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物游 第1期

时间:2022-10-10 03:03:42

摘 要:沈从文就像一个美丽而飘渺的梦,在心际的某一个年代里暂留,创造着一场又一场幻化的、若即若离的、寄予着人心灵美好愿望的影子,使人沉浸其中,可以在沈从文所创造的静谧的、古朴的世界里得到心灵的慰藉。沈从文所特有的东西就是组成他生活的“水的世界”,湘西的河流,青岛的大海,造就了他坚韧而婉约的性格和豁达而宽容的气质。

关键词:沈从文;水;湘西;《边城》;水情缘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12-01

一、湘西水边走来的“乡下人”

沈从文(1902―1988年),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他从小就喜欢和水打交道,这为日后他的写作气质奠基了深厚的基础。“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 “河岸山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笑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可以说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山水画一般的奇异地域,造就了他与水的亲近和似水的性情―坚韧而柔情。

在沈从文十四岁从军以后就随部队在湘西一带打仗,由于地处山水交接之处,在行军过程中也经常是在船上度过时间,他说自己从十五岁以后,生活就与一条辰河离不开,在那条河上船上度过了五年的日子。 “二十四只大船有时衔尾下滩,有时疏散散浮到那平潭里。两岸时时刻刻在一种变化中,把小小的村落,广大的竹林,黑色的悬岩,一一收入眼底”。这些在童年和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人生经验给他日后的写作塑造了一出出美好而纯净的背景,使他的故事中的地域和人物带上了“水质”的色彩,也为他的性格和人格定型做了铺垫。尤其是他小说中的人物造型几乎都是当时他所见所闻的人物印象的隐形。沈从文是个注意观察生活的人,他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就说:我的智慧应该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得来,“从荡荡的河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我把过去的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

二、沈从文笔下秀美的山水世界

沈从文喜欢自然和古朴,山水之域是常常被他当做故事背景来刻画的,似乎在沈从文的世界里的人们都是生长在山水之间的,没有受现代文明所浸染的,保留着原始人类纯真善良的美德的化身。例如《龙珠》里的白耳族王子龙珠,把他写成一个神话中的人物,强健的体魄和深邃的智慧;《边城》中的二老“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也只能出自“茶峒”的山城里。

沈从文另一个故事背景的来源是青岛的大海和崂山,《八骏图》就以青岛的大海为背景,写了沙滩上的景色和人物。可以说,青岛的大海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也改变了他“希腊小庙”式的写作,让他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有韧性。他在为《边城》写题记时就说这个故事是在去青岛崂山北九水的路上,看见有出殡的人,其中“一小女孩丰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由此可见,“翠翠”这个人物也不单单是“茶峒”的女孩子,她的身上应该有着崂山上女孩子的特点。

三、沈从文笔下水做的女孩

沈从文善于写水边的故事,更善于写水边的女孩子。无论是纯洁的少女――翠翠、三三、夭夭,还是吊脚楼上的女人,她们无一例外的有着水的柔情、善良、纯洁、坚韧。“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过着无忧无虑的清平生活。和老船夫一起守着渡船,却从没有厌烦过日子的单一,她喜欢上山采花,喜欢看河上的热闹,就是一个天真的女孩子,没有世俗的思想侵扰她,只有山水的灵性。在《湘西》里,他这样描写修路的女子“在轻烟细雨里,一个外来人眼见到这种情形,必不免在赞美中轻轻叹息,天时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一面”。沈从文自然地将山与水与人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人水合一的感觉。他从不满足于写水的外在形态,而是把自己与水融合在一起,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水的生命,水的呼吸,他通过描写这些美丽的女子来表现水边生活的人们的善良和温情,赞美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水――这个阴柔与阳刚相济、静柔与跃动共存的意象,普遍存在于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他的故事、人物与水有关,而且其语言、情节结构也明显地受到水的影响。水是沈从文的生命、生活、他的文学事业的源泉乃至他整个精神世界的象征,水是沈从文的人格追求――清淡、柔濡、强韧,水还是沈从文人生态度的旨趣――“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更是沈从文骨子里所继承的湘西人的故事――一部滋润着湘西的流动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蒋泥,甲一.沈从文[M].蓝天出版社,2004.

[2]刘宜庆.名人笔下的青岛[M].青岛出版社,2008.

上一篇:论庄子的“三无”哲学 下一篇:论付秀莹《爱情到处流传》中的儿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