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定窑炉火的人们

时间:2022-10-10 12:56:24

续烧定窑三十年志

历史往往要依靠数字来记载。数字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穿连起一个个事件、人物,横向关联,纵向伸展,于是形成了历史的全貌。在定窑的历史长河中,断流长达八百年,“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定窑白瓷曾经绝迹人间。

1976年,一个续接定窑历史的年份;陈文增,一个注定要写入定窑历史的名字。

如今,定窑恢复已经有了三十个年头了。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数字的牵引,一起重走三十年定窑恢复之路,感受从废墟中重建定窑的坚定力量,共同关注定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八百年前的战火硝烟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一带,曲阳县宋时属定州,故称定窑,以生产优质白瓷著称于世。北宋定窑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归潜志》有联语:“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定瓷一直是历代大收藏家追逐的雅玩。如今,因其存世数量极少,更加珍贵。

定窑创烧于唐,鼎盛于北宋,元代失传,烧造时间长达700余年,是北方烧造历史最长的瓷窑之一。由于金兵南侵,定窑的主流随宋朝皇室迁到临安,曲阳定瓷在金代还曾辉煌了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宋金的战火硝烟使风靡天下的定窑成为一片废墟。从此,这一瓷中瑰宝香消玉陨,其配方与制作工艺也随之湮没在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

1972年来自的关怀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恢复定窑的契机竟然缘自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田中角荣曾来过曲阳,对这里出产的定瓷印象深刻。1972年,他以日本首相的身份访华,特别向总理提及了曲阳的定瓷,询问定瓷的烧制状况。此时,曲阳定窑已沉寂数百年。更令人惋惜的是,其工艺技术未留下只言片语,定瓷自此失传,后人只能从为数不多的传世珍品里领略它的风采。

1976年,在的关怀下,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在曲阳成立,同时组建了定瓷试制组,在生产日用陶瓷的同时,肩负起了恢复定瓷的历史重任。直到今天,恢复定窑的领军人物陈文增还无限感慨地说:“定瓷恢复是在的关怀下展开的,当时正处于‘’时期,百忙中还关心定瓷恢复,这对我一生都是巨大的激励。”

上个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位于曲阳北镇村通天河一带的定窑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并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条件下,也正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瓷片堆遗址成为恢复定窑的唯一教科书。陈文增等人也正是靠着这堆废墟一步一步恢复了定瓷,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四度变迁,岁月峥嵘

做大事,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何况还是这样一件“无中生有”的事。

担负科研任务的定瓷厂,生产效益一直不尽如人意,到1983年年底,工厂已处于停产状态。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试制组的成员都不忍中途放弃,此时,陈文增站出来和另外两名成员向厂里承包了试制组,带领20多个工人继续恢复定瓷的事业。

1984年,试制组挑选出一些作品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河北陶瓷展,没料到立刻引起了轰动,尤其是他烧制的手刻荷花梅瓶更赢得了一片赞扬,香港媒体评价“消失了800多年的定瓷重返人间”。

然而定瓷厂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得到挽救,保定地区最终将厂子交给了曲阳县,更名为曲阳县工艺美术定瓷厂,陈文增任副厂长。但是主管部门认为试制定瓷不赚钱,宣布改产高压电瓷,陈文增和试制组的成员都无法接受。改产一年,工厂就亏损了十多万元,经过全厂职工的选举,陈文增当选为厂长,继续定瓷的试制生产。

尽管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工厂逐渐出现转机,但上级主管部门仍旧认为研制定瓷是一个微利项目,要求他们转产生产不锈钢炊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陈文增虽然大力反对,却未能阻止转产。正当没有退路的时候,通过一个朋友的帮忙,一家隶属国防工办的玻璃厂愿意接纳试制组成员,并另辟一块地方成立河北省工艺美术定瓷厂,对外称厂,对内为车间,陈文增担任车间主任。不肯离开曲阳的陈文增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位于距曲阳县十几里外的灵山山沟里的一家国营玻璃厂,试制组的成员们重打锣鼓另开张。此时,他们的试制品已经经过专家的两次鉴定,得到了“质近”宋代定窑的评价。

