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村低电压治理方法

时间:2022-10-10 01:44:25

探讨农村低电压治理方法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农村电网的实际情况,对其低电压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包括管理方面以及技术层面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对存在的低电压问题给出了一些针对性极强的治理办法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农村电网;低电压现象;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2

随着各大电力企业公司不断加大对于农网改造的投资力度,农网实际供电能力以及供电质量都得到普遍提升,尤其是实行“三新”农电发展战略之后,农网网架、供电能力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端电压合格率不断提升,农网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得到改善,农电工作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但是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受“家电下乡”政策的激励,农村用电量快速增长,部分农村地区低压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段出现低电压状况。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对农村低电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农村“低电压”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管理层面原因分析

(1)电压监测手段和方法不足。变电站10千伏母线未安装电压检测仪,电压合格率仅凭运行人员手工统计计算,同时电压监测点少、不全面,使得对配变台区的电压监视、分析不及时、不到位,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变电站主变投切落后。变电站主变多为无励磁调压、电容器手动投切。

(3)配变运行管理不到位。电压监测点少,农村监测仪不能上传监测数据,因此不能及时根据负荷实际情况监测电压情况调整配变档位,使低电压情况时有发生。

(4)供电线路和设备管理不到位,巡视检查不到位,存在隐患缺陷没有及时消除,引起线路损耗大、压降大。

(5)对用户报装接电管理不够细致、规范,大量单相负荷无序使用,造成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设备未处于优运行状态,导致电压质量不稳定。

(二)技术层面原因分析

(1)部分电网基础薄弱。历史上电网投资主体不一,建设水平低,尤其是原有的农村线路线径细、供电半径大、线路老化和供电能力不足现象突出,加剧了“低电压”发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牧业地区人均增加了收入,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农业科技设施的增加,如节水滴灌、烘干厂、沙场等企业,使原有线路供电能力受限,造成居民端电压不稳,主要集中在白天。

(2)无功补偿容量不足。由于农村低压电力网中有大量的异步电动机和配电变压器,而且负载率不高,无功负载相对比较高,所以自然功率因数偏低,当补偿并联电容器容量不足时,导致线路输送大量无功功率,而产生电压损耗,引起电压偏低。

二、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

(一)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措施

为了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应当以改善农村低压客户端电压质量为重点,加强对农村用电特性及需求的分析,坚持电网建设改造与精益运行管理并举、薄弱点整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优化农村供电方式,既立足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又着力改善农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建立健全农村“低电压”用户档案。分类开展低电压用户情况建档工作,如用电负荷性质、特性和用电量等。针对低电压特点,采取有的放矢治理措施,对所发现的具有代表性低电压客户,明确责任人,建立联系制度,发现一处、治理一处、总结经验一处。

完善监测手段和方法。应用科学监测手段、设备,借助GPRS、智能电表等技术,建立健全“低电压”监测网络,完善监测手段。

开展配变三相负荷不平衡治理。实现低压用户的报装接电的优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规划装接容量。

(二)负荷就地平衡,电量分相统计

进行技术改造时,以公用配电台区为单位,以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各相位上的总计量表计与各相位上的分表计量表计为单元,分别采集各相位单元总计量表计数字和各分表计量表计数字进行统计,再分别计算各单相月度低压线损率。针对各相线损之间的差异,依据本台区表卡统计的低压侧各单相计量表计的数量,对照低压线路负荷分布图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三相线损差异的真实原因,再拟定三相负荷平衡调整的方案进行整改,以取得降低低压线路损耗的目的。同时,建立台区分相管理基础资料,一方面及时掌握台区的三相负荷平衡状况,为业扩报装新上用户提供必要数据资料,并为确定新上用电客户应接在哪一相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的台区各用电客户相位资料,动态调整各分支线路三相负荷,以实现低压侧负荷就地平衡状况在动态中得到改善,进而达到配电台区降低低压线损的目的,同时,又能将配电台区低压侧压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基准范围内,很好的保持低压用电客户电压质量。

(三)加强精细管理和动态监测。

由于各供电企业往往是在每年7~8月的迎峰度夏和农产品加工季节负荷来临前,要求各供电所利用晚高峰时段进行负荷实测,根据负荷实测数据及时调整,确保变压器处在三相均衡出力状态。在进行负荷调整时要求对客户负荷进行分析,避免因客户的冲击负荷引起数据的正确性,并且针对分支线多点测量,从末端向主线逐级调整,确保从线路的末端到主线基本保持平衡,使变压器及台区主线都处在的经济运行装状态,避免因变压器或线路的单相过载引起线路末端客户的电压偏低。

(四)加强供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

建立电压无功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加强供电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及时处理电压无功设备存在缺陷,提高设备完好率。加强对用户专用线路及专用变用户的无功补偿考核力度。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段负荷曲线和电压曲线,制定变电站电压控制曲线,确定配电变压器分接头摆放位置,及时投退电压无功设备。建立“低电压”配电台区台帐,结合配变停电检修计划,及时在负荷高峰到来前调整配电变压器分头。根据低电压区域和配变分头统计数据,及时调整配变分头位置,并建立常态管理机制,动态切换。

三、具体的技术措施

(一)提升供电能力建设

因前期架设线路没有进行长远负荷预测及规划,所架设的导线线径过小,在后期新增线路过程中,由于线径加大,往往会造成配网线路“卡脖子”问题较为严重。为解决部分线路“卡脖子”现象,供电企业应当开展了配网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配网线路缺陷、树障等不规范问题,进行统计汇总。根据实际情况对配网线路“卡脖子”、线径过小及供电半径过长现象,进行配网线路改造项目立项申报。通过技术、农网项目改造,对风口地区以及井灌线路,进行加装防风线夹、绝缘化、新增线路出口以及新建变电所,来治理、改造因导线磨损造成的“卡脖子”、线径过小以及供电半径过长等现象。

(二)开展无功补偿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农村电网的无功优化与补偿工作。按照电网以及相应负荷实际发展需求,积极落实无功优化与补偿建设工作,并且依据合理布局、全面规划以及就地平衡等实际原则,有效促使无功容量配置的建设与优化,通过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使用,从而促使无功分层与分压以及动态就地平衡的实现。

提升10千伏线路无功补偿能力。在采取多项治理措施后,功率因数未达到0.90的10千伏线路,安装线路分散无功自动跟踪补偿装置。对于供电线路较长,且暂无资金能力解决的10千伏线路,先行采取安装智能分组投切无功补偿装置,并将电容补偿装置设计成两组或三组投切方式,平衡农村季节性加工、井灌电动机所产生的大量感性无功,减少电网的无功输出,提高线路的荷载能力,提升电压质量。

提升公用配变无功集中补偿能力。根据农村负荷波动特点,优化公用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配置,对正在建设及下一步所需改造的所有台区的配电柜内均按30~60%容量配置安装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提升用户侧无功补偿能力。严格执行100千伏安及以上专变用户功率因数考核,督促用户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开展随器无功补偿工作,对低压用户5千瓦以上电动机开展随器无功补偿,减少低压线路无功传输功率。

四、结束语

对于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根据实际分析结果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的进行低压用户的管理,加强农网供电效率。

参考文献:

[1]周鹤.浅谈农村“低电压”治理工作措施[J].传播经纬,2013(09):45-47.

[2]徐锲.农村低电压治理探讨[J].民营科技,2011(11):26-28.

[作者简介]徐春山(1982-),男,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工作。

上一篇:浅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现代电力企业的应... 下一篇:浅议中程距离无线输电的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