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让考场作文得高分

时间:2022-10-10 08:28:15

“三有”让考场作文得高分

坐在中考或高考考场上,拿到一个陌生的作文题目,允许考生准备和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让阅卷老师不吝笔下的分数,最终把自己送进理想的学校?笔者对多年的命题与阅卷的经历进行反思提炼,觉得要写好考场作文必须做到“三有”。

一.“有我”让文章更真实

“有我”,即写考场作文必须要有“我”在场。也就是说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无论题目或材料是写实还是空灵,是大气还是小巧,我们都要能够化虚为实,化大为小,要努力向“我”的身边靠拢,要把“我”所熟悉的人和事作为最佳写作素材。我们都知道,现在考场作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反对胡编乱造、弄虚作假。那么,你写的作文怎么样才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关键是要有“我在现场”,写“我”自己身边的人,发生在“我”自己身边的事,写“我”的所作所为、所行所思,只有这样给人的感觉才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矫揉造作,为文造情。

例如2012年江苏《忧与爱》满分作文片断:如今我伏案笔耕,我知道母亲的心全然在我这里。

母亲,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着头遥望着我?我仿佛又见到你那缕飘扬的秀发了……

在这篇佳作中,作者截取高考当天的生活情景,娓娓道来。从厨房备餐到行驶在前往考场的路上,乃至到考场后,始终以“我”的视角全方位传播着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

为什么要把“有我”放到第一位强调?这与前一阶段应试作文的一种不良的文风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自从文化学者余秋雨推出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在文坛上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化散文的旋风,于是,我们装腔作势地写起了所谓大气、有内涵的文化大散文。这种作文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也确实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考生阅读广泛,积累丰厚,文化功底不错,从而不吝分数,予以肯定。但后来这样的文章一多,老师们发现原来这样的作文都是流水线生产的,都是为了骗取分数的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无病之作,对建设和形成中学生健康优良的文风影响极坏。所以,立即被打入冷宫,个别地方甚至处以了“极刑”。

文品即人品,作文如做人。诚实是做人的最重要的品质,真实自然也就是作文评价的首要标准。所以,近几年来,真情实感一直是评价作文的首要标准。在写考场作文的时候,我们必须遵照这个标准,决不要轻易地去挑战这个标准。

二.“有型”让文章更成熟

这里所说的“有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要求:一是作文必须有生动具体、丰满逼真的形象;二是作文必须要有生动形象、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三是作文应该有眉清目秀、体型匀称的框架结构。

例如2011年江苏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断: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该文独树一帜,构思精巧。作者从文化、生态、人生负载三个角度,选取三个片断,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连,紧扣“拒绝平庸”的主题,或叙或议,叙议结合,在看似“平庸”中“拒绝平庸”,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机智与胆识。

为什么强调考场作文必须“有型”?我们只要认真阅读每年各地中考、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就会发现,无论作文评价标准怎么变化,也无论评分细则讲得多么条分缕析、细致具体,但对一篇考场作文的材料、立意、语言、结构等评价的几个基本的标尺始终不会变。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材料充实、形象丰满的文章;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立意高远、思绪飞扬的作文;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文笔流畅、语言优美的作文;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思路清晰、结构匀称的作文。所以,这四条标准应该是我们平时每一次作文训练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有较高的达成度,在考场上,我们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以不变应万变。

三.让文章更“出众”

“有思”作文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一篇好的作文仅仅做到“有我”、“有型”,即光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悉心描摹还是不够的。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苇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其实在于人的思想。而写文章是一个人表达思想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要写好一篇作文还必须要有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既包括对社会、人生哲理的感悟,也包括对人和事物的喜爱赞美和贬抑鞭挞之情。

例如2012年江苏高分作文《忧与爱》片断:

人情固重难而轻易,喜新而厌旧,可以理解。但窃以为,“忧”时时刻刻都应当是一种不朽的时代精神。它自出生起便天然与爱捆绑在一起,借用数学的语言讲,忧是爱成立的必要条件。“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可非但是末世,即使是开明的盛世,也要有那么几个疾人民之所疾,忧天下之可忧,敢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而他们是时代的瑰宝。

没有忧的爱,就像没有纬线只有经线的布,一扯便断了个两截。

该文以深刻的思想、老道的语言,直陈世态之伪美、无忧之爱的虚浮。论述简洁清晰却又鞭辟入里,凸显了忧之于爱的价值以及大忧方显大爱的观点。一气呵成,气势博大,令人痛快淋漓。

认真研读2012年全国17道高考作文题,除了江苏的一道《忧与爱》是以材料加命题的形式出现之外,其余16道作文题均是新材料作文。为什么新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题的新宠,甚至代表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一种新的走势?这里一方面是我们的高考命题越来越多地学习借鉴了国外高考作文命题的做法和经验,强调作文要与社会人生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了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要选拨优秀学生,并经过几年的培养能够成为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些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核心素质就是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即这些学生会不会思考,会不会辩证深入的思考。而怎样考查学生的这些重要的思维品质?一条基本的路径,就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能发现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对自己提出的思想观点进行合理、充分的申述。能够发现问题,更要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而要做到上述所说的一切,根本的一句话,好作文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深入的思考。

上一篇:浅谈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下一篇:语文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