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学对象 创新培养模式

时间:2022-10-10 06:34:28

面向教学对象 创新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探讨了面向教学对象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了军队研究生的特点,探讨了目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对象的岗位需求、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因素出发,提出了面向教学对象制定培养模式的三点建议。

关键词:军队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对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82-02

当前,我军正处在军队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实现军队研究生教育由面向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面向作战部队和机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是当前摆在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论文从导师层面给出了相关的激励机制,从具体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新的培养模式,论文从教育制度等方面对教学改革做了思考,但我认为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还应该从“研究生”这一特殊教学对象的特点考虑,提出面向教学对象的军队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本文从研究生教育对象本身出发,分析其特点,提出了面向教学对象的军队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并给出几点实施建议。

一、面向教学对象培养模式内涵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注意到我国传统培养人才的弊端,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个性教育。本文提出的面向教学对象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以教学对象本身的需求、兴趣、创造和自由等特点为出发点,制定出符合本校的办学理念、适应军队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

二、研究生教学对象特点及培养现状

1.研究生对所报学校专业情况的了解更必要。如果说高考填报志愿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是懵懵懂懂的,那么对于研究生报考时,学员基本上对自己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有了定位,他们更需要的是对所报学校专业的准确、深层次的了解。而目前的培养模式并非如此。笔者对我校当前研究生三个年级的100名学员做了调查,几乎近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学员在填报自己的培养计划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学科专业是什么,几乎近一半的学员在开题报告上填写导师的专业时,也不知道导师的研究领域怎么填,甚至少数国防生在入校时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被调了部系专业。研究生自己对即将要研究的专业一无所知,一切从零开始。这种培养模式引起学习知识的不连贯性,造成很多学员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才开始补充本科的专业知识,如此浪费时间不说,还使得2.5年的学习时间对于专业知识而言,也只能是了解个皮毛,更何谈知识创新。

2.研究生对岗位需求情况的了解更强。军队研究生到了研究生学习的阶段,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经过多年的学习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个别人已经成家,有了具体的责任。对他们来说,对于工作岗位需求情况的了解比本科阶段更强烈。另一方面,“早熟”的情况日益明显,研究生阶段年龄学员更容易对未来迷茫,更强烈的想有个稳定的社会关系群。然而,目前的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对部队的了解只是道听途说,或通过给导师干活的方式获得,他们仅仅和部个别部门、个别人有短暂的接触,对部队真实的工作方式不清楚。在填报“就业意愿表”时,能考虑到的就是离家近点、驻队离市区近点,这些对个人发展关系不大的因素。根据调查显示,每个专业、每个期班都有学员为了能毕业,精神上达到近乎崩溃的边缘。为什么会这样?是他们能力不够吗?据调查,更多的原因是他们确定题目的时间太晚,和导师沟通的机会太少,或在某个领域研究时间过长,最后才发现自己跑偏了。同时在毕业答辩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学员认为自己的观点新颖、有说服力,可是专家却认为没有实际应用价值,问题出发点本身就只是基于自己的假想,基于假想上的研究,无论怎么精彩,都毫无意义。研究生都是高层次人才,大多数当初考研的目的还是想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是,目前这种与部队近乎脱轨的培养方式,无疑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设了弯道,降低了学员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3.研究生自我个性已基本形成。通常来讲,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其个性已经形成。研究生培养的方式不再是如何培养其个性,而是如何利用其个性,如果能找到每个学员身上的闪光点,在导师中广泛撒网,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方式,扬长避短,这不仅适合学员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然而,目前的培养模式是导师、学生一抹黑,导师不认识学生,学生更不了解导师,不知道依据什么原则就建立了珍贵的师生关系,如此情况造成了学员对导师研究领域知识的匮乏,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兴致不高,最终导致学术论文水平低下,甚至出现论文造假的现象。所以,为了能够更好、更快捷地培养适合专业部队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每个研究生个性发展的不同,去制定培养模式是有必要的。

三、面向对象培养新模式制定的几点建议

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填报志愿时详细告知,一种是加入入学前的一个月短期培训教育中。所以在报考志愿时,并不是单单的“学校宣传册”,而应该加重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各个专业的介绍,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品质的培养重点、学科专业都尽多详述,这样学员就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方向性的选择,一改现在填报志愿只是个“形势”的现状。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前都会有一个月的短期培训,从目前情况来看,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体能训练这两方面。笔者认为还应该加入一个对学校概况的介绍,特别是对专业学科的介绍,让学员第二次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及崇敬的导师。从教学对象对专业领域情况了解的程度出发,制定培养模式,这对于培养新形势下“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专业型人才是科学、合理的。

2.工作岗位提前实习。部队学员工作岗位相对地方上的学员来说比较固定,如果说本科生由于人数数量太大,不好提前分配工作岗位的话,那么,对于相对少的研究生来说,可以预先征求其意见,以非命令的形式预先分配其工作岗位。当前不论是地方还是军队都在强调培养“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实地学习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实地学习,可以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当学员选择了研究方向后,需要以身试水,需要在真刀真枪的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个职业,自己是否愿意做这样的工作。另外,实地学习对不成熟的创新性想法也有机会尝试着去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在操作中也明确一下自己有哪些优势,哪些知识需要恶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想”的现状,降低了“闭门造车”的机率。通过实地学习机会的供给,毫无疑问对提高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百利而无一害。

3.导师选择灵活制。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选择应该灵活,应该体现在双向选择上,不单单导师选择学生,学生也应该有权利选择导师;而且可以试行三个月的磨合期,如果不适合,还可以重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导师。可以说,导师的因素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要,目前导师单向选择研究生的现状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不利。要从培养对象出发,让每一个个性都能选到合口味的导师,尽可能的让每个个性发光发热,不要有“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遗憾。

四、结束语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设定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依据对象特点、所学专业、培养什么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而设定,面向教学对象的创新模式,立足受教育者主体,分析其特点及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学前教育、提前分配、双向选择”三条建议听起来荒谬,实施起来涉及的单位门类较多,但这种方法无疑是科学合理的。三年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能在一入学就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对部队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宁,邵天章.军队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01):6-8.

[2]王建文,韩飞飞,等.以模拟实验为导向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改创新,2012,(06):62-65.

[3]张江宁,陈小东,等.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9):5-10.

[4]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50-54.

[5]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136-140.

上一篇:跨文化护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28年,他穿透顽疾守护朵朵“女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