1992年,玻璃厂接到国防工办的命令,要搬迁至定州的铁路沿线,定瓷厂也不例外,陈文增得知坚决不同意:“自古定瓷出自曲阳,曲阳是定瓷的发祥地,离开了原料基地,定瓷就失去了它的个性特征。我们宁愿辞职也不去定州。”陈文增几度要求留在曲阳都未能如愿。最后一次他找到了国防工办的一位主任:“他看到我们的意志很坚定,也确实是为了定窑的发展,表示不能让定瓷在国防工办第二次失传。”正是因为这个主任的介绍,事情有了新的转机。1992年7月,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在县城西南角一块荒地上挂牌了。原试制组的部分成员又聚在一起,他们还从社会上招收了十几名心灵手巧的青年,组成了一支全新的队伍。

但是新的困难还在等着他们。公司成立之初,因为窑炉修建得不合格,导致成品率很低,效益出不来,陈文增只能借钱发工资。1995年,窑炉彻底毁坏,公司给老客户发不了货,新客户又不敢接手,定瓷的研究和生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得已之下,陈文增给县领导写去了求援信。县委书记得知他们的遭遇后,亲自联系银行,提供贷款。1997年新炉建成,公司从此走上了坦途。

三个人,一群续写曲阳定瓷史的人们

在采访的过程中,陈文增一再强调,恢复定窑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他们三个人带领的整个团队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用陈文增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有全天下最好的伙伴和最好的工人,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定瓷”。

陈文增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他的淳朴、正直、拘执、胆识和才气,形成他一种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在与伙伴们的长期共事中,这种人格魅力就演变成一种大的凝聚力,伙伴们认准了,他可以信赖,跟着他一定能把失传的定瓷找回来。在最困难的三年中,他们没有一个人退出,没有一个人抱怨。陈文增对定瓷刻划花艺术尤其钟情,发明了定窑刻花三把刀具(单线刀、双线刀、组线刀),打破了陶瓷史上关于定瓷双线纹样“刻一刀,复一刀”的说法,破译了古定瓷艺术密码;并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创造了“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刻花理论。他刻花从不打草稿,刀起刀落,一气呵成,一件刻花作品的完成最多不过两三分钟。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先生曾称赞说“是最过瘾的两分钟”。在经营定瓷公司的同时,陈文增也从未间断在诗词、书画和定瓷作品上的创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9年,他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并定为国宝。2003年,陈文增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称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评选陶瓷大师。同年他又获得“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得到了国家的认可。2006年12月,他再一次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蔺占献有着工程师特有的严谨和谦和,但是谈到自己专业时却有着笃定的自信。他的工作是定瓷原料釉料工程研究。如果说外部的艺术和造型还可以借鉴学习的话,蔺占献的工作可就是只能凭着一次次实验,一次次调配,摸索出来的,他的研究成果也是决定定瓷恢复关键的一步。蔺占献现任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副董事长,从事定瓷工程研究近30年,先后于定窑白瓷、黑定、红定、紫定研究方面获得成功。曾参加1982年上海中国国际古陶瓷研讨会;1994年坯釉获“首届中国茶与瓷文化展”优秀成果奖;1998年“定窑色釉研究及产品”获“第七届中国专利产品博览会”金奖。

现任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艺师的和焕女士有着真诚而羞涩的笑容,让记者觉得特别亲切,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都像一位亲切的大姐一样为我们耐心地讲解。自1976年始一直从事定瓷的造型与装饰设计工作。其作品定瓷小口瓶四件参加1987年在香港举办的“河北名窑名人作品展”;定瓷白釉刻花长颈瓶入选1998年版《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陶瓷卷;“祖国万岁”剔花白瓷瓶被历史博物馆收藏(2000年);定窑“莲韵”剔花瓶获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06年定窑“玉蕖照水”剔花罐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同年被中国古陶瓷学会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授予“中国陶瓷名瓷恢复与发展特殊贡献奖”荣誉称号。论文有《定瓷刻花》、《定瓷印花工艺初探》等。

