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语僵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时间:2022-10-10 07:33:44

中间语僵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摘要:英语学习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多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似乎“卡”在了某一点上,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回退。所习得的语言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正在习得的目标语,而是学习者自己创造的语言系统--中间语。中间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而中间语僵化现象广泛存在于英语学习过程中。本文从中问语理论、中间语僵化现象及其成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解除语言能力僵化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中间语;母语;目标语;僵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65-03

“中间语”一词是著名语言学家、伦敦大学教授塞林格在《中间语》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指学习一种外语时学习者创造的一种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正在习得的目标语,而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步接近目标语的动态系统。

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外语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很难再有显著稳步的提高,仿佛总是处于徘徊停滞的状态,自己的外语无法像本族语使用者那么自如,有些语言错误总是难于突破。这些纠结于学习者中间语当中、持续时间很长而又难于改变的语言现象就是中间语僵化现象。中间语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对于解释和分析学生语言偏误和停滞,推动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中间语理论及僵化现象

根据塞林格的观点,目标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间语,不断向目标语靠拢。因此要到达目标语,必须经过中间语,中间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中间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会随着学习者学习深入逐渐靠向目标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之适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中间语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布朗(1987)将中间语分为4个阶段:杂乱错误阶段、中间语形成阶段、系统阶段和稳定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学习者在语言应用中会经常犯错,这些错误往往是随机杂乱的,具有不确定性。在系统阶段,学习者对目标语语法和规则已形成系统,但内化不够,所以也会犯一些系统性错误。在稳定阶段,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内化程度也很高,但由于尚未养成习惯,所以在语言使用时也会偶尔出错。由此可见,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新知识对原有知识不断渗透,中间语错误不断修正的过程,是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直至最终接近(少数会达到)目标语水平的过程。

因此,塞林格把中间语看做是学习者重新建构的连续体。令众多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绝大部分外语学习者在沿着这一连续体学习过程中,未达到目标语状态时便停滞不前,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会在习得的过程中“卡在”某一点上。即使他们不断地接触目标语,也无法最终到达终点,完全掌握目标语,而是进入所谓的“平原期”。外语学习者所形成的与目标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语言次系统知识趋于定型状态,不受学习者年龄以及目标语学习量的影响。年龄的增长,学习量的变化对于改变趋于定型的语言发展状态不起作用。

二、中问语僵化现象的成因

不同的理论和学说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中间语僵化现象的成因做过探讨和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生理生物解释说,心理认知解释说和偏误因素解释说。

(一)中间语僵化现象的生理生物解释

生理生物解释说从生理和生物角度出发,把中间语僵化现象归因于生理和生物因素,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列内伯格。列内伯格提出了颇有影响力的关键期假说,他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儿童生长有一个关键期,关键期内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这时语言学习涉及大脑的两个半球,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的过程,所以学习吸收语言信息就容易些。关键期阶段过后,多数人的大脑发生了侧化,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已经完成,语言功能被定位在大脑左侧,再学习其他语言就会有困难,因而第二语言的发展势必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外语学习的僵化现象。

生理生物解释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发音方面的僵化现象。母语与外语习得最显著的差别之一就是在语音方面,多数外语学习者都不能精确地习得第二语言的语音。斯格沃认为发音中的本土口音主要是大脑双侧分工已经固定永久化了。布朗(1987)则认为语音僵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口腔肌肉失去了弹性。

生理生物解释说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在于突出了外语学习中年龄因素的重要性,但年龄问题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因人而异,因此生理生物解释说对中间语僵化现象的解释也不是绝对的。

(二)中间语僵化现象的心理认知解释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学习者产生心理影响。舒曼认为学习者融人目标语文化的程度决定着他获得目标语的程度。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氛围下学习第二语言,无法感受所学语言的文化,使学习者对目标语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距离,从而限制了对目标语的有效输入与输出,只能依靠内部输入,也就是依靠母语和自己的中间语来处理语言。因为长期以不完善的中间语为基础来处理语言就导致了中间语的僵化。

人的心理和认知密切相关,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能力方面来考察和论断语言学习,认为语言学习以认知的发展为基础,是一种认知行为,所以应遵循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依照认知模式,第二语言知识的输入与输出都会引起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两种知识对此做出反应。如果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知识较为熟悉,就会运用已学过的第二语言知识组块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匹配和类推,按照自己的想象或套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构建第二语言知识。如果学习者碰到自己不熟悉的语言知识,第二语言知识又不足以让其依赖,母语的知识组块就会发生作用,迁移到第二语言知识的系统中,出现类似母语结构的表达形式,这一迁移的发生,本质上是母语潜在地影响学习者认知目标语方式的结果。

