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栽培利用历史的初步分析

时间:2022-10-10 09:32:43

杉木栽培利用历史的初步分析

【摘要】:本文从杉木栽培利用的历史开始进行探究,从唐代初步起源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本文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得出杉木栽培利用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启示,以期对我们现阶段杉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杉木;栽培;利用;演进历史

【引言】:杉木为我国南方重要用材树种,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从唐代纯林栽培开始推广农套种植,到明清时期的鼎盛,再到1949年建国后的衰退,杉木的栽培利用历史丰富且形成了独特的制度,本文从杉木利用、栽培的角度和栽培制度的演进出发展开探讨,根据杉木栽培利用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得出其特点和启示,为建立合理的杉木栽培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1、利用

杉木的最早利用可以追溯至奴隶社会,在考古发掘中,江西修水县跑马岭遗址发现房基经过鉴定证明是杉木,说明在当时,人类已经对杉木有了初步的利用。在武夷山地区的天然溶洞,经考古发掘一批木棺,而木棺的用料最终也被证实为杉木。

早期人们利用杉木主要用于造房和棺材。晋代《尔雅注》中对杉木的利用做了详细的说明。而后长沙马王堆的古墓、安徽天长县西汉古墓、江西出土的三国陵墓中的棺材都是用杉木制成。而广州发现的古代造船厂也证明了杉木曾被用作造船材料,研究表明在明清时期,杉木造船达到了顶峰。随着五代十国战乱和大兴土木,杉木遭到乱砍滥伐,皇室大兴土木对杉树随意攫取,导致有的地方砍伐殆尽,杉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如今,对杉木的利用着重于木材性质的改良、木质复合材料制作以及制浆造纸等方面,并在杉木的加工利用上进一步进行创新。

2、栽培

关于杉木最早的人工栽培起源,不同的古书有不同的记载,但是可以统一认识的是,人工栽培类似于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1]。根据《南康记》和《永州府志》记载,人们有杉木作为墓旁植树的习惯,杉木栽培起源可能上溯至东汉末年,最晚不过晋代。形成规模大约产生于唐代,到了宋代,杉木之间的贸易逐渐变得活跃起来。明代之后,湖南、福建杉木栽植日益发展,至清末形成了两个主产区。到本世纪初,福建、湖南和松花江形成了三大木材出口基地。

3、栽培制度

3.1杉木栽培制度概念的提出

杉木栽培制度的概念来自农业耕作制度。农业耕作制度包括作物种植制度以及相应的养地制度,是时间和空间的一种优化的排列组合方式[2]。所以,杉木栽培制度就是杉木栽培的林地安排和栽培技术系列的组织和实施的综合体系。可以分为纯林栽培制、混交栽培制和套种栽培制。栽培制度要求充分发挥土地潜力,以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回报。需要采用一系列栽培技术来实现对杉木的组织和运用。

本文着重分析栽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3.2杉木栽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杉木栽培制度产生于栽培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和完善起来综合形成的。杉木起初用于制造棺材、种植在墓室两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杉木应用变得广泛,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中唐时期杉木栽培制度产生并发展起来,开始小规模造林,合理安排林地使用并组织栽培技术实施,尽管不成熟,但是有了初步的发展。宋代以后,杉木栽培制度得到推广应用,许多地方采用了杉农套种制。到了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往来发展促使杉木成为重要的商品用材,套种盛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种植,既避税又改善了土壤肥力。清代之后由于战乱的影响,杉木纯林栽培和套种制发展缓慢甚至有衰退的迹象,逐渐转向衰落。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杉木栽培制度由纯林连栽,套种制和撂荒制都曾出现过。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成立开始大规模发展建设和生产,对木材需求剧增,杉木的培育重新受到重视。纯林栽培因适应当时的建设需求得到快速发展。之后,杉木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并稳定下来,套种制开始变得活跃,农林结合为其发展带来了益处。50年代后,纯林种植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显现出来,水土流失,土地治理下降,生态环境危机的等等。现行的栽培制度仍需要改革和完善。

4、杉木栽培利用的发展特点和启示

4.1杉木利用和栽培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纯林栽培制、套种制和撂荒制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启示我们在现阶段的杉木栽培,尤其是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要坚持用养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时间。空间资源,改善经营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2杉木利用和栽培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连续性[3]。从杉木开始发现利用并栽培,各个时期存在着差异性和功能性,但是发展过程是连续和创新的。新的栽培制度就是基于旧的栽培制度作出的调整与改善。启示我们必须借鉴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4.3杉木利用和栽培历史表现出对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的依赖性。杉木的种植培育基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因素,而其加工贸易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因素。启示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当地的栽培制度。如果一刀切,照搬照抄别地经验模式,很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结语

当今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能以破坏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所以对于杉木的栽培利用,要不断改善种植方式,跟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混农林业和立体林业的发展产生,杉木栽培制度也会随之出现新的类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和探索杉木栽培利用的新方式,充分发挥杉木栽培技术的整体效应,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卢炜丽,张洪江,陈奇伯,吴霖,栗宏林. 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优势种群径级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5)

[2] 姜鹏,庞立欣,邵思祺,杨冲,郭金堂,张绍轩. 不同生长势杉木成熟林的生物量生长模型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3)

[3] 舒巍,郑晓辉,陈学民,扶巧梅. 杉木无节材人工修枝技术初探[J].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13(03)

上一篇:谈乡土树种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 下一篇:利用SCS产流模型模拟广东无资料小型流域月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