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手工业编织精准扶贫大作品

时间:2022-10-10 04:45:04

昌邑手工业编织精准扶贫大作品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扶贫攻坚工作号召,总结探索手工业与产业扶贫结合的路子,近日,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由主任带队,省工艺美术协会专家参加,赴昌邑市卜庄镇对发展草编产业助力扶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卜庄镇草编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昌邑市卜庄镇位于昌邑市东北部,面积115平方公里,辖95个村,人口5.2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6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70元。

据史料记载,草编在卜庄一带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目前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门类,也是当地传统民俗和文化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草编产业,是以家庭为单位,利用当地丰富的麦草和玉米皮等资源,就地取材,主要制作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如草帽、坐垫、草篮、草鞋、草帘等以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支持发展手工业制品用于出口创汇,通过外贸公司渠道带动乡村草编产业发展,在昌邑、莱州、平度一带,男女老少在集体劳动之余,几乎家家户户加工草编外贸产品,草编成为农民在生产队务工收入之外的重要家庭收入来源,形成了历史上草编产业发展最兴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转移,草编产业因劳动力成本提高和纺织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工业制成品的替代,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给草编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国际市场对草编等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国内市场对草编这类兼具实用和工艺审美属性的大自然原生态产品的需求持续升温,在旅游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各类物美价廉的草编工艺品大受欢迎。当地一些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看准了这个市场商机,通过挖掘和利用本地传统手工艺特色资源,以开拓国际市场为先导,采取公司(合作社)连结千家万户等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为草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卜庄镇也形成了以润天、小芳两个草编合作社为龙头的新型草编产业链。

润天草制品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由当地草编技艺非遗传承人纪丛建领头创办。合作社目前有固定农民工100多名,在全镇20个中心村设有加工服务站,每处服务站辐射周边几个村庄,组织和带动家庭从业人员4000多人。润天合作社以小麦秸秆、玉米皮、纸绳等为主要原料,生产制作草帽、提篮、收纳筐等500多个品种,主要承接外贸订单,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年营业收入9000余万元。

小芳草编工艺品农民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现有固定职工100多名,设有8个中心村加工服务站,带动农民家庭从业人员1000多人。以芦苇、小麦秸秆、玉米皮等为原料,加工提篮、草帽、餐垫、收纳盒等工艺品,主要销住日本、德国等市场,年营业收入3000余万元。

两家合作社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主要承接外贸公司订单,而且主要是发达国家市场。根据外商提供的图纸式样等先制作出样品,符合要求后获得订单,再组织当地农民加工。二是产品加工采用公司(合作社)加农户方式以降低投资和劳动成本。获得订单以后,合作社先制作出样品,分发给各加工点负责人,加工点负责人再把有关原材料和样品送给加工户,并负责从农户中回收合格产品交回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质量把关、后期整理、包装集运等,从而完成一个产品流程。三是对一些工艺复杂、需要一定的专用工具设备、不适合分散加工的产品或分散加工后需进一步处理的少数关键工序,由合作社的固定职工集中进行加工生产,实现集中生产与分散生产相结合。四是两家合作社都意识到今后应当树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自主设计比重,开拓自己的市场销售渠道。

二、草编等手工业是典型的扶贫产业,应当大力扶持

通过对卜庄草编产业发展情况的实地考察,调研组认为,草柳编、家具、工艺美术、五金制品、灯具灯饰等劳动密集型传统手工业在扶贫攻坚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在助力扶贫中具有其它产业不具备的几个突出优势,应当大力扶持。

一是市场空间大,投资门槛低、投入产出比高。手工业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大众日用消费品,品种繁多,产品花色式样更新快,生产周期短,国内外需求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特别是草编等兼具实用和装饰纪念意义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弹性。

