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诽谤搭上网络快车

时间:2022-10-10 09:35:36

当诽谤搭上网络快车

前不久,一篇“揭露”吉林省梅河口市某医药企业黑幕的文章在网上被广泛转载,受其影响,这家企业的营业额很快开始下降。后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网上诽谤案的竟是同行――南京市某医药公司副总经理。

类似的网络诽谤事件时有发生。网络诽谤给公民的权益维护提出了一个现实难题:在虚拟世界里,谁来保障我们的“精神安全”?

诽谤搭上网络快车

梅河口市一家医药公司的工作人员不久前在网上发现一则名为“关于鬃等人的更多黑幕”的帖子,文章写有该医药企业的具体名称、地址和相关负责人的全名。文章以“揭黑”的名义虚构了企业行贿受贿及非法经营等信息。帖子被疯狂转载后,在很多医药论坛上都能看到。之后,该企业投资人向梅河口市公安局报案。经多地警方联手调查后发现,此事件主谋竟是南京市某医药公司副总刘某。

据了解,刘某所在公司与梅河口市这家医药企业生产同一种药品,因为梅河口的医药公司是当地重点企业,产品在国内又有一定知名度,刘某就道听途说杜撰了诽谤文章,并指使员工上网广为散布。

搭着网络快车进行诽谤的不只是商业利益之争,还有一些花样繁多的恶意之举。

在“卖身”的名义下,吉林省吉林市一位小伙子的手机号码被公布在网上:“帅哥卖身啦,快来看啊!男女老少,一律欢迎。”后面留着小伙子的手机号。“不停有人给我打电话,有时候,一天能收到十几条短信,电话来自全国各地,晚上打电话的人更多,我连觉都睡不好。也不知道谁在网上的消息,咋能开这样的玩笑呢?”小伙子不胜其烦,想关机又怕耽误工作,现在一听到电话响,他就不由自主地哆嗦。

这位吉林小伙只是众多受害者之一。以网络为载体,对公民进行恶意诽谤的行为很多。这些行为大致可归为三类:逐利、泄愤、恶搞。其对象,从组织到个人,无所不包;其目的,从图一时之快的恶作剧,到发泄私愤乃至诋毁对方形象,形形;其手段,从恶意上传他人隐私,到发表侮辱性言论,再到肆意捏造、虚构事件等无所不用期极。

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安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网络缘何成了“诽谤”重灾区

“网络的匿名性、随意性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在这样一个缺少外在监督、控制的环境中,现实世界的行为规范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这种自由性在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同时,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水准要求,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为所欲为’的机会。”吉林大学社会学教授田毅鹏说。

东北师范大学法律系主任王景斌教授认为,市场经济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一部分人人性扭曲,受利益驱使,他们采用网络手段诬陷、诽谤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行为之所以泛滥,关键还是在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惩处。

王景斌告诉记者,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借助网络进行的违法活动造成的不仅危害大,而且难以消除。另外网络的匿名性、共享性,使得执法机关不易找到信息的者,他们的取证工作难度很大。此外,网络侵权一般采取“不告不理”原则,因为网络信息是否虚假、是否带有恶意性很难判定,如果受害人不向国家机关申诉,有关部门不会主动介入。同时,还存在着一部分受害人不知道怎么申诉、执法机关因缺乏经验而不知如何处理等问题。当事人维权困难和受理部门执行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网络侵权行为的泛滥。

此外,缺少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护与制裁也是导致网络侵权屡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专家指出,一方面,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上,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环节越来越多,比如在简历、开户、注册等各种表格的填写中,姓名、住址、电话等许多个人信息都有可能泄露或被非法利用。当前我国法律对这些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还没有针对个人隐私权的专门立法。另一方面,在对网络侵权行为的处罚、制裁方面,国家立法上还缺少相关具体规定。这也客观上放任了侵权行为,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趁。

道德和法律之间

对于网络诽谤的防范,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胡亮告诉记者,通过一些比较有效的网络技术手段可以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

“网络过滤”技术利用关键字,可以阻断一些比较明显的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同时采用对互联网用户进行“信誉等级”划分的方法,可以封杀一些经常散布虚假、有害信息者的ID,切断其传播通道。此外,通过“信息取证”技术可以追溯到信息的源头,追查出发信者。但胡亮同时表示:“单纯的技术手段作用有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而不是彻底杜绝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因为机器无法确定信息里是否含有恶意,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网民的自律和行之有效的法律手段。”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于晓光说:“如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一样,互联网也需要道德的支撑。网民必须要有一定的网络道德,不能在虚拟世界中逞一己之快,而给他人造成痛苦。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呼吁大家文明上网。”

王景斌教授认为,当前要加强网络管理,完善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受害者和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要加强网络管理部门的建设,从一些具体单位的局域网入手,加大系统内部的信息管理,严查并追究不良网络行为。同时,网吧经营者也要严格执行上网实名登记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在网吧申请方面也应该加强必要的审批管理。其次,当一些公共论坛上出现严重违法行为时,执法部门要有所作为,及时介入调查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制裁,对违法者严厉惩处,为受害人消除不良影响。

“只有社会各界一起行动,加强执法监督,才能遏制网络诽谤等非法行为,保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王景斌说。

上一篇:“排毒”背后的欺世谎言 下一篇:三个“博主”说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