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指标研究

时间:2022-10-10 06:46:26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指标研究

摘要:运用实验法对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期间的生理学指标进行跟踪测定、评价,对训练过程进行调控。研究表明:用心率、心功能指数、尿蛋白、最大吸氧量、无氧功率、斯坦格试验与汉契试验、无氧阈等指标评定运动员赛前的机能状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需结合项目的特点和训练实际,加强监控和调控,进行综合分析;赛前训练安排应以专项素质为主,突出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速度力量在赛前训练要给予重视,负荷的安排是关键。

关键词:田径;赛前训练;生理指标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421-03

赛前训练是个引导过程,目的是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或超水平发挥,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赛前训练既是整个训练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专门的训练阶段。作为研究对象的教练,本人对参加2004年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江苏省大学生的中长跑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调控,对运动员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量与评价,并对一些赛前训练经验进行了总结,随后对2005年参加第十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的江苏省中长跑队队员的赛前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生理指标的监控进行了验证,期望能为田径耐力性项群运动员赛前训练提供客观的指标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长跑比赛的江苏省大学生运动员8人(表1);江苏队参加第十届全运会中长跑运动员8人(表2),16名运动员皆为运动健将及以上水平。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对两组运动员赛前训练生理指标进行了跟踪测定,并依据生理学指标对此赛前训练的量和强度进行了及时的调控。测试内容包括基础心率、训练过程中心率、心功能指数(采用30 s30次蹲起的方法,测量安静时(P1)、运动后即刻(P2)、1 min后的心率(P3),换算成一分钟的心率,计算心功能指数P。 计算公式P=(P1+P2+P3-200)/10。评定标准:P≤0为优秀,1~5为良好,6~10为中,11~15为下,≥16为差。)、尿蛋白、最大吸氧量、无氧功率(采用纵跳计,测量纵跳成绩,每人3次取最大值,计算无氧功率P。)、斯坦格试验与汉契试验(分别测试安静状态下深吸气后的闭气时间及深呼气后的闭气时间[1]。)、无氧阈测定等。

1.2.2文献资料法利用江苏省图书馆,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数字图书馆及各体育院校相关资料,查阅了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本研究课题所需资料。

1.2.3专家访谈法利用大运会和全运会的机会,对长期从事该领域教学,训练的专家、教练员进行了访问,对教练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训练安排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访问记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将所测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了检验,用X±SD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

2结果与分析

2.1赛前训练的具体计划在训练的第一周内,主要目的是恢复体力,进行一般耐力的训练,以量为主,强度为次,安排2~3次长距离的跑,辅之以速度、速度耐力和力量的训练。从第二周开始,逐渐加大强度,主要是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训练。第六周进行调整,以准备迎接比赛。

对训练的计划安排上应该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第一,赛前训练六周中前五周应侧重提高专项能力和训练强度,最后一周调整训练负荷,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准备参加比赛;第二,为了避免对运动员的机体造成伤害;赛前训练负荷强度应平稳上升和下降。第三,大负荷训练课后可采用不同性质的中、小负荷训练课,加速疲劳恢复[2];第四,赛前训练不仅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适应性,边训练,边监控,还要注意负荷强度的提高,这样才能使队员发挥最佳的比赛状态。

2.2比赛成绩与结果

2.3.1赛前训练不同阶段基础心率的变化见图1,图2。图1全国第七届大运会江苏省大学生中长跑队员基础心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为期六周的赛前训练中运动员的基础心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说明运动员对运动负荷有良好的适应性。

2.3.2赛前训练不同阶段尿蛋白的变化图3、图4表示的是赛前训练跟踪中,相等强度负荷下的尿蛋白的含量的变化,由图示的曲线变化可知,随着训练课的过程推进,尿蛋白呈下降趋势,表明运动员身体机能逐步提高,适应性良好。

图2江苏队参加第十届全运会中长跑队员基础心率变化图3全国第七届大运会江苏省大学生中长跑队员尿蛋白变化图4江苏队参加第十届全运会中长跑队员尿蛋白变化2.3.3身体机能变化两次赛前训练跟踪中,运动员身体机能测定结果见表5、表6。由表5、表6可知,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赛前第四周比赛前第一周均有提高,但无明显变化,赛前第六周比赛前第一周明显提高,显示运动员赛前身体状况良好,对训练内容有良好的适应性。赛前的生理监控,不仅保证运动员正常的训练,而且使运动员身体保持了良好的状态,为在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用心率、心功能指数、尿蛋白、最大吸氧量、无氧功率、斯坦格试验与汉契试验、无氧阈等指标评定田径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需结合项目的特点和训练实际,加强监控,进行综合分析。