心理认知解释说把语言学习的僵化最终归因于心理距离和认知层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社会与心理距离会使学习者产生对目标语的心理对抗,而认知过程中母语思维的负迁移也会干扰对目标语的有效吸收和处理。但是认知心理解释说对于僵化现象的内部处理机制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满意解释。

(三)中间语僵化现象的偏误因素解释

塞林格从中间语误差偏误诸多因素入手,将中间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母语迁移。指的是已知母语对新语言学习的影响,通常母语负迁移会影响学习者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层面的正常习得。培训转移。培训转移与教师的课堂训练方式和教材的选用有关。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语言形式与输入方式对学习者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错误一旦形成,容易引起僵化。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策略不当所产生的僵化现象是学习者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中国的许多学生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常采取

回避的策略和简化策略,长此以往,就会致使其在语言学习的某些方面出现错误僵化,其这方面的语言能力也就停滞不前了。交际策略。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只关心交际需要,不注意准确性,有些错误就会僵化,严重时还会产生语言能力僵化。目标语过度概括。目标语过度概括引起的语言错误常出现在学习者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阶段,他们常常会把一些已学过的语言规则当做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标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标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

塞林格从语言偏误因素出发,从多个方面系统地揭示了语言僵化的原因,但同样也有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如为什么某些具有共性的语言错误总是改变不了等。虽然每种理论和学说都无法从根本上证实僵化现象作出完全合理的解释,但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外语教学的认识。

三、研究僵化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中间语僵化现象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我们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语言偏误

语言错误是英语学习过程中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根据中间语理论,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中间语错误不断修正,知识逐渐积累和完善的连续体,处在这一连续体上的中间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通过不断修正那些偏离目标语言规则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接近目标语系统。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语误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简单粗暴的批评呵斥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他们心理受挫,以致不敢探索,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错误置之不理,否则随机错误会发展成为反复错误,久而久之就容易僵化。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易受母语迁移的影响,教师应尽量纠正和干预,对初学者应强调准确性,对高级学习者应强调流利性。在语法知识方面要纠正过度概括导致的错误,在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方面也要积极干预,防止学生因为简化和回避而造成的语言能力僵化。

(二)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不同阶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安排上既注重知识的内在系统循序渐进,又要结合学情因势利导。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一般在学习初期最为强烈,如果教师太拘泥手中的教材,不及时调整目标语输入的难度和强度,总是低层次地重复,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的心理高原期晚些到来。当教师发现学生进人语言学习的高原期,即稳定期时应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尽量保持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动力,努力确保学生的中间语语持在高峰期左右,没有大幅度的回退。

(三)优化目标语输入质量

教师要优化自己的语言输入。优化的语言输入首先是可以理解的。克拉申(1982)把能否给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作为一个优秀英语教师的主要能力,因为学习者只有把输入(input)变成吸入(intake)以后,其内在机制才开始运行,语言水平才有可能提高。语言输入还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最佳输入即i+1),假如教师输入的语言太简单,接近甚至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即i+0),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又缺乏必要的监控,学生之间的交谈就成为学生主要的语言输入,学生就会长期缺乏最佳输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错误语言输出不加干预,不仅会使学生本人的错误僵化,而且还会作为语言范本,成为其他学生的语言输入。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正确评估学生现有的目标语水平,结合他们的要求和兴趣,设计出针对学习者现有能力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可接受性的练习和任务,最大限度地从客观上减少和避免语言僵化现象的滋生。

(四)重视情感因素和情感反馈

学生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充满信心。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动态,对学生学习的情感障碍给予疏通,缓解学习的焦虑情绪,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重视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消除情感屏障,使输入变成吸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多给积极、肯定的情感反馈,因为教师肯定的情感反馈有助于保持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热情。有些学生错误的语言形式会重复出现,教师除积极干预外,还应给予肯定的情感反馈,促使学生不断修正语言形式。要有耐心,要注意反馈的连贯性,有些不正确的语言形式是要经过多次的修正才能产生正确的输出,有效避免僵化现象。

四、结束语

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间语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对于中间语僵化现象及其成因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尚无法做出彻底的解释,但这些研究深化了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外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努力避免和解除中间语永久性僵化。

上一篇:新秧歌运动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启发刘斌 下一篇:英语教学理论三十年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