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大教育 践行在小细节

时间:2022-10-10 05:22:44

着眼于大教育 践行在小细节

摘 要:今天的社会信息爆炸,思想多元,一些不文明现象成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硬伤。对于我,一名乡镇中学的校长,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体责任,一所学校的发展,必须担当文化传承的重任,这样学生的成长才会氤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土壤中,一所学校才会充满书香文化之韵、礼仪文明之气,学生的成长才会是全面健康的。

关键词:三个一工程;品德培养;读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06-02

近年来,由于农牧区部分学校撤并,部分生源转入我校就读,我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我旗属于办学规模最大的寄宿制初中校。但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农村条件、家庭文化水平的限制,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更要逆势而上,勇于担当,德育工作更要有所建树,泽被后人。

基于此,我校将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定位于校园文化,以国学经典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的品格。“着眼于大教育,践行在小细节”,2014年9月,我校开启“三个一”德育工程,即每天一声友好问候,每日拾起一片垃圾,每月品读一本好书。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三个一”育人工程犹如一门隐形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着扎鲁特旗第四中学的每一个人,也在润物无声中提升着学校文化的品位。

一、注重养成教育,践行“三个一”工程

为促进“三个一”工程落到实处,学校立足于发展实际,开辟各种渠道,尝试开展各种活动,在师生读书写作、品格培养、文化传承方面持之以恒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邂逅一声问候,传递的是温暖,积淀的是爱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懂得礼仪的人,就无法立足社会。“一句问候,一丝微笑”就是最基本的礼仪。作为校长,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天清晨早早来到学校,微笑着与师生打招呼,一声“早上好”开启了美好的一天。老师们也主动向学生们问候,温馨和谐的风气溢满校园。同时,各班组织开展“彬彬有礼在校园”主题班会,让学生发现美丽,评选班级的“文明使者”,并在心理活动室门口制作笑脸墙,制作“今天您微笑了吗?今天您问候了吗?”等宣传板,营造快乐温暖的育人氛围,这些举措,成效非常显著,提升了我校师生的人格素养。

目前,点头微笑、礼貌问候之风已然成势,当您来到我们学校,就会发现这里的学生身上散发着文明礼貌的气息,校园里看不到喧哗吵闹,师生相见脸带微笑、摆手致意,学生进出校园自觉列队、文明有序,现代文明中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华。

“每天一声友好问候”,似一张靓丽的名片,为我校儒雅文化特色涂上绚丽的一笔。

(二)拾起一片垃圾,弯下的是腰身,修炼的是灵魂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优雅整洁的校园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能让师生心情愉悦。虽然学校卫生情况良好,但不代表学生的卫生习惯好、环保意识强。如果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和监督下才能做好,那就证明还没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转变,从源头上堵住道德的缺口。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我们“树立榜样,营造环境”。从老师做起,通过教师会,要求全体老师做到不乱丢垃圾,看见地上垃圾要弯腰拾起,既要成为行为习惯,也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影响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同时,我校举行了“发现身边的美丽”300字校园微故事比赛,让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事情,“我为校长点个赞”,“弯下腰身,拾起文明”……篇篇作品朴实生动,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校团委还在全校评选出践行“三个一”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奖励,以点带面;结合内蒙古惠农政策“十个全覆盖”“小手拉大手”,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保洁意识,使家、校步调一致,提高家长和学生的素质。

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生不再无视垃圾的存在,见到垃圾,弯腰拾起,在拾起的过程中修炼灵魂,升华素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初见成效,全体师生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滋生蓬勃向上的力量,学生爱护校园、举止文明的习惯得到培养。

“每天拾起一片垃圾”,似春日的百花,让净雅的校园里满是美丽,而这份美丽源于爱的倾注。

(三)品鉴一本好书,汲取的是琼浆,提升的是品位

学年初,学校制定了读书计划,确定书目,倡导全体师生乐于读书,并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读后感。我校图书馆藏书五万多册,可供师生随时借阅,在校园标准化建设中建成了全旗一流的阅览室,为全校师生乐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你走进办公室,你就会发现老师的办公桌上除了学生的作业,还有一本本书籍,工作之后,闲暇之余,少了闲聊,少了互串,老师们认真品读,精心撰写读后感,在学校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上,总会有老师分享读书心得,引发共鸣。学校将读书心得装订成册,大家共享。而且,每个班级都有特色书吧,是学生带来的书刊,一本、两本、汇集满案,触手可得,同学间互相推荐,快乐阅读。学校还利用社团等形式倡导学生广泛阅读,让教育穿越课堂,有效扩大课堂的外延。

