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中国梦:作风建设是强大的“软实力”

时间:2022-10-10 04:17:00

托举中国梦:作风建设是强大的“软实力”

作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好的作风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软实力。而好作风的实现,关键在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勤廉兼优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本期和下期,我们将连续刊登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与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舒炼就这些问题的对话,希望大家关注。

舒: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出“八项规定”,致力于“正风、避空、实干、清廉”,下决心“简、减、缩、严”,这也给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各个部门、单位提出了新要求:托举中国梦,必须抓作风。

石:什么是作风?我认为作风就是生活态度、行为风格、处事方式、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所反映出的作风主体的形象、素养、心态和责任担当行为。一个政党也好,一个人也罢,都要在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生存与发展,都要与其他个人或群体打交道,都要为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一愿景去行动、去作为。而怎样行动,如何作为就涉及作风问题了。比如是急躁还是冷静,是慌张还是淡定,是轻浮还是慎重,就是不同的作风及表现形式。

舒:实际上,当前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就是托举中国梦具体、有效而又重大的实际行动。党的十以来,中央围绕作风建设打了一套组合拳,动作之快、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效果之明显,令人耳目一新,让人充满期待。

石:托举中国梦,党中央从抓作风开局、入手,开局开得成功,抓事抓到了点子上。作风不抓,一盘散沙;作风一抓,能量巨大。好的作风,能够彰显出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和文天祥所说的“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的浩然正气。实现中国梦,风必清,气必正。风清,百官皆守;气不正,百弊俱生。

舒:是啊!不抓不管,容易懒散,容易出现歪风邪气,尽是问题。作风抓与不抓,其效果、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作风优良而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适得其反。

石: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汉文帝即位时,汉朝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人民之所以贫困,原因在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官员太多,税赋太重,农民遭受残酷剥削,而且淫侈之风日益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汉文帝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最后免去全部田租。他即位23年,在节俭方面,更成为历代帝王中的楷模。他规定自己,不能奢侈浪费,23年间,没有增加“宫室苑囿狗马服御”,还经常撤销旧有的苑囿,将土地赐给贫民。他曾想建一个露台,看了计划后,发现需要费用“百金”。“百金”价值是当时10户中产人家的财产总和。于是,他非常惭愧,感到自己住着先帝留下的漂亮的宫室,又怎敢去建露台呢?他对自己的陵墓也有明确规定,只准用瓦器(陶器)装饰,不能用金银铜锡装饰,建筑时要尽量省工,不能堆高大的坟头,利用自然山体即可,而且还在遗嘱中说,给他送葬不许动用车马,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带不得超过3寸。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在他的示范下,各级官员都严格自律,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贪官的年代,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舒:晚清时期的淮军也是一个例证。淮军开始被市民们戏称为“叫花子兵”、“大裤脚兵”。这群乞丐般的游民,满口土话、脏话,有的穿麻鞋,有的穿草鞋,褴褛的衣褂上印着一个“勇”字,不像军队。但李鸿章借鉴湘军模式,从严治理淮军,取得很好效果。每当清晨出操,淮军的军营里便唱响湖南花鼓调的军歌。歌词由李鸿章亲自所作:“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石砖,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是都要让一步”。李鸿章将其作为改变淮军山大王习气的行动准则,塑造了淮军亲民形象。最后,淮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与李鸿章严格治军是绝对分不开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狠抓了作风建设,才使淮军大大增强了民望和战斗力。尽管淮军是一支封建军队,对维护晚清统治、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起了反动作用,但淮军这样的治军方略还是有借鉴之处的。

石:1941年,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抗日将士。在重庆,花巨资隆重招待,豪宴摆了好多桌;到延安,请陈嘉庚吃饭,席上只有战士们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老母鸡。陈嘉庚通过对重庆和延安进行实地考察和对国其两党的近距离观察,认为“虚浮乏实”,共产党则勤俭诚朴,由此得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判断。

舒:这些历史史实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告诉我们:作风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作风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至关重要的。作风关系党风、政风、学风、社风、民风,尤其是执政党及其干部群体的作风,影响至大至重至深。因此,托举中国梦,一定要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不能有丝毫的轻视和隧待。一旦轻视和慢待,就会出问题,甚至出大乱。

石:我们党为什么能这样蓬蓬勃勃地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把作风建设当成长期的要求和历史任务,始终抓住不放。

舒:是的。抓作风建设,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是风来一阵雨、雨过地皮湿,不是热闹一阵子、赚几句喝彩声。如果像这样的话,没过多久,不该喝的酒会照样喝、不该花的钱会照样花,奢侈之风会再刮起来,官架子会再端起来,官脾气会再耍起来。因此,抓作风建设,决不能“一阵风”,要常抓不懈,经得起历史的评判和检验,真正做到慎独慎微,“暗室不欺”。

石:老一辈革命家在作风方面流传的故事很多,我简单讲两个:

一是1933年春,在江西瑞金沙洲坝调研,了解到该地严重缺水,离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村民们只能饮用杂草丛生、浑浊怕人的池塘水。非常担心村民们健康,便找来群众商量挖井。商议好后,开始挖井,卷起衣袖、裤腿,和村民们一道热火朝天地大干起来。村民们为了感谢,特把那口井亲切地称为“红井”,直到今日。

二是1957年春,陪捷克总理西罗基到南京访问,在南京饭店客厅会见客人,会见结束后总理要到房间休息,由于会见时的一杯茶还未用完,遂招呼服务员送到客房继续饮用。总理的这种勤俭节约作风直到今天还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老一辈革命家亲力亲为,在作风方面做出了表率,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拥护。相反,那些不愿意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人,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讲豪华排场、摆龙门架子的人,则拉开了与老百姓的距离,既影响了民生问题的解决,又损伤了干群关系。

舒:您讲的故事感人,我也听说过。回忆革命战争年代,常常看到大娘把自己最后的一个儿子送去参军、大嫂把刚刚结婚的新被子送给伤员、大爷推着独轮车为前线运送弹药。群众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却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东西全部贡献出来,支持共产党打江山。共产党的干部轻装简行,与群众一起吃苦受累,为群众挡子弹、排忧难,其情其景,鱼水情深,令人热泪盈眶。

石:看看世界,真的绝少有哪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长期、狠下工夫地抓作风建设。建党90多年来,时代虽然在变迁,但党的优良作风在许多老党员、老干部身上始终没有变,这是共产党人的骄傲和自豪。我党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是转变作风的“金矿”,在托举中国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这些“金矿”,充分利用这些“金矿”,让其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舒:这说明,抓作风建设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要只争朝夕,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常抓作风不罢休!

石:说得好!作风通灵啊!作风是修为,是形象,是通向成功和伟大的桥梁,更是构筑中国梦的强大软实力。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扎实有效地抓好作风建设,永远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拼命精神,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夙夜在公,心无旁骛,真抓实干,为实现中国梦的接力做出表率。我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清风正气必将蔚然成风。党和群众鱼水相依、舟水相济的融洽关系,必将集聚中国之正能量。

上一篇:现场签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白狐》 不痴不傻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