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哲学美学文化意识下的书籍装帧设计

时间:2022-10-10 01:57:13

本源哲学美学文化意识下的书籍装帧设计

摘要:

书籍作为传播载体,一方面要完成内容上的阅读传播功能,另一方面要完成形式上的视觉传达审美功能,而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形式上的视觉传达服务于书籍中的内容关系,但又不从属于内容关系,于是,书籍装帧设计便具有了新的诠释。今天,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的艺术思潮的引领下,应充分挖掘本土的传统本源哲学观与美学观,借助书籍这一载体,通过艺术装帧的处理形式来把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折射出书籍装帧设计的本源文化内涵。

关键词:

哲学 美学 书籍装帧 中和主客气韵虚实

一、封面装帧设计中的“中和为美”论

封面是富于视觉表达的书籍面孔,是书籍的第一视觉形象,肩负着说明、保护与审美的特质,在书籍装帧的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要把封面设计成功,除完成书籍本身的说明功能外,更应考虑其审美功能。从视觉关系而言,封面设计的主要设计审美元素包括图形、文字、空间版面、色彩以及视觉创意的表达。如何合理有效地把这些设计元素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内?一般而言,首先需完成的是视觉传达的基本规律,其次是如何在封面中体现其文化内涵。发扬本土文化信息是设计领域内的共识,也是社会公众所认可的,作为书籍装帧设计的第一步,封面设计肩负着传承与体现本源文化的任务。书籍装帧中的封面因其特殊关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体现这一文化任务。

“中和为美”这一传统的哲学观点,最早分为“中”与“和”两个概念,“中”强调的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强调的是矛盾各方面的统一,二者水融,混为一体。“中”与“和”成为宇宙最高秩序的法则,只有达到了“中和”,天地自然才是有序的、和谐的。从审美构成来讲,“中和”就是美,如设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中和”,内容之间诸多因素的“中和”,形式之间诸多因素的“中和”,以及设计风格上的诸多因素之“中和”等。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封面设计元素较多,包括封底、护封。如何合理有序完成视觉上的排列和规整,这便是“中和为美”观了。图形、字体、色彩、版面、创意是书籍装帧封面设计的主要元素,在完成视觉呈现前,需做得就是如何使之达到“中和”的视觉流程,其为封面设计的最高美学命题,也是装帧设计的灵魂所在,将这一命题以具有深度的本源哲学概念体现出来,便是成功设计。在视觉上,任何一个设计因子元素如果过于强调,可能会破坏整个视觉内容的“中和”,同样,任何一个视觉因子元素过于弱化,也会破坏整个视觉内容。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合理掌握“中”与“和”。有时设计因子元素趋于“中”,有时设计因子元素趋于“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在书籍装帧设计的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这一传统哲学命题。

二、材料与印刷装帧设计中的“主客合一”论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材料和印刷工艺形成了书籍的物态表现,其依附于书籍,服务于内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对材料与印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薄如纸片的铅合金印版代替了笨重的铅条,电子扫描技术代替了照相感光复印技术,胶粘剂代替了锁线装,同时纸张的改进更增加了观众的视觉流畅性。随着生产工艺的变化,对于书籍装帧设计而言,提出了新的命题。

书籍装帧设计中所涉及的纸张,因其不同的类别而又具有不同的性能,同样,印刷的工艺和视觉效果,因其不同种类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呈现,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合理有效地选择印刷材料和印刷方式。其关键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技术层面的,另一方面是主观选择层面上的,客观技术层面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少,而主观选择层面的空间较大,这也给书籍装帧设计留出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如何把这种较大的空间发挥到极致,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内容,满足视觉,设计意识是关键。书籍装帧设计,一方面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在印刷与材料的选择设计上,则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此为“主客合一”的思维意识设计观。

