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族唱法的技巧与运用

时间:2022-10-10 05:14:30

略论民族唱法的技巧与运用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唱法的定义与分类,在演唱中的要求与位用;在技巧方面阐述了我国现行运用美声技巧辅助民族唱法的科学性以及在运用过程中与美声唱法的细微区别等。

[关键词]民族唱法 演唱 声音 声带 气息

中国现代的民族唱法,是在我国民族艺术土壤中孕育成长,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唱法、戏曲唱法、曲艺唱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欧洲传统唱法的科学训练手段和技术方面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特点的歌唱艺术。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精髓,重视唱“情”,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歌唱美学原则,并与形体表演紧密结合,使歌唱的情、声、字、腔、味、表演交相辉映;讲究声音的明亮、甜美、圆润、水灵的色彩;讲究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注意声音的民族特性,噪音中具有一种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朴质感和亲切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演唱方法。

众所周知,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动力,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的特点,那我们先来谈谈气息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主要强调以下三点:

1、气息的支持: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2、气息的控制:当我们吸气时,是吸气肌肉群在起作用,努力使胸腔以及沿着腹部周围自体内外扩张,与此同时横膈膜下降,这时从外观上看,肚子是鼓起的,从另一个方向看,只有腹部的肌肉是向外的,有了这种力量,使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不致使气息很快的呼出,可以用一口气唱很长的乐句,所以我们把这种力量暂且称为气息的保持力量。当我们呼气时是呼气肌肉群在起作用,这种力量不但促使横膈膜上升,同时沿腹部四周的肌肉向内收缩,从外观上看,胸腔保持吸气的状态,而肚子向内收缩,从力的方向看,只就腹部而言是向里的,有了这种力量才能使气息内外呼出,并使声带振动从而产生声音,没有这种力量就无法歌唱,因此,我们把这种力量又暂且称为气息的支持力量。以上两种对抗力的力量以及腹部向里运动的趋势称为气息的控制。

3、气息的灵活运用: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人身固有的共鸣腔分为三个: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用上,唱高音时,虽以头腔共鸣为主但也有胸腔和口腔,这也就是常说的“再高的音也要有下边”,“低的音也要有上边”。中国民族唱法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焦点,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这是永久性的,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个共鸣焦点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韵味中临时形成的特殊共鸣焦点——游走共鸣焦点,是形成中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声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有共同性,但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首先,民族唱法特别讲究声音的民族性,音乐较真实、明亮、靠前,讲究声情并茂,要求气息深,多用局部共鸣,高音多用真声,声带及喉部肌肉紧张度较大。而美声唱法往往注重声音的色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要求气息通畅,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音域宽广,声音幅度大,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其他唱法小一些。

其次,美声唱法多采用鼻咽腔作其共鸣上的调节,一般喉头位置较低,咽喉部位开口较大,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而民族唱法在演唱中则把共鸣腔体调节得相对短小一些,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头相对稳定,喉咙打开适度,放松下巴,便于汉语语言的发言吐字,使声音显得亲切、自然、明亮、清晰。

以上我们对美、民这两种唱法的呼吸、声音分类、声区划分、共鸣、咬字等方面作了简单比较,从表面上看讲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实际的辨证意义却是大同小异的。“同”就同在歌唱者在歌唱时对生理和心理的调配;“异”仅异在歌者立足于不同民族语言文字和不同时期的作品,有客观上的母言咬字和声音风格上的讲究。

参考文献:

[1] 管林编. 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 薛良. 歌唱的艺术[M].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

[3] 徐小懿. 声乐演唱与教学[M].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当代艺术的额外效应 下一篇:当代中国意象油画的形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