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0 01:15:53

“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想绽放出活力,仅凭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不妨尝试把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事件引入课堂,这样的内容笔者称之为“思品事例”。之所以自定义这样一个概念,不是为了独树一帜,而是因为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事例如果直接引入课堂,对课堂教学的目的难以产生有效的帮助,因此需要改造。而改造就要兼顾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能破坏事例的真实性,二是要与思品教学的目的吻合。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事例出现在思品课堂上时,我们才能称之为“思品事例”。

一、“思品事例”与课程标准

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课程性质提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仔细研究教材上的一些事例,我们会看到这些性质的体现,但教材上引用的事例学生一般较为熟悉,或者年代久远,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入 “思品事例”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在这些新闻事例中,由于新闻作者的目标指向不同,导致新闻内容有时缺乏上述的四个性质,因此才会出现本文开篇所说的“改造”工作。

再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课程标准提到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也为引入“思品事例”提供了理论保证,因为初中学生的生活扩展既可以是自然的扩展,也可以是教师引领下的扩展。尤其是当教师通过精心加工的思品课例来扩展学生的生活时,他们会更感兴趣,教育的价值也更为明显。当然,引入“思品事例”的最终目的与课程理念的第三点也是吻合的,那就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事实上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思品事例”并不会必然提高学生的认识,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作用时,新的认识才能产生。

作为一项新的尝试,“思品事例”的引入应当与课程设计的思路相吻合,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课程标准中读到了这样的描述:处在青春期中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对于笔者的实践而言,这句话是我们将新闻事件改造成“思品事例”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的来说,“思品事例”的引入与课程标准的思想是吻合的,对于教材而言则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可靠的。

二、“思品事例”的实践价值

在不断的实践中,笔者发现“思品事例”具有明显的实践价值。

首先从课程资源上来看,“思品事例”为学生打开了即时生活中的思品视野。如《思想品德》(苏人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中有“人生与责任”这一内容,教材上介绍的是1964年龙梅、玉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这一经典事例在教师的心中是永恒的,但在学生那里难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变淡。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引入“思品事例”,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赵小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去感受一位大学生,也是身边的一位大姐姐的担当。然而,当我在网络上寻找有关素材时,却发现网络上介绍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的精神的宣扬,对于赵小亭内在的品质描述却并不多见。于是我尝试着进行改造:一是要与“责任无处不在”“责任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担负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等主题相一致;二是要符合赵小亭的真实形象。于是我就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造(因为本事例字数较多,限于篇幅,就不原篇呈现了):一是赵小亭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接受了边远山区支教的任务;二是赵小亭的一生尤其是大学阶段所具有的责任意识;三是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哪些责任。通过对这一“思品事例”的学习与分析,学生意识到了本节课三个主题的真实含义。在此基础上,我再将目光引向学生自己的生活,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即时提供一些关于个人的“思品事例”,从而加深对“人生与责任”的理解。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思品事例”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发展的,也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多年的教学让我们意识到,其实生成一个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学生在多重事件中进行思考——任何外界加入的观点都难以成为学生真正的价值观点。而这种多重事件需要教师来提供,或者说需要教师来引导。当学生的思考素材较少时,需要教师提供;当学生的思考素材隐含于生活当中时,需要教师来提取引导。比如在“笑对生活”的教学中,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挫折”就是一个值得仔细揣摩的内容。因为如果引用学生生活外的他人的挫折,也可以起到作用,但作用不如学生自身遭受的挫折那么深刻。于是我在课后通过与几个学生交心,让他们告诉我他们曾经遇到过的挫折,然后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思品事例”,在征得了他们的同意之后,再将这些事例引入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学生读来感觉这就是他们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挫折,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产生挫折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挫折存在的普遍性、挫折也是财富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三、“思品事例”的注意点

“思品事例”作为一种尝试,在改造、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才能让其更接近教学意图。

一是“思品事例”所需要的素材选择一定要基于教学内容。事例的选择不能生拉硬套,不能泛化,否则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是“思品事例”所需要的素材选择一定要基于学生实际。这个实际是指学生的认知实际,不能将事例改造成假大空,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产生认同感和共鸣,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引入“思品事例”,可以延伸我们的课堂,扩展学生的生活,对于思品课程目标的达成大有裨益。

上一篇:松阳汀州话特色探讨 下一篇:搞定排列组合难题14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