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三人各有所长,珠联璧合,和谐搭档。

虽然公司属于私营,但依然肩负了国家重大的研究任务。原料和造型、装饰设计一直是恢复定瓷的两大关键,在这两项领域中的探索,陈文增觉得对后者的把握比较到位。他们坚定不移地保留下古代定瓷的装饰风格与工艺特点,因为丢掉了这些精髓,就不再是定瓷。而原料和配方,相比之下比较滞后。多年来,主管原料的蔺占献几乎走遍了曲阳四周大小山岭,背回瓷土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至1995年,他们只探索出两种原料与两种釉料,而古代烧制定瓷的配方达到上百个种类,可以说是今天的一代人都研究不透的。陈文增非常焦急,每每开生产质量会议,都将这个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近些年,他们终于突破了原料的单一状况,把配方提升到了三四种。陈文增还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专家对定瓷试制品的鉴定:“当时的盘子、碗都是半机械化制作出来的,用机轮拉坯,而在宋代全部是手工,只能手工拉坯,它们之间的本质不一样。”他认为他们应该从头开始,可这一改就花了20年的时间,如今他们按照古代定窑的制作程序,将定瓷的全套工艺完全恢复了。专家再次对他们做出认定:基本掌握了宋代定窑中高档的官窑水准。陈文增很欣慰,宋代定窑水平就是最高水平。多年来公司获得了一系列省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委颁发的新产品开发金奖,2005年他们又被指定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定点生产厂。

目前定瓷公司生产艺术陶瓷、仿古陶瓷、日用陶瓷三大系列,以艺术陶瓷为主。作品不仅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宾,还出口到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

未来,我们还有三件大事要做

定瓷对于陈文增和他的团队是使命,而不是工作,而今天的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也进入了一个从恢复定瓷到发展定瓷的新阶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还有三件大事要做。

第一件大事就是要传承定瓷,培养后续力量。“如实记录下来就是文献,就是理论。古人就是没有留下文字,才让我们后人花费这么大的力气重新研究,把我们这一代人都投入进去了。”陈文增先生如是说。所以他坚持文字的记录与整理,陆续发表了《定窑手刻花纹浅说》、《定瓷史话》、《定瓷工艺秘要》、《定瓷刻花装饰艺术》等一系列专业论文,并于2003年出版了45万字的专著《定窑研究》。如今他要求公司的技术人员每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记录下生产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而且,他们非常重视后续力量的培养。陈文增和他的搭档们都各自培养出了几名学生,如今,学生的作品在市场上也已经叫得很响。陈文增认为当代的陶瓷艺术家必须从历史上那种匠人的圈子里跳出来,因此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能只会做陶瓷,还要了解和培养相关的历史知识与艺术修养。

第二件大事是进一步研发新产品、开拓市场。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后,定瓷确定自己的生产方向,要引导市场,而不是迎合市场,开发新产品,而不能一味地重复自己,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

第三件大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定瓷走向市场,走向民用。陈文增认为定窑走向民用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宋代定窑也是走向民用、走向日用,才发展为如此大规模的。在五大名窑当中,数定窑的规模最大。定瓷雅俗共赏,既可以放在柜子里观赏,也可以日常使用,白瓷具备生产中西餐具的条件。” 定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陈文增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在前不久举行的纪念定窑恢复30周年庆典上,陈文增当众宣布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定瓷配方可以有条件无偿使用。自己辛辛苦苦挖掘出来的定瓷配方,为什么可以允许别人无偿使用呢?陈文增说,在封建社会,定瓷在配制原料时都是一两个人在独间屋里操作,以防泄秘。封建社会小手工业主的这种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极大地制约了定窑的发展和繁荣,以致元以后,人们无从得知其工艺的真谛。“我们经过30多年的探索研究,吃尽苦头,今天终于把定瓷配方开发出来了,如果我们再像封建社会的小手工业主那样,无疑会大大妨碍定窑的发展,没准哪天定瓷的配方还会失传,所以我们才做出这个决定。”

“30年前,我们国家开始恢复定瓷生产时,定瓷厂家只有一家,30年后的今天,能够生产定瓷的厂家还是只有一家,正是因为我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定瓷恢复上,我才不想看到,在30年后,定瓷厂家依然是我们一家。这对定瓷的发展来说,不是件好事。”陈文增说。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是一种如何博大的胸襟,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气魄与操守。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陶瓷史,中国与陶瓷在英文中统称 “china”,定瓷作为中国瓷器中的瑰宝必将永远传承,这是每一个定瓷人的信念和希望。定窑人用30年的时间续接了定窑八百年的历史,让炉火重新燃起,不可说不是一个奇迹。恢复定窑的意义不仅存在于陶瓷史上,更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30年的不懈付出,意义非凡。

在采访中和焕女士说:“有些人看不懂我们的事业,觉得我们很苦,但是我们喜欢做这个事,我们自己从来没有觉得苦过,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上一篇:“急难救援行动”在行动 下一篇:真实的鲁豫,鲁豫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