2)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应以专项素质为主,突出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

3.2建议1) 速度训练。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中跑的速度训练在训练安排中,以速度为核心的内容每周不少于3次。第一周训练目的是恢复运动员的体力,为下一步的大强度训练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这周速度训练的负荷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运动员的疲劳;第二周到第五周的速度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速度训练的负荷强度要比第一周高,但要严格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第六周主要是进行调整性训练,确保运动员能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比赛,安排的速度训练内容强度控制在85%~90%[3]。间歇时间要充分,进行下一组练习的心率应恢复到20次/s。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长跑的速度训练是在乳酸大量堆积的情况下的速度能力,运动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耐缺氧能力,应采用大强度、长时间的段落重复,使体内的乳酸达到一定的积聚水平,以提高体内糖无氧分解的能力。比如选择400 m~600 m段落的重复练习发展乳酸系统功能能力。

2) 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耐力应从第二周开始安排,第二周到第五周的训练目的是加大强度,提高竞技状态,在此阶段中占很大比重,每周安排三次[4]。在第六周调整阶段,速度耐力训练安排一次,防止提前出现比赛状态。

中跑速度耐力训练选择短于、等于或稍长于专项距离的段落。1 000 m以下段落提高无氧代谢能力,1 200 m以上尽量用接近无氧代谢临界速度,长距离连续跑,以间歇跑和变速跑为主,段落安排顺序采用长距离在前,短距离在后的方式,如1 200 +1 000 m+600 m+400 m的间歇跑,强度为85%~90%~95%,强度可以随队员身体机能和训练课的次数增加,每次总量为2 000~3 000 m,间歇心率恢复到20次/10 s为准,再进行下一段落训练。这样有助于运动员体内乳酸不断增加,提高队员机体对乳酸的耐受力[5]。

长跑的速度耐力训练主要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专项耐力,其训练方法以间歇跑和变速跑为主,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持续跑,训练中采用4 000 m+3 000 m+1 000 m的间歇跑或1 000 m快+400 m慢的变速跑,每次课总量可控制在6 000 m~9 000 m之间,间歇以心率恢复到20次/10 s为准[6]。

3) 发展有氧耐力是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的获胜基础。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这一训练贯穿与整个赛前训练过程。比如每天早上的早操要进行40 min的越野跑,心率在150次/min左右。在安排有条件训练的基础上要避免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的厌倦,训练中采用越野、匀速跑、定向跑、上下坡跑等多种形式。在赛前最后一周可以采取长距离公园风景区放松跑形式,可有效的对运动员前一段大强度的训练进行调整。

4) 速度力量在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要给予重视。

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在赛前应重视速度、力量、耐力的逐步增加,并与专项能力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科学的融为一体,保证运动员的步长,步频和动作节奏的稳定性[7]。具体训练中应重视柔韧性的练习,除早操越野跑后的20分钟柔韧练习外,在每次训练课准备活动中也要安排一些拉伸练习;另外循环速度力量可使运动员接受不同训练刺激的结合,能促进整体力量的全面发展。

5) 负荷的安排是赛前训练的关键。在赛前训练安排中第一周目的主要是恢复运动员的体力,训练安排中有氧耐力训练占很大比例[8],从第二周开始,随着身体技能的上升及强度平稳上升,负荷量应逐步降低,以促进机体机能水平上升和超量恢复。第六周对运动员进行调整,量基本上保持不变,强度要有所下降。本周的负荷要避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同步下降,以保持前阶段训练中已形成了的竞技状态。另外,生理负荷控制不能仅考虑一定强度和运动量,更重要的是考虑机体反应情况及适应水平,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配合生理相关指标的监控。

心理负荷在运动员中的影响很大,心理上的负荷也会对生理上产生相关变化,所以在赛前训练中应及时的采用刺激法、激励法、深呼吸调整法、念动训练法、训练调节法等心理调节方法。

参考文献:

[1] 楼静,张根生,陈春枝等.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期身体机能评定及营养恢复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70-772.

[2] 郭经宙,韩克平,任保国.对世界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1):50-53.

[3] 马慧敏,赵建林.中长跑训练系统可靠性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91-93.

[4] 宗华敬.马拉松、长跑项目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动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2):9-11.

[5] 吴叶海.中长跑间歇训练中分段距离练习速度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54-56.

[6] 曹子毅.中长跑训练方法及其演变规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87-88.

[7] 叶国鸿,潘月顺,罗旭.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运动负荷敏感指标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22-124.

[8] 岳新坡,惠振宇,李兴艳.二十年来中长跑运动技术与训练理论的创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2-104.第30卷第10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第1届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决赛中国队失利的原... 下一篇:运动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