中国传统美学对审美规律有着大量论述,如何处理作为创作原料的客体对象与创作内容上的主体对象之间的关系,即“主客合一”论,这是一种更多体现“不离自然感性而又超越自然感性”的创作过程,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如何把材料与印刷的原料客体与书籍内容及视觉受众主观对象合理有效的合二为一,是最高设计思维。纸张有着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视觉呈现感,有的纸张纤维结构疏松,表面无光泽,有的纸张纤维结构紧密,表面有光泽,有的纸面色泽偏灰,有的纸张色泽偏白,纸张表面性格直接影响到书籍主体内容。不同的印刷版也可形成不同的视觉纹路,作为设计者应讲究细节,这些细节直接体现着设计痕迹,好的设计者会把材料及印刷的客体因素与书籍内容的主体因素巧妙结合起来,体现出“主客合一”的本源美学设计意识。

三、插图设计中的“气韵生动”论

书籍插图属造型艺术的范畴,与别的造型艺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区别,插图并非作者的完全内心再现,应从属于文字内容,但随着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插图又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即装帧插图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特征。文字内容赋予的形象与造型艺术所赋予的形象是否一致,是检验插图设计优劣的标准。插图太直白,变成了图解,淡而无味;太抽象,神秘莫测,不知所云,所以插图设计的关键是解释文字内容,当然,插图本身的视觉审美性也是重要环节。在插图设计中如何做到惟妙惟肖?是另一个本源美学观“气韵生动”论。

“气韵生动”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作为美学命题,既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也与中国艺术的历史发展和中古艺术的精神追求密切相关。宗白华曾指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绘画有气韵,能给读者一种音乐感。应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气韵,除应具有以上的生动描绘外,更应将此气韵与文字主题相适应。因插图中的“气韵生动”是相对于书籍主体而言的,没有了书籍主体内容,书籍装帧中的插图设计是没有灵魂的。书籍中,大部分的作品都可用相对生动的书籍插图予以诠释,即便是相对理性的科学技术插图,如果换一个切入表达方式,也可用“气韵生动”的方式来表现。可把“气韵生动”这一传统本源美学观念进行引申理解:生动的装帧设计插图可生动地诠释文字内容,从而在装帧插图设计中体现本源美学设计观。

四、版面装帧设计中的“虚实”辩证

版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核心部分,读者大部分的时间视觉停留在版面上,其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导致整个书籍装帧设计的成功与否,它也是书籍装帧设计中无形的视觉关系。好的版面设计不但使阅读更加流畅,同时在视觉上最大限度地呈现美感,尤其是在负空间的版面处理上。版面设计涉及的因子元素较多,主要包括印刷空间与非印刷空间,其中印刷空间与非印刷空间又包括栏宽、栏高、行宽、白边、书眉等诸多元素。这就要求在版面设计过程中,根据需要把这些元素合理陈列。如果单把这些元素呈秩序化规则化的编排,那么设计功能与审美功能就会趋于编排化,便谈不上设计了,因设计需有人为痕迹,而编排是简单的罗列,二者无论从设计角度还是审美角度都有着较大差别,那么具体的版面设计该怎样呈现呢?尤其在印刷空间与非印刷空间的设计方面,印刷空间部分是需要阅读的部分,即“实”的部分,也可称之为正空间部分,而版面中没有印刷部分,即“虚”的部分,也可称之为负空间的部分,解决版面中正负空间的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空间版面上的“虚实”关系,这正是本源哲学文化观念中“虚”与“实”辩证关系的体现。

传统哲学文化观念中“虚实”的辩证关系,最早体现的是有限与无限的哲学命题,早期老子哲学把他归结为“无”与“有”的统一辩证关系,发展到后来,普遍认为现实是一个虚实结合的世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与犹未尽。引申到艺术本身也应虚实结合,才会有生命。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面设计也应体现这一传统本源哲学命题,做到版面中的实空间与虚空间的虚实相映,才能设计出符合视觉美感与阅读流畅感的空间版面。作为设计者,应把虚实空间中的元素以虚实的方法来设计版面空间,细节见内容,这是书籍装帧设计中版面设计的核心设计思维意识。

上一篇:魔芋种芋的安全贮藏方法 下一篇:大棚浅水藕―甜瓜―莴苣高效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