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

时间:2022-10-10 05:46:36

刍议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

摘 要:“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全国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三是服务业的产业化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四是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业关联程度较低;五是生产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均衡,人才缺口较大。“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长4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要达到47%,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40%。主要发展措施:一是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三化”;二是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水平;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五是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关键词:加快 发展 服务业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与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既包括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用现代化的新技术而改造和升级的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从消费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生活业和生产业两大类;从服务功能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即基础服务类(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类(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类(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类(包括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经具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商务、商贸、旅游、软件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取得迅猛发展,房地产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事业也得到同步推进。2006年~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2703、96328、120487、142918和17100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9.5%、39.1%、40.1%、42.6%和4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全国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

一些地方过于看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2010年服务业比重只有43%,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也落后于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平均45%的水平。服务业滞后,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降低经济增长的效益。只有第三产业充分发展,才能促使和支撑经济发展彻底摆脱过分依赖物质投入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

2010年,我国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75%,距离国际标准4%还有2.25%的差距。在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资源中,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创新成果大多数属于企业,而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几乎和发达国家是相反的。导致我国工业经济中有相当数量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这些企业还在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工业企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业务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工业设计、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大大影响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服务业的产业化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是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一些“热门”行业的价格水平明显高出国际市场,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得到真实反映。较低的市场化程度还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服务的内在动力。

第四、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业关联程度较低

我国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第五、生产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均衡,人才缺口较大

我国生产服务业中金融业、物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会展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研发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产业相对滞后,还处于“小、散”的局面,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业需要一大批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生产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我国人才队伍结构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如现代物流人才严重不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人才、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缺口较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1、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已经加入WTO,在入世协议中承诺绝大多数领域对外开放,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程明显加快,吸引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能力明显增强,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将会更多地承接国际金融、流通、研发、咨询、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产业转移。我们必须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实现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具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制造业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国家把加快发展制造业作为振兴民族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趋势下,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会更多地依赖于生产业作为有力支撑,这也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客观需要。

3、城市化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聚集促进了第三产业中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聚集表现,由工业化引起的城市聚集必然要求行业间的要素、商品、信息发生各种交换与联系,引发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各类市场的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聚集还促进了生活服务业规模扩展,与劳动力配置相关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培训、中介市场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拓展,城市功能的辐射,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设施的建设,都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拓展广阔渠道,也对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

4、消费需求不断拓展升级,成为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0年,大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109元和5919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将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逐步由生存型、温饱型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等消费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旅游、汽车和住房消费必将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都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蕴含新的机遇。

三、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方向

1、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要重点发展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高技术服务以及市场中介、商务营销、产品展示、检验检测、咨询培训等全方位服务,着力发展创意、设计、研发、孵化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新兴产业。

2、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使餐饮、商贸、社区、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提升为特色服务业,要高度重视体育、医疗卫生、心理咨询、文化教育和家庭服务等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国以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高技术服务、旅游服务、文化体育、商务服务、商贸服务等重点产业为抓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长4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要达到47%,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40%,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措施

1、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三化”

(1)市场化。要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服务业既要鼓励外资进入、又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形成多元投资发展格局。加快服务业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服务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2)产业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要重点推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加速制造业企业服务与生产环节剥离,促进生产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进一步壮大服务规模和实力;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加快发展研发、信息服务、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等专业技术服务。

(3)社会化。企事业单位及有条件的政府机构,其后勤服务设施都要面向社会开放,营利性的后勤服务机构都要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兴办面向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等方式实现服务的社会化。

2、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水平

(1)优化行业结构。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准;提高研发投入,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主要是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同时,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

(3)优化地区结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依托工业化进程较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提高服务业质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服务业增长带动。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使服务业发展尽快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物流、金融、商务、信息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促进国际服务业企业进入我市,吸引跨国公司将采购、营销中心等分支机构落户我市,重点引进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和国家商务服务等。要全力以赴抓好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引进一批世界级大公司,引进一批世界级品牌,提升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的能级和竞争水平。扩大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支持有条件的生产服务性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使我国生产服务业在更大空间发展。

4、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加大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如物流、软件等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同时要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重点引进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

5、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在服务业中开展按增值税征税试点,新办从事物流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企业在技术改造中使用国产设备时,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

参考文献

[1]吕政,刘勇,王钦; 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 [J];中国工业经济; 2006年08期

[2]姜长云; 促进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年05期

[3]林梦; 我国生产业的发展研究 [J];商业经济; 2007年07期

[4]王子先;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2月

作者简介

刘丽萍,女,1963年10月出生于吉林,汉族,研究生学历,现任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经济等微观经济学。

上一篇: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地区可以有更大作为 下一篇:国际黄金价格大涨:市场信心缺失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