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的歌剧与“本土化”的《风流寡妇》

时间:2022-10-10 10:02:09

本人80后,周末回北京的飞机上,同为80后的同事问:“周日干点什么?”“没什么事情,可能明天去看个轻歌剧,《风流寡妇》,你一起不?我请客”“不去不去,你太可怕了听这种东西。”

这段对话真切地反映了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生存的现状。长期以来,歌剧在中国已经被“妖魔化”了――歌剧爱好者都被周围人视为“可怕”,到剧场听歌剧的人永远只有那么几位,其中还有一大半是专业做音乐的。大多数人,如同我这位同事一样,有赠票都不愿意去尝试。“叽里咕噜听不懂”、“不知道说的啥”成了市井间对歌剧对常见的评价。歌剧艺术就一直这样貌似阳春白雪,其实无比寂寞地生存着。

但当周日看完《风流寡妇》,走出保利剧院时,笔者感觉这场演出对于歌剧艺术在中国的尴尬有可能是一个积极的转折。

这是一部“本土化”的歌剧制作――对白全部改成中文,整个故事的背景被移植到中国北京,庞特维德罗公国大使奋斗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本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区。全剧对白部分包袱不断――“你妈喊你回家”、“保持和谐”、“你以为我是泰坦尼克呀,非得撞你这座冰山”……同时夹带了对指挥余隆的调侃和对中国爱乐成立十周年的祝福。最后谢幕时,余隆到台前与演员们一起跳起康康舞,台上台下一片欢腾。

不同于一些粗制滥造的“山寨戏剧”,这次的改编质量很高,不但在现实的背景下忠实展示了全剧的风貌,而且对白部分结构合理、饱含感情、针砭时弊,体现了现代生活的酸甜苦辣,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样的改编,体现了主创人员的心血和水准。

尽管歌剧演员们的台词表演还略显生涩,有些包袱没有抖响;尽管现场观众还比较拘谨,还是习惯性地正襟危坐,但效果还是明显的――据笔者观察,这是近年来北京的歌剧演出中观众席骚动最少的一次,也是中途退场最少的一次。

以这场演出的水准和“本土化”效果来看,不夸张地说,在北京演几十场应该是有市场的。只演三场可惜了。当然,规模化推广这样的作品也是有难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达到这样演出水准的乐队北京只有一支,中国爱乐也不可能去做一支专业的伴奏乐团。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歌剧艺术生存环境的问题。

“量产”是梦想,但希望是存在的――三场“本土化”的《风流寡妇》确实给了我们希望。作为歌剧爱好者,衷心希望早日看到更多的歌剧“粉丝”,希望歌剧艺术“去妖魔化”的一天早点到来。

上一篇:音乐大典《吉祥颂》创作谈 下一篇: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欧洲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