产业进入门槛低,土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初始投资可多可少,可以因地制宜,利用现有闲置场所和房屋灵活布点。如润天合作社在镇上的总部厂区主要用来收储原材料、存放回收上来的制成品、进行产品后期处理和加工包装发运等,厂房面积仅有1200多平方米,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不到100万元,流动资金平均占用300万元左右。而分散在中心村的20多个加工服务站都是本村村民利用自己家庭闲置房屋改建而成,主要用于产品临时存放和周转,基本不需要新建。千家万户农民从业人员在自己家里进行编织加工,与合作社之间是劳务外包关系,合作社只需按件支付加工费即可。但合作社一年的营业收入却可以达到近亿元。每1元资本投入可以带来20倍左右的销售产出。卜庄镇规划到“十三五”末草编年产值由目前的3亿元提高到10亿元,成为镇里的支柱产业。

二是扶贫作用十分明显。城镇和乡村比较,扶贫攻坚的主要领域在广大农村。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中的老弱病残群体。这些群体的共同特点是平均年龄偏大,主要集中在六、七十岁区间,已经不能再从事田间作业等重体力劳动,也不具备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的能力,基本靠子女们供养,无其它收入来源。或者因为文化程度低或身体病残等原因,创收能力相对较差,是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昌邑市虽然是经济强县,处于贫困收入线以下的人口总量较少,但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认识到,广大农村中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群体仍然是脱贫的重点和难点。吕珊珊市长对调研组说:“从昌邑市政府的财力上分析,对贫困线以下人员的低保救助市里财力可以解决,实现老有所养没有大的问题。但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和提高农村弱势群体收入水平仍然是个大难题,关键是要找到好的产业结合点。只有依托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才是扶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调研过程中大家也觉得,草编产业的发展,恰恰就精准地解决了这一部分就业最难群体的从业和收入问题。草编产品易学易做,一个人在家里坐着就可以干,白天晚上都可以干,干多干少都随意,不耽误做饭和照看孩子,可以随时随地干,可以一边在邻舍家串门一边编织,既有一定收入,又可以多活动,解决了老年人孤独、交流等方面的困难,可谓一举多得。

调研组在卜庄镇新胜村的一农户家中看到,三五个妇女正围坐在一起,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编着小筐,谈笑间一件精美的草编工艺品就完成了。63岁的村民王大娘坐在沙发上一边编着筐一边笑着对调研组说:“没干这活儿之前,俺们靠孩子养着。现在俺领了活儿,在家里干,不耽误干活、又误不了做饭,干多干少自己说了算,一天能挣个三四十块,一年有近万元的收入,自己还花不了,不用再向子女们要钱了,孙子、孙女过来还能买点好吃好喝的哄哄。” 新胜村的贾乃仁、卢瑞香大爷大娘老俩口都七十多岁了,地里的活干不了,也没有其它农活需要做,就在家里搞草编。老俩口一年靠草编收入1.6万元左右,完全解决日常生活来源。调研组走访了几个草编家庭,基本都是听到类似反映,草编加工受到农民真诚欢迎。

像这样的农户加工点,在卜庄镇随处可见。行走在卜庄镇姚家村的村道上,看不到闲逛闲聊的农民。深入农户家中,看到洁白的玉米皮在农家人的手里飞快的跳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草编不仅给卜庄农民提供了赚钱的门道,还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通过编织草编,活动了手脑,锻炼了思维,强健了身体。

卜庄镇党委书记刘广杰说:“全镇目前从事草编编织的人数已有6000余人,其中妇女4000多人,覆盖全镇70多个村庄,90%以上都是不能干重体力活的老年人,也是农村收入最少的低收入群体。现在有了草编,从业农民年人均收入能达到8000多元。草编产业解决了民生的一个大问题”。

根据卜庄镇两个草编合作社情况测算,合作社每件草编最终产品每100元销售收入当中,由合作社环节支付给上游业户的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草辫、处理好的玉米皮、纸绳等)成本占75元左右,支付给下游加工户劳务费占10元左右,全产业链活劳动成本占产品销售收入的80%以上。不论是上游采购原料还是下游委托农户加工,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上下游农民的收入。物耗成本非常少,民生价值十分突出。草编产业在对当地经济总量的贡献、提供财税收入等方面可能还不是支柱产业,但在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弱势群体收入方面却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明显优势和发展前景。