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深入。学校校刊《园区风景线》迄今已经印发了5期,近数百篇文章刊发在校刊上;《儒韵》校园月报发行4期,为全校师生创设写作展示平台。我校师生参加“十二五规划课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应用征文比赛”获得佳绩,一等奖14个,二等奖 25个,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随笔等作品经常在《教学艺术》《内蒙古教育》《通辽日报》上发表,激发了教师的热情,升华了教师的文化素养。

当你漫步在四中的校园,就会发现,林间、花园里、长亭内,学生们手持书本,在认真品读,教学楼内,课间少了喧嚷吵闹,多了一份宁静和安详,素质修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每月品读一本好书”,似一汪清泉,为我校素雅的人文环境注入了琼浆。

二、创建德育载体,升华“三个一”内涵

在“三个一”德育实践中,我们以育人为核心,养成教育为主线,校园生活课程为载体,为“三个一”工程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校园秀丽儒雅,学生志趣升华

当你来到扎鲁特旗第四中学,就会被兼具北国壮美与南方秀美的花园式景观吸引。儒韵飘香、幽雅秀丽的校园建筑错落有致,五栋以“德”字命名的教学楼高大挺拔,“孔圣人”塑像矗立,“知止路”“知省路”“知行路”三条主路与周围的果树、杨柳、花墙相映成趣,内涵深邃的“恕”字艺术造石掩映在一片浓绿之中。文化长亭,传递着学子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抒发着教师“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趣,陶冶着师生的情操,每一处都传递着现代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气息。

校园文化精神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灵。在校园文化引领下,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尽显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班班有特色,人人有需求。“一班一品牌”各个班级形成独有的发展特色,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班主任以“三个一”工程为主线,在每个月开展以“感恩、明礼、守纪、励志”为主题的活动,形成了文明有序、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班风。

(二)励志感恩教育,传承中华美德

结合“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我校将“三个一”工程延伸到校园外、家庭中。校方与家长互动,要求学生每天落实“四个一”感恩行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倡导学生为父母端茶添饭、洗碗倒垃圾。使他们在家庭劳动中,体会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给妈妈捶一次背;给父母洗一次脚,用小行动表达对母亲的体贴关爱;与父母做一次交流,加深情感。为了将践行活动落到实处,建立家长反馈卡,督促学生持之以恒为父母做事,按期评比,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评为“孝敬之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校团委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敬老院,为爷爷奶奶献爱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周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多彩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为推促动“多读书、读好书”活动的开展,初一年级举行了以“诵读美文,做美德少年”为主题的诵读比赛。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文字之美、意蕴之美,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读书,做终生阅读者;初二、三年级举行了以“书写古文经典,领悟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比赛,在抄写《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等经典古文中,引导学生感悟圣哲先贤的思想,提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读好书,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三月五日开展“学雷锋”活动;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做革命接班人”祭扫仪式;五一假期开展“我劳动我快乐”家庭实践活动;世界环境日组织开展“变废为宝”科技小制作活动;“党的生日”开展绘画、手抄报、征文活动,了解祖国的发展,增强民族责任感;邀请交警、消防队员到学校介绍交通法规、防火知识;邀请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为学生讲两史,感受党的恩情。

同时,我校编写了《千里之行》《入学第一课》《大道至简 德行天下》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从思想上进行启迪,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做小事情,办大教育;做小教育,养大目标。也许,在中国德育这个大课题的面前,我们的力量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但我相信星光点点亦可照亮天空,星星之火亦可燎原。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教育人关注学生品德培养、人格塑造、习惯养成,将德育落实在细微处,引领和规范学生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未来的天空必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艺术 下一篇:高中英语“快乐高效”教学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