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0 08:41:45

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周围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及饮食控制,治疗组用甲钴胺治疗,对照组不用甲钻胺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1%,明显高于对照组46.7%(P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454-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neuopathy disease,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生率达60%~90%。DPN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神经营养血管病变,山梨醇一肌醇比例失调,非酶糖基化以及必需脂肪酸和神经生长有关因子代谢异常,最终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及变性。因此改善神经营养代谢的药物成为治疗DPN首选疗法之一。现将34例DPN患者给予甲钴胺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伴有:①四肢感觉异常,麻木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闪痛、刀割样疼痛。②肌腱反射减弱、消失。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④肌电图检查显示正中神经、腓神经有传导障碍。⑤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43~76岁,平均61.2岁,病程5~13年。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40.5岁;病程4~12年。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均予以糖尿病饮食控制,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用甲钴胺1000μ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配用时避光),1次/d,连续用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除不用甲钴胺其余治疗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肝肾功能。用DISA一1500型肌电仪检测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

1.3疗效判定标准

包括:①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和消失,膝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症状及膝反射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4.9m/s以下。③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膝反射及肌电图如前无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两组治疗有效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肝功能均无显著变化,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见表2。

3 讨 论

糖尿病神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主要病理变化是轴突萎缩变性,甚至消失,髓鞘阶段性或弥漫性皱缩或脱髓鞘。而甲钴胺是甲基化的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12相比,甲基B12在外周神经中含量更高,可以直接转运入神经细胞内,并通过转甲基作用,刺激轴浆蛋白质及雪旺细胞卵磷脂合成,修复髓鞘及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甲钴胺是蛋氨酸合成的辅酶,该酶对神经细胞内合成用于组成轴突的结构蛋白至关重要。NaKaZaWa等报道,用链脲霉素建立的大鼠糖尿病模型中,其轴浆传导速度较正常鼠降低50%左右,用甲钴胺肌注1个月后,其传导速度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本组应用静滴甲钴胺治疗DPN,1个月结果显示症状改善显著,总有效率达97.1%,明显高于对照组(46.7%)(P

上一篇: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的相关性探讨 下一篇:红花液灌注冲洗治疗膝骨关节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