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别样芬芳

时间:2022-10-10 08:03:25

巧用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别样芬芳

摘 要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有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122-02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它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并正在深刻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强调: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尽可能使用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数学教育创新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与之对应的教育教学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开发适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资源,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巧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时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节课时,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动物汽车设计大赛的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参赛选手(有小鸭子、小老鼠、小猴子)以及参赛作品(车轮分别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然后组织学生观察:都有谁参加了设计大赛?它们的作品有着怎样的区别?并说一说喜欢谁的设计,说出喜欢的理由。接着让学生用动作模仿3辆车行驶的状况,然后用Flash踊演示3辆车行驶的情况,动画演示一目了然: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车轮行驶起来特别颠簸,而且速度很慢,只有圆形的车轮行驶得又快又稳。教师顺势揭示课题:“为什么只有圆形的车轮行驶得又快又稳呢?圆的世界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奥秘呢?马上开启我们的探究之旅。”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创设的情境更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使学生感到数学亲切、好玩。

巧用信息技术,使数学展示更象形,表达更直观 现在的数学教材为了使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大多数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但数学课本的图片是静止的,并展示了思考过程,这样学生在观察课本上的图片时就不利于独立思考,且容易受到课本上方法的限制,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巧用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静止图片的呈现具有层次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现实世界感知数学、应用数学。

在学习10以内的减法时,教材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电线杆上停着9只小鸟,飞走了6只,还剩下几只?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出动画来显示,学生观察起来就会很形象,既好理解,又充满童趣。

恰当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在展示情景图时更加形象,在数的运算中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20以内的加减法时,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一个箱子里有13盒牛奶(第一行有10盒,第二行有3盒),来了5个小朋友,每人喝了一盒牛奶,这时还剩几盒牛奶?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之后,组织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13-5。那么,13-5该怎么计算呢?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有的学生会想到从第二行中先取出3盒牛奶,再从第一行中取出2盒牛奶,计算方法就是13-3=10,10-2=8。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可以都从第一行中取出5盒牛奶,计算方法是:10-5=5,5+3=8。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叙述动态地展示不同的取法,而且不同的取法对应不同的算法,便于学生直观感知。多媒体课件的这种对应展示兼顾算理和算法,对于学生理解破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巧用信息技术,使数学教学推理更严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些教具、学具的使用受到限制,很多时候只能凭学生去想象,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一说到“圆的面积”,学生对于公式的掌握非常熟练,但是对于如何推导出来,很多学生不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在以前的课堂中能找到的教具只是等分成8份或者16份的塑料圆形片,多数教师组织教学时,首先把圆平均分成8份,然后展开拼成一个所谓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但在有些学生眼中根本看不到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平均分成16份,再次展开拼成一个稍微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平均分成32份、64份呢?拼成的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呢?直到“启发”到学生说出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行四边形,进而追问: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会接近什么图形呢?现实情况是,在绝大多数学生的眼里,因为看到的底边并不是直线,是很难想象份数越多的时候是如何变成直线的,只是在教师暗示性的提问下,极不情愿地接受份数越多越接行四边形的印象。

有了信息技术,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教师可以利用超级画板,平均分成再多的份数也没有问题,32份、64份,甚至是128份、256份,都轻而易举,而且可以随时输入想分的份数,即时生成剪拼后的图形,一目了然。当细分的份数足够多时,再展开就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甚至是长方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节课中,正是有了几何画板的支持,份数更多时,学生不再只是单纯想象。这种动态展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记忆深刻、便于理解。

不仅是“圆的面积”这节课超级画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很多课如果能合理利用超级画板,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这些图形似乎都是孤立的,看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虽然在讲授新课时讲到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但绝大多数学生只限于会背诵,根本没有把这几种图形之间建立起联系,无法体会当某一种属性改变的时候,就会由一种图形转变成另一种图形。

这种变化可以借助超级画板轻松实现,拖动其中的点,改变其中的边,就能在不断变化中帮助学生沟通这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四边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梯形的上底变成0的时候,四边形就变成了三角形。沟通各个图形外形上的关系,也便于理解各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内在的联系。如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当b=0时,即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就是S=ah÷2;当a=b时,即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面积公式S=ah

巧用信息技术,使数学教学反馈更加便捷及时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一支铅笔、一块黑板定天下。练习量小的时候,教师板书时间上还够用;如果练习量较大,尤其是练习课,教师板书习题就会浪费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学生做完之后往往没有了交流的时间。而等到下节课交流时,黑板上的习题又被擦掉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在课堂上展示习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在重难点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放大显示,加注批注,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巧用信息技术,使数学教学交互更为方便 在学生用人机交互学习数学时,计算机的智能使得交互学习更为方便,一对一的人机交互,有时能切实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材料,并即时提供反馈信息,提醒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哪里出现了问题,哪里需要改进,而且即时的鼓励性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方程这节课时,在巩固练习部分,利用Flash和Dreamweaver设计习题,判断所给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当学生用鼠标把式子拖动到正确区域时,会向学生竖起大拇指,并且发出语音“你真棒”;当学生拖动出现错误时,会发出语音提示“你再仔细想一想”,并且出现方程的定义,让学生根据方程的定义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学习深受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课堂的练习效率。

巧用信息技g,辅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信息技术除了辅助教师的教之外,还能辅助学生的学。新课程明确强调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方式,但通常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只是徒手的操作,应用计算机“做”数学,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利用画图软件绘制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翻转、组合,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轴对称图形,收到较好的效果。

3 结语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哪怕是传统的黑板、小棒甚至是一些卡片,都有其自身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注重传统媒介的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缩短学生思维过程、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操作的实践活动,因为具体操作活动与计算机演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前者,学生是参与者,能够亲身感受活动的过程,理解其中存在的许多变化,从直觉上比较信任活动结果;对于后者,学生更多的只是看客。所以只有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够使教学课堂收获别样的芬芳。

上一篇: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说课设计 下一篇: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