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财富观

时间:2022-10-10 10:50:03

《圣经》的财富观

摘 要:《圣经》中的财富观不仅是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部分,对现代价值标准也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希伯来人将财富视作上帝的恩赐,财产的占有和积累是受到上帝赞许的;另一方面,《圣经》对财富的定义不局限于大量牲口、田地、房屋、金银,更是对上帝的信仰, 包括信仰、勤劳、智慧、善德等精神的富足。

关键词:《圣经》 财富 财产权 精神财富

古往今来,《圣经》一直被视作西方文明的根基。关于《圣经》的大量研究重点主要是关于宗教神学、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但将经济思想追溯回史前时期,古希伯来人已经产生了早期的经济思想,因此,《圣经》中的经济思想研究不仅应当作为西方古代经济思想的一部分,对现代经济哲学思想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财富观,一直是经济哲学伦理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圣经》中对财富及其道德责任有独到见解,其财富观在神学的领域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道德约束机制, 这也是在现代语境下审视《圣经》财富观的意义所在。

一. 上帝是财富的最高拥有者与赐予者, 选民必须通过善行和对耶和华的敬畏才能获得赏赐。

首先,古希伯来人的宗教母体意识认为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所以世间的一切财富都归属于上帝。《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也创造了人。上帝造出男女后,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蔬菜,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人作食物,让人管理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1:26。这也就是希伯来人财富观的宗教根源。

上帝对财富还拥有分配权。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耶和华指示他们向埃及人索要金器银器,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出12:9。这样的例子在《圣经》中多次出现。这也体现出游牧时期的以色列文化特征,因为在长期为生存和发展战斗中他们认为财富是上帝的,战争中获胜、夺去财物是耶和华的赏赐,是正当的、荣耀的、符合伦理的。

上帝让那些他钟爱的人富有,他们作为上帝的选民都是心怀善、信仰上帝的人。《圣经》中的例子都证明,希伯来人财富观的基本思想是与对上帝的绝对信仰融为一体的。

三.《圣经》承认并保护财产权。

《圣经》中有大量的律法性文本都涉及到财产权方面的规定,尤其是《摩西五经》不仅承认人对私有财产有所有权,并且私有财产应受到保护。在摩西十诫中, 有两条直接是针对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问题的――“ 不可偷盗”出20:15,“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 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俾、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出20:17”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希伯来人在当时就已认识到物利的重要性,而财产的保护也是上帝所规定的。

保护并鼓励希伯来人对财产权的保护一直影响着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希伯来的财产权思想影响了经院学者的的私有财产观念。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不应该有任何私有财产的说法是不公正的;他还认为私有制并不是依照自然法而建立的,是人类理性创造出来的,而理性则出自上帝的意志。

直到今天,私有财产权对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是私有产权, 私有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是经济伦理的核心精神。就这一点而言,《圣经》的经济伦理为市场伦理提供了理论的前提和保证。

四.《圣经》鼓励合法的理财之道,但主张精神的财富强于物质的财富。

在《旧约》中,在合法、公正的范围内对自己财产的扩张是得到嘉许的。《创世纪》就记载了聪明的雅各与拉班定工价的故事。拉班与雅各约定将羊群中有斑纹的羊群挑给雅各,以后雅各为拉班牧羊,凡有斑纹的绵羊就归雅各,其余归拉班。从约定上来看对拉班有利。但是雅各在肥壮的羊配合时,把树的嫩枝插在水沟里,羊喝水时对着树枝就会产下有斑纹的肥壮绵羊。而瘦弱的羊配合时就不插树枝,产下的无斑点的瘦弱绵羊。肥羊就归雅各,而瘦羊就归拉班创30:25。雅各运用巧妙的致富方法,在明显吃亏的合约里创造自己的财富。这样的理财方法既没有违反公正的合约规定,又不违法,是希伯来人所鼓励的。

在《新约》中,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生财也是可以接受的。至今仍运用于许多经济领域的著名经济哲学理论――马太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太25:14。这种鼓励连本带利收回的态度也正体现了《圣经》对投资理财中运用聪明智慧增加财富的赞扬。这也从经济伦理方面对现代的合法投资理财之道提供了宗教理论基础。

然而,许多学者认为《圣经》中的《旧约》与《新约》出现了财产权的悖论。因为斥富守贫从来都是耶稣一直所倡导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从耶稣几句著名的话中所体现出来:“财主进天国是难的,骆驼穿过针的眼都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太19:16。这些话从表面上看的确是与保护财产权和鼓励财富积累相矛盾,但是从深层次辩证地来看,耶稣是防止富人因财富的丰厚而变得贪婪,阻碍对上帝的敬仰。在古希伯来时期,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壮大必须鼓励财富的积累。从这一辩证的角度看,《圣经》中对财富的看法不仅不是相矛盾,反而是互相补充的,《圣经》一方面告诉人们合理的财富积累和合法的商业活动是受到保护和鼓励的,另一方面又警示人们精神财富强于物质财富,一切世间的物质都是危险而易逝的。这一辩证的哲学伦理观点就算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对人们具有警示意义的。

五.勤劳是致富的力量,知识是财富的来源

与勤劳相伴的虽然是艰辛,但财富却是勤劳的报酬。亚当偷吃禁果后,耶和华惩罚他在地上劳作才能拥有食物,说明神已经将劳动看作是对人的惩罚,劳动必然伴随着辛苦。但是劳动却是创造财富的前提,勤劳也就成了人类所崇尚的美德,是伦理的标准。在《箴言》中,鼓励劳动,赞美勤劳的警句比比皆是:“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懒惰人羡慕却无所得,殷勤人比得丰裕”;“不劳而得之财必然消耗,勤劳积蓄的必见增加”。箴

不仅是肉体的劳作,精神的劳作――知识――也是致富之源泉。“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聪明立稳,期中因知识充满各样美好宝贵的财物”箴24:3。但虽然智慧能够致富,但智慧高于财富,且不应该因为财富的积累而受累。“得智慧胜似得金子,选聪明强如选银子”。

六.行善是财产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在希伯来人看来,为穷苦的人捐献行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圣经》在许多段落都倡导善待奴仆、帮助兄弟、照顾邻居、怜悯贫穷。《申命记》中有条例规定,若忘下的庄稼,剩下的橄榄和葡萄都不可再去收,留给孤儿寡妇申24:19。而《新约》中,耶稣也教导青年财主若要做完全人就可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可积攒财富在天上。在希伯来人看来,对公共利益的奉献不是损失,反而是对财富的投资。财富所应承担的人间关怀和社会义务贯穿在整本《圣经》的仁爱思想中,领先于现在的慈善公益事业几千年。这不仅是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更应作为当代所有人的伦理道德精神。

总之,《圣经》中的财富观体现出希伯来人的经济思想和伦理价值观。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圣经》将财富看作上帝的祝福和嘉许,体现出早期的经济思想是与融合在一起的。从伦理价值的角度看,《圣经》认为精神财富的价值高于物质财富。财富的取得要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勤劳、智慧和善行来实现,但这些精神财富又是更高层次的道德约束,防止人们在物质财富中迷失。我们不仅要积攒财宝在地上,更要积攒财宝在天上,这是《圣经》以博大精深的道德体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给现代人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胡建绩,赵渤,西方经济学说思想图鉴[M].百家出版社,2006

[2]蒋自强,张旭昆,袁亚春,经济思想通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贵州省劳动力被动返乡问题研... 下一篇:大众传播下的妇女家庭暴力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