的对婴儿的喂养,母亲的哺乳方式及拥抱方式等在依恋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安全的依恋往往得益于母亲温暖、宽容和充满情感的照料。他们认为依恋的实质就是婴儿发出需要的信号,照看者通过这些信号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形成的情感联结。依恋过程中,需要必然是中介,而哺乳、大小便的训练及自居作用则是影响依恋的主要因素。新精神学派不太关注婴儿的内驱力和性本能,他们关注人的社会存在性。他们认为婴儿应该于身边的重要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有利基础。不过在婴儿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上与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也强调早期经验和喂养方式在依恋形成中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依恋的实质是母亲满足婴儿的基本需要而形成的强化行为。具体的过程是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照看儿童的行为,比如喂养、换尿布,反复出现而使母亲的声音和微笑等得到强化,儿童就对母亲产生了依恋,把母亲作为可依靠的依恋对象。社会学习理论特别注重母亲行为方式,比如惩罚、照顾等与依恋程度的关系。他们认为母亲惩罚与依恋之间并不是线性的关系。高依恋事实上与母亲中等数量的惩罚有关,而低依恋则源于母亲的高惩罚或者放任不管。他们还认为儿童的依恋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改变,小时候可能采取依附、追随等方式来表达依恋,而慢慢长大后,可能会用寻求注意和赞许来表达。儿童的依恋对象可能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由最初依恋母亲到后来依恋其他的人及同伴。

四、认知的依恋理论

认知理论不注重需要得到满足的作用,他们更强调儿童的认知(观察、辨别、记忆等)在依恋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两种基本能力在依恋的形成中十分重要:一是要能够区别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果儿童没有这种识别能力,那么他们不会对某一对象产生特定的依恋,那么也不会对陌生人产生排斥;二是具备认识永久客体的能力。认知心理学家用图式来解释儿童的这些能力。当婴儿出生后在与人的交往中会对某些人或者物形成特定的图式。当于这些图式近似的东西出现时,那么婴儿会表现出愉悦和高兴;当与原来的图式略有不同时,婴儿会对这个东西表现出好奇,甚至还想探索一下;当与原来的图式完全不同时,婴儿就会表现出害怕和恐惧,想要逃避这个东西。因此认知理论认为,婴儿在6-9个月时对第一照看者形成了特定的图式,从而把这些人当成依恋对象。

对依恋的本质和形成原理,各个学派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可以看出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依据,合理地解释了依恋的某些表征和内涵。但是为什么至今各理论学派之间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呢,除了依恋本身的复杂性外,可能每个学派有自己合理之处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能说服别人的观点。精神分析学派只是停留在描述性的解释阶段,没有通过大量的实证来证明为什么喂养方式会影响依恋的形成,没能找出什么样的喂养方式能够促进安全依恋的形成,以及婴儿的需要被满足到何种程度能形成安全依恋。社会学习理论只是强调了外在强化对依恋形成的作用,没有相应地从儿童自身出发来考察依恋行为,所以他们只能解释一部分依恋现象,像被严重虐待的孩子仍然有依恋行为这种现象就不能通过这种理论得到合理解释。认知理论只考虑了认知能力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他们忽视了情感因素的考察,使儿童与母亲的联系成为了一种特定的、不可改变的公式,如果有A,那么才有B,不然结论就不成立。因此,对于依恋产生机制的探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同归.依恋理论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概述[J].北京大学学报,2006,(1)

[2] 李丹.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3)

[3] ,孟昭兰.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及辨别函数的建立[J].心理学报,2003,35(2)

[4] 李秀红,静进,杨德胜,蔡小梅,陈学彬,苏晓梅.75 例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性质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291-293

[5] Heidi Keller.Attachment―Past and Present.But What About the Future?Integr Psych Behav,2008,42,P 406-415

作者简介:彭道湛(1986―),女,汉族,四川达州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学前艺术教育。

胡秋梦(1986―),女,汉族,重庆铜梁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上一篇:《中庸》的哲学思想 下一篇:对立与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