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同志寄语《中国青年》

时间:2022-10-10 07:46:48

陆定一同志寄语《中国青年》

题词

在纪念《中国青年》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我怀着敬慕的心情,拜访了《中国青年》早期主编之一陆定一同志。

陆老今年已七十七岁高龄,对青年工作仍很关心,听说《中国青年》杂志社的记者来访,便愉快地接待了我。一坐定,我们的话题就落到《中国青年》上面。

陆老说:《中国青年》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刊物。我们党很重视《中国青年》的作用,把它当作团结教育广大青年的有力武器。创刊时期,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等,都曾为《中国青年》写过大量文章。第一任主编恽代英同志,当时是宣传部长。恽代英同志是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敬佩的人。他胸怀大志,对共产主义无限忠诚,具有革命者的崇高的品德和气节,并有丰富的知识和才能。青年们把他看作良师益友,从他的品行、道德和智慧中看见,共产主义者不是帝国主义者和反动派说的洪水猛兽,而是知识渊博,正直无私的人,有这样的人组成的共产党领导,救国救民的大业就有成功的希望。在这一批革命先辈的正确引导和精心编辑下,《中国青年》在当时的青年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协助党发动了大革命,宣传革命思想,动员民众,引导青年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后,团的组织和《中国青年》紧跟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宣传武装反动派的主张,保存了骨干,成功地转入地下工作,这是了不起的。

陆老就是在这一时期同《中国青年》发生密切关系的。一九二六年暑假,他从交通大学(旧称南洋大学)毕业后不久,便开始为《中国青年》翻译、撰写文章,在以后的四五年间,他担任过《中国青年》及后来的团中央机关刊物《无产青年》和《列宁青年》的主编。在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中,在的白色恐怖下,他为《中国青年》的连续编辑出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作出了贡献。

回顾了这段历史后,话题转到了现在。陆老颇有感触地说:你们的条件同我们那时根本不同了。我们那时印刷和发行都是秘密的,读者买《中国青年》要冒生命危险。现在你们可以公开地印刷、出版,想开个座谈会就开个座谈会,有这样好的条件,刊物应该办得更好。

我请陆老谈谈他对办好《中国青年》有些什么想法。

陆老沉思了一下说,我对《中国青年》现在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谈些意见供你们参考。陆老认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为党培养接班人的学校。中国当前的形势好不好,主要看党的工作好不好;中国将来的前途好不好,主要看团的工作做得好不好,能否很好地培养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决青年中存在的政治思想问题,帮助青年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这是《中国青年》的传统,也是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和中国命运、前途的大事。

陆老说,现在青年的政治思想情况比以往几年好得多了,主要表现在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有了进步,相信共产主义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应该看到问题还很多。“文化革命”中、“”宣扬的那一套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肃清,余毒的危害性不可低估。同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在腐蚀青年。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长时期的努力。陆老要求我们理论宣传工作者,都要向马克思学习,敢于面对实际、面对困难问题,迎着困难上,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同时又要“临事而惧(不骄不躁),好谋而成”。就是说,要收集材料,加以研究,有的放矢。

在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问题上,陆老特别强调了“系统”二字。他说,、“”鼓吹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帮助青年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为什么非要系统学习不可呢?陆老说,举《资本论》为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讲“剩余价值”、“原始积累”等问题。不懂这些,就不知道资本主义所以生长和必然灭亡的道理。第二卷对社会主义建设更有用处,它讲的是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过程。第三卷讲的是资本的各种形态、土地问题等等,最后才讲到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讲到工程师和经理也是劳动者。不读全书,就不会懂得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说,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有人不理解,如果读过《资本论》,就容易理解了。总之,只有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才能真正提高理论水平。不学习,“活用”就是空谈。最近,我们党出版了《邓小平文选》,这是用思想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一部好书。建议《中国青年》集中精力,把宣传学习《邓小平文选》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中心之一。

访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临别前我请陆老为《中国青年》创刊六十周年赠言。陆老欣然答应,作了如下题词:

“中国青年不同于一般的青年读物。它的任务是考察、抓住、、研究青年的思想政治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决这些问题。要迎上前去,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越是困难的问题,越是要迎上前去。用这个精神办好刊物,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们新一代青年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本刊记者 刘百文

上一篇:为我介绍一位“餐厅朋友” 下一篇:人生之志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