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舱行走 看似浪漫其实最辛苦

时间:2022-10-10 04:19:50

当我们看着翟志刚在舱外挥动着中国国旗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之自豪,为我们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感到骄傲。自豪之余,你是不是觉得,在舱外行走真的很浪漫哦。然而,就是这看似浪漫的出舱活动,其实是最危险,也是最辛苦的。

作为中国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神七航天员将要进行的出舱行走包含了不少的“高难动作”。

一是“穿衣”。完全穿好重量12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需要数个小时。飞船发射时,舱外航天服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组合,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后,这才算“穿好”了舱外航天服。

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需要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舱外航天服启封共分为21个操作单元,仅“解开舱外航天服包装物”就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10多个动作。

二是“开门”。要开启飞船通往太空的轨道舱门需要10多个钟头,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才能把舱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还要用一个类似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出舱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

之前,神六航天员对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进行了开关操作。但他们是戴着舒适手套,穿着舱内航天服或舱内工作服来实施操作的,这些服装对人的限制都很小。这一次,神七航天员穿着结构复杂、内有40千帕余压的舱外航天服,又在失重手脚难找到发力点的情况下,每做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

三是“行走”。在没有重力的状态下“行走”,通常被人们当作一件惬意的事。实际上,要按照规定的方向和路线行走,一点也不容易。航天员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联,太空活动进行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轨道舱壁的把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地交替换位,是最关键的一环,否则,航天员就可能脱离母船,成为“太空飞人”。

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出舱行走这件看上去“最浪漫的事”,其实是件最辛苦的事。神七航天员操作的难度和强度,远远大于神五、神六。相关链接

太空行走如何保证安全

如何保证出舱航天员的安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说,最重要的安全装备是舱外航天服。供氧、供电、空气流通、话音支持……飞船能实现的大多数功能,都集中在了小小的舱外航天服里。可以说,舱外航天服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小型飞船。在舱外航天服的保护下,航天员看似“暴露”在太空里,其实是置身于一个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气压、大气成分和温度湿度等要素的小环境中。

针对太空行走中最大的危险――航天服泄漏,陈善广说,舱外航天服所有的设计都是双备份,甚至达到三重备份。比如,一旦发生泄漏,除了主氧瓶,航天员还能用备用氧瓶,即使二者都失效,还有引射器和应急供氧装置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中国的舱外航天服是没有动力装置的。那么,航天员一旦脱离飞船,岂不是很容易消失在茫茫太空中、成为“太空飞人”?不用担心,航天员身上系着“安全带”。

舱外航天服胸甲右下侧伸出了两根一长一短的橘黄色安全系绳。这不是普通的绳子,它们内部有弹簧,最长可拉至3米,能够承受一吨的拉力。绳的另一端是两个挂钩,太空行走的每一步之前,航天员都要先在轨道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

除此之外,航天员腰部左侧还有一根与飞船相连的8米长的“电脐带”。名如其形,这根带子就像母亲子宫里的脐带,连着孩子和妈妈。“电脐带用于传输航天员生理参数。这个功能用无线方式完全可以实现,我们之所以采用有线,是把它作为安全系绳的备份。”陈善广说。中国舱外航天服数字一览

重量――120公斤。

大小――最高可达两米,背包高度130厘米。

尺寸――通过调节大小,身高160厘米到180厘米的人都可以穿。

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

服内压力――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

外层耐温――正负110摄氏度。

抗压能力――120千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千帕)。

保障能力――可保证4个小时的出舱活动。

可靠系数――0.997。

穿脱时间――地面上可自行在2至3分钟内穿脱。在太空中,从准备工作到完全穿好服装,大约15个小时。

研制周期――从立项到投入使用,耗时4年。

上一篇:种出好人缘的土壤 下一篇:用心,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