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话打不打

时间:2022-10-10 03:05:16

这个电话打不打

我并不是女强人,可是工作却不能不做。今年,我被单位派到江西的一个县城去挂职锻炼,丈夫经常出差,可女儿辰辰还不到三岁,怎么办?只好忍痛托付给公婆。好在公婆很喜欢辰辰,让我揪着的心有了一点放松的空间。

那天在机场,我哭得像泪人,看着女儿小小的身影在视线中变小,直至消失,我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晚上回到宿舍,我拿起电话,嘟--,"请问,您找谁呀?"辰辰稚气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我强忍着眼泪:"辰辰,是妈妈!"那边顿时沉默不语。"辰辰,是妈妈呀!"还是没有回音。我知道女儿想妈妈,真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去,女儿那边还是没有声音,我只好无奈地放下了电话。

第二天晚上,我再次拨通了电话。"妈妈--"电话里传来了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叫声,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夺眶而出。"辰辰,妈妈要上班呀!下次再来看你!你要坚强!""妈妈,我不要坚强,我要妈妈!妈妈回来!"电话那头一片哭声。过了一会儿,公公接过电话,有点生气地说:"你昨天打电话是怎么说的?害得辰辰一直拿着电话不肯丢!好不容易把电话从她手上哄下来。后来,只要电话铃一响,她就会奔过去,也不问是谁,只是拼命叫妈妈!以前你不在家时也是这样,每次辰辰玩得很开心时,只要你打电话回来,一挂断,她总要大哭一场,我们哄也哄不住,上次还为此发了一次烧。"

妈妈的烦恼:

我很内疚,心里十分矛盾。打电话吧,担心刺激女儿,令她忍受欲见不能的折磨,自己尚且如此难受,更何况辰辰。不打电话吧,又担心时间长了,女儿会逐渐淡漠,甚至生出绝望的心,不再亲近妈妈,也不再相信感情。我知道这也并非耸人听闻。

没有孩子的时候,经常嘲笑那些为人父母者的谨小慎微,对儿女真是"顶在头上怕晒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现在轮到自己,也是一筹莫展,连打电话也要掂量再三,真是苦不堪言。

唉,世上只有妈妈难!

专家点评:

这个电话该不该打?我认为应该打,而且每隔三五天就要打一次。

从作者的叙述中可知,辰辰的爸爸经常出差,可见辰辰从小主要由妈妈照顾:肚子饿了,由妈妈喂奶;尿布湿了,由妈妈来换;身上汗出多了,由妈妈替她洗澡。日常生活中,妈妈承担了养育辰辰的一切,使辰辰对妈妈产生了信任与安全感。所以,一岁以内的孩子恋母(父)之情是天性,这种良好的依恋情绪为将来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岁以后,孩子能够独立行走,逐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独立吃饭,因而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恋。即使与父母短暂分离,也不再哭闹,因为孩子发现,分离后不久,父母又会回到她的身边。以后到入园、入学的年龄,与父母分离也不会发生异常的情绪。如果两岁以后的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仍需由父母全权操办,一旦与父母分离就哭闹不已,可以认为是过分的依恋。

辰辰快三岁了,与妈妈分离后,两次电话中的语词及感情流露的确令人心酸,这属于过分依恋造成的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有轻重之分,轻者就像辰辰表现的那样:哭闹、要妈妈、睡不好觉。重者,则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时间一久,个别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表现为不合群,不愿与同伴们玩,或者即使与别人交往,但显得紧张不安。

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孩子外表上哭吵不安,但内心世界,除了担心自己生活上无人照顾,失去自我安全感之外,其幼小的心灵还会牵挂着不在身边的母亲。比如辰辰,她就可能担心妈妈离开之后会否受到他人的伤害,妈妈的安全是否受到威胁。她还会想,是否以前自己的有些言行"得罪"了妈妈,而使妈妈一怒之下离开了她,妈妈是否永远地抛弃了她......等等。真是人小心眼不小,想得很多,就是没有说出来。

基于辰辰以上的心理状态,妈妈还是要经常打电话给辰辰,至少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妈妈是喜欢你、疼爱你的,因为工作需要而暂时离开你;②妈妈在外身体健康,安全不受到威胁;③听爷爷奶奶的话,他们会照顾你生活上的一切,使辰辰从祖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嘱咐孩子要吃好、睡好,妈妈不久就要回来的。多次打电话,反复强调这些内容,让辰辰理解这仅仅是短期的分离。我相信经过三四次的通话之后,辰辰会在电话中说:"妈妈,您早一点回来,现在我不哭了。"

疾病以预防为主,心理问题也是如此,怎样预防孩子的分离焦虑呢?以下几方面谨供参考:

1.送孩子到托幼机构参加集体生活,先送半天,以后全天,让孩子适应短暂的分离。

2.扩大活动范围,除了去集体机构外,双休日带孩子到公园,创造条件让其与别的孩子一起玩,体会与小伙伴玩的乐趣,避免整天纠缠着父母不放。

3.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自己穿衣、洗手帕、扫地等,完成后不管质量如何,均应表扬。

4.晚上睡眠时要分床,至少分被。同床同被睡,母婴肌肤接触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过分依恋,这一点是多数家长所忽略的。

5.每次与孩子分离前,向孩子说明情况,以取得理解与信任;同时安排一位孩子熟悉的成人来替代、照料孩子的生活,使孩子有安全感。

点评者:许积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教授)

上一篇:广东每年有1200余名儿童致聋等 下一篇:“小豆儿”B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