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比柯达多做了什么?

时间:2022-10-10 12:36:32

果断的战略决策抓住了最佳转型时机,清晰明确的战略定位整合各方资源,衍生于传统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策略保证战略转型的顺利平滑——这是富士让自己在数字化时代到来时避免衰落命运的密码。

2000年以后,传统胶片市场大幅萎缩,企业何去何从,是整个行业一同碰到的难题。与柯达的保守和犹豫不同,富士坚决选择了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2004年开始,富士大规模收缩胶片业务,花费了2500亿日元裁撤多余的经销商、实验室、员工和研发人员,富士胶片集团CEO古森重隆认为,“虽然这很痛苦,但如果放任自流,大家都会完蛋”。

在柯达对逐渐开始壮大的数码业务秉持“不在意”的态度时,富士已经早早为数码时代的到来排兵布阵,为此制定了三管齐下的战略:尽可能多地从胶片业务抽离资金,为数码时代的转型做好准备,并开发新的业务。1997年,富士在苏州的工厂开始生产数码相机,并大量供应中国市场;1999年研发出SuperCCD技术。到2002年时,富士产品数字化比例已经达到了60%,而柯达只有25%。

但是,仅仅把业务重心放在数字成像上,无法维持富士的营收。富士的做法是,“重复使用”自己在传统胶片领域积累的精密化学、对光线与色彩的控制等核心技术,通过技术融合不断延伸到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开发出含有自己技术的新产品。

比如富士胶片将胶片专业技术用于开发薄膜,并将其用于电脑、电视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LCD面板。这项业务始于大约10年以前,现在已经成为富士胶片最具竞争力的业务之一。富士胶片最新的一项业务是化妆品,这项业务使用的技术来自于防止相片褪色的抗氧化技术,因为皮肤和胶片一样,都需要抗氧化。

在此过程中,富士的产品转型并没有脱离影像业,而是不断从传统影像业中汲取养料,将几十年积累沉淀下来的胶片技术成功复制到其他领域,保证公司的营收。“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我们有能力在数字化时代到来时转型自身业务。”古森重隆表示,富士胶片与柯达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富士利用最初为照相胶片开发的技术去做了别的事情。

现在富士胶片集团已形成三大事业群,即以摄影胶卷、彩色照相机、数码照相机为产品代表的影像事业;以医疗、印刷、液晶显示屏材料为主要产品的信息事业,以及以文件处理器、复印机、打印机为主要产品的文件处理事业。在富士公布的2011年财报中,公司2011财年(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实现销售收入277.9亿美元,营业利润14.3亿美元。

上一篇:珍惜每一个改变社会的企业和人 下一篇:向IDEO学习:如何进行前沿市场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