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18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0 10:04:29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18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患者18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配合针灸、推拿疗法和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缺血性中风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405-01

中风是目前老年人的三大病死原因之一,其中以缺血性中风更为常见。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的基本致病根源均是气虚,病邪的核心为血瘀,故气虚血瘀为最基本的病理机制。清代王清任提出的补阳还五汤益气消脉中之瘀,化瘀则瘀除脑通,标本同治,化瘀不伤正。临证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口流涎,心悸,气短乏力,手足肿胀,自汗出,舌质暗淡,苔白,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经临床观察,效果较佳,现简述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患者18例,其中住院患者8例,门诊患者10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50~72岁,平均62岁,病程6个月~12年。

2治疗方法

本方以《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药用黄芪补气,配当归补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以温经通阳;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强健筋骨;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温肾固涩;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鬼箭羽、鸡血藤等破血通络之品。高血压加钩藤、羚羊角粉;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全蝎、僵蚕。药用30天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应配合针灸、推拿疗法和加强肢体功能锻炼。3治疗结果

基本痊愈3例,占16.6%;显效7例,占38.8%;有效6例,占33.3%;无效2例,占11.1%,总有效率88.9%。

4讨论

本证所见的气短、乏力、自汗出,通常被称为气虚的三大主症。面色白是中气不足不能荣华于面的表现。口流涎一症既因脾虚湿盛,又有气弱唇缓的缘故。心悸为心气虚。手足肿胀多在中风病2周以后出现,此因气虚血阻,手足筋脉、肌肤失于气血的温煦、濡养而成。舌质暗淡为气虚血瘀之象。脉缓为气虚之证。故气虚血瘀为中风的最基本病理机制。补阳还五汤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用于中风后遗症,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苔白脉缓为证治要点。本方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同用,补气为主,化瘀为辅,方中大剂量应用黄芪,使气妄血行,瘀祛络通,诸证自除。应用本方时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而脉缓弱者为宜,治疗时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对于急性期、肝风内动、痰阻血瘀、阴虚内热者,均忌用。根据上述补阳还五汤的作用,用补阳还五丹治疗缺血性中风,得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上一篇:针药结合治疗五更腰痛 下一篇:以生为本师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