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夜间声音传得远

时间:2022-10-10 05:41:22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夜晚,会听到一些很远处传来的一些白天听不见的声音。夜深人静,背景噪音变小了,使得人们更易于分辨远处传来的声音,这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它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这还得从声音的传播说起。

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吗

声波不同于光波,光波是电磁波,声波则是机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我们耳朵听到的声音,是媒介的振荡运动引起的(图1)。振动把附近的分子推到一起,并压缩这些分子。被压缩的分子在分开时,就在邻近区域引起压缩,这样,这种压缩区似乎是从声源向外传播。而声音传播的速度也和媒介相关,可以说声速取决于构成媒介物质的分子的固有运动速度。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中学物理中提到,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摄氏度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为什么要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和15摄氏度两个条件呢?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凡是能提高(或降低)空气分子固有速度的东西,都会提高(或降低)空气中的声速。巧得很,空气分子在较高的温度下比在较低的温度下运动得快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声音在暖空气中比在冷空气中传播得更快些。在干燥空气中,声音的速度ν= 331.3+0.606t(米/秒),当t=15摄氏度时,ν= 331.3+0.606×15=340.4(米/秒)。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音速约增加0.6米/秒。

当我们说到液体和固体,情况就与气体大不相同了。在气体中,分子间距离较远,互不干扰。而在液体和固体中,原子和分子是相互接触的。固体中由于分子之间力的作用,分子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平衡位置不能改变。由于分子间结合得很紧密,振动很容易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这就使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很大,传播得快。液体分子也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但由于液体的流动性,平衡位置可以移动,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的快,在固体中传播得更快,在刚性固体中则传播得最快。

声音在空气中跳跃

1921年5月9日,俄国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千米范围内,人们听到爆炸声;半径70千米至16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形成了一个寂静区;但从半径160千米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千米的远方,人们又能听到爆炸声。为什么声音会绕过中间这段区域呢?

声音是声源的振动带动空气,以波的形式往外传播的,假如各处的空气都是相同的,则空气中各点的声速也是相同的,由这个点传出的声波的波前就是一个球面,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和波前垂直的方向即半径的方向。但实际中的大气随着高度的变化,存在温度差(图2)。在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较高的平流层中气温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时,沿着地面传播的声波,经过一段距离之后,由于树木、山丘、建筑物等反射和吸收后,就渐渐听不到了,而朝上方传播的声音,到达平流层后又慢慢向下弯曲,拐了弯到一定远处又传播到地面,形成了一个异常的可闻区,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声折射现象。

在晚上时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除却背景噪音减少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声折射现象。白天,由于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温度升高,靠近地面的大气层比稍高的大气层温度高,也就是说近地声速大于高空。这时声音传播路径折向高空,所以离声源一定距离的地方就听不见了,如图3(a)。到了夜晚,靠近地面空气逐渐冷下来了,高空的气温相对较高,于是转变为高空声速比近地大,因而声音会向地面折射,如图3(b)。这就是夜间声音传得相对远的道理。现在,住在闹市区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对马路车辆行驶造成的讨厌的噪声,白天除了在临街的楼房外,大多感受不到,而到深夜,即使只有一辆车驶过,也会搅得你睡不好觉,甚至隔几座楼还可以听到,就是同样的道理。

最后,来看看下面两道题目,看看你是否已经掌握了声音传播的知识。

1.不同频率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温度相同时),( )。

A.各种频率的声速相同

B.超声波的声速最大

C.次声波的声速最大

2.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上一篇:千古第一定理 下一篇:The Incredible Bionic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