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古城镇学校甲肝爆发流行病学分析

时间:2022-10-10 06:18:58

彭阳县古城镇学校甲肝爆发流行病学分析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G 478.2 R 179 R 512.6+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59-01

【关键词】 肝炎,甲型;疾病爆发流行;学生

彭阳县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5.04万。自2007年7月以来,该县古城镇甲型肝炎发病明显上升。古城镇位于县城西面14 km处,辖20个行政村,30 867人,设中学1所,小学20所。2007年7月1日-12月31日共报告甲肝发病191例(其中学生123例),报告发病率618.78/10万,是2006年同期(6例)的31.83倍,其中古城镇街道8月26日-9月2日发病7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宁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范和要求,属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监测分析认为是古城镇学校甲肝疫情爆发流行。

1 流行因素调查

1.1 发病时间分布 2007年1-6月,全县呈散发状态,报告发病23例,自2007年7月开始病例渐增,8月急剧升高,9月达高峰,7-12月各报告4例,41例,89例,46例,10例和1例。

1.2 地区分布 2007年7-12月,古城镇20个行政村有17个村有发病报告,但主要分布在古城村。

1.3 人群分布 以20岁以下各年龄段为主,中、小学生123例,散居儿童28例,托幼儿童11例,分别占64.39%,14.66%和5.76%。

1.4 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爆发以来,古城镇的首发至末例所有病例都进行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巩膜黄染、皮肤黄染,肝功化验转氨酶、胆红素增高。报告病例的85%为实验室诊断病例,15%为临床诊断病例,疫情报告中误诊、误报现象较少,诊断信息基本准确。

1.5 疫情爆发原因

1.5.1 甲肝疫情长期趋势和该病的自然史因素 彭阳县自1990年以来,甲肝发病总体呈上下波动的趋势,平均4~6 a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2007年进入高发年份,这基本符合本病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自然史。古城镇的甲肝发病趋势不稳定,平均2~4 a会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反映出传染源及暴露因素在当地一直存在,一旦易感染人群或未免疫人群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发病高峰。

1.5.2 以往的散发病例可能是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 1-6月全县甲肝疫情一直呈现散发状态,7月进入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病例报告渐增,至8-9月大幅上升,基本符合该县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病的特点。从流行病学角度讲,该病在常年散发状态下,很难找到造成本次爆发疫情的传染源。

1.5.3 疫情的控制和处理能力有限 由于地理、交通、技术等客观原因,存在疫情发现与报告不及时现象,加之疫情爆发后调查处理能力有限及对首批(一代)病例隔离措施不到位,另外,当地居民经济水平较低,卫生条件比较恶劣,个人卫生习惯较差,均给甲肝爆发创造了条件。

2 疫情防控

甲肝疫情爆发流行后,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病原因、查找传染源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环节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并根据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逐步完善和强化落实工作,积极控制疫情蔓延。一是做好疫情监测,严密监测疫情动态,进行日报告统计、周报告分析,及时为控制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依据,保持24 h疫情信息畅通;二是严格控制传染源,发现一例,调查一例,隔离治疗管理一例,同时指导对患者家庭住址、生活环境用“84”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消毒液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三是积极筹措资金购置甲肝疫苗和丙种球蛋白进行应急接种,保护易感人群;四是向全民尤其中小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以“勤洗手、管住口”为主要内容的甲肝等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

(收稿日期:2008-07-09)

上一篇:北京市昌平区中小学教学环境卫生学评价 下一篇:某高校贫困大学生血糖及血红蛋白含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