三是就地取材,节能环保。草编产业所用的材料都是麦秸草、玉米皮、苇秸、纸绳、纺织线头等农作物副产品或下脚料,原料易得,可以就地取材,并且可以同时拉动上游的收购商、初加工户等,将农村大量难以处理的农作物秸秆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以手工为主,最多用几台缝纫机,基本上不耗费水电。小芳合作社加工的一些向欧盟出口的产品中,按照外商的要求,整件产品都要使用丢弃后可自然降解和无污染的天然原材料。因此是典型的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

三、发展草编等手工业产业的几个关键因素

从卜庄镇发展草编产业的实践看,发展草编等手工业,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

一是要有产业带头人引领。润天合作社的纪丛建社长是卜庄草编技艺非遗传承人,肩负着传承草编技艺、发展草编产业的历史责任。他率先组织起了卜庄镇润天草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筹资金、收原料、传技艺、跑市场、卖产品,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脱贫增收的致富路。卜庄镇草编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以纪丛建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带头人创业拼搏的过程。草编产业利润率低,批量大,规格多,组织生产难度也大,企业经营者既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又要有热心肠,对这个产业有感情,乐于奉献,愿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二是要以公司(合作社)为依托。草编产业虽然适宜家庭分散生产,但也必须以公司或合作社等企业组织为依托,解决单个家庭难以承担的功能。只有成立公司(合作社),才能够承接国内外客户的批量订单,决定产品具体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确定产品质量标准,统一采购原材料,保持产品质量稳定以及统一解决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问题。而采用公司(合作社)加农户的生产方式,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和加工成本,实现批量规模生产的目的,才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当地民间有一定的技艺传统。自古以来,卜庄镇民间就有深厚的创业传统。解放前,就有大批农民背着丝绸下南洋,闯市场。至今,卜庄镇在外华侨仍有245人,遍及美国、印尼、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昌邑市侨乡第一镇。草编文化、丝绸文化、陶艺文化、商贸文化、侨乡文化是当地文化的鲜明特色。当地农村中的懒人、闲人、无正经职业的人都被瞧不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是主流价值观。草编技艺在当地本来就有很深厚的传统,现在有了合作社组织,就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四是离不开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卜庄镇将草编产业作为该镇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给予大力支持。一是抽调机关干部成立了草编产业发展推动小组,负责草编产业的规划、发展、指导和服务工作;二是建立沟通联络机制,镇领导干部分工具体联系合作社,及时解决草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问题;三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农民合作社发展争取土地使用指标、产业信贷资金,提供消防安全指导;四是成立了草编行业协会,形成集团效应,积极为合作社提业资讯、市场开拓、权益保障、品牌宣传等服务;五是加大宣传,将草编产业作为卜庄镇的特色标志性符号,深入挖掘草编历史,鼓励技艺传承,邀请各层级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专题报道,提高卜庄草编的知名度。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以草编等传统手工业为代表的各地特色产业,在活跃地方经济、吸纳农村弱势群体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扶贫攻坚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典型的扶贫产业,应当重新认识其在新时期的重要价值,支持同类产业加快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为扶贫产业创造更加优惠政策环境。建议国家和省里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扶贫意义的产业,进行评审认定,对达到标准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在税费减免、社保交费比例等方面比照福利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对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龙头企业,按就业贡献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加大资金扶持。草编等手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社会效益大,各级应当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其加快发展。建议广泛开辟资金渠道,充分利用各级扶贫资金和妇联、残联等其它方面的创业发展基金,与县乡进行对接,找准产业结合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扶贫产业发展。

3.加强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支持。要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龙头品牌,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辅导,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难题,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

4.加大宣传推广。像卜庄镇的草编等传统手工业,在全省其它地区还有许多,如莱州的草艺品、武城的地毯、博兴的蒲草制品、-城的发制品、曹县的桐柳制品等等,都具有带动农民扶贫增收的共同特征。应当在全省产业扶贫中重视和发挥手工业的独特功能,挖掘产业发展潜力,让这些产业为扶贫攻坚发挥更大作用。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已经组织在全省继续总结一批各地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成功经验,准备在全省予以推广宣传。

(调研组成员:省轻工联社邱青森、赵宗超、李龙旺,省工艺美术协会万进)

上一篇:音乐治疗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实施方法 下一篇:“激励不相容”理论在 体育教学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