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主要结果统计分析报告

时间:2022-10-10 01:02:2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主要结果统计分析报告

多年来,全市妇幼卫生监测数据为制定妇幼卫生政策和两个“纲要”的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011年在各级妇幼卫生管理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妇幼卫生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顺利完成。现将2011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主要结果分析如下:

一、监测对象和方法

1.监测范围

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是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监测范围为全市十三处乡镇。

2.监测对象

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对象为监测地区常见户及居住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家庭户中全部0-4岁儿童作为监测对象。监测地区中孕28W(如孕周不清楚,可参考出生体重达1000克及其以上),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四项生命体征之一而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均报告死亡和死因。

3.资料收集

资料来自全市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的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及死亡卡片。

4.质量控制

2011年根据山东省妇幼保健所关于做好妇幼卫生年报和三项监测质量控制的工作要求,对我市凌河、大盛、辉渠、柘山、郚山的年报和“三项监测”工作进行了质量控制,同时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对所辖区域内进行了质控,共查出了活产数漏报16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0例。

5.统计分析

根据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基础数据汇总得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死亡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指标根据实际死亡卡片进行计算。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全市监测地区活产数为8433,男、女分别为4317例和4116例。五岁以下儿童死亡17例,婴儿死亡17例,新生儿死亡17例,1-4岁儿童死亡0例。

(二)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死亡率

1、新生儿死亡率

2011年全市新生儿死亡率为2.02‰,2011年全市新生儿死亡率较2009年有小幅下降,与2010年比较有明显增加。表1 2009年-2011年全市新生儿死亡率(‰)

2、婴儿死亡率

2011年全市婴儿死亡率为2.02‰,较2009年有小幅下降,下降了1.78‰,与2010年比较增加了0.28‰,增长率为16%。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011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02‰,2011年较2009年有明显下降,较2010年有小幅下降,与2009和2010年比较,分别下降了2.73‰、0.09%。

(三)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因别死亡率即构成比

2011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意外窒息、白血病,前五位死亡原因占总死亡的62.2%。

与2009年比较,2011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因中,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肺炎、颅内出血均有下降趋势。

(四)死亡儿童获取医疗保健服务情况

医疗保健服务指标根据各监测点上报县级质量控制的死亡卡计算。

由表4可见,与2009、2010年比较,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前住院治疗的比例提高了;门诊治疗的增加了;未就医的增加了。

由表5可见,与2009、2010年比较,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的构成全市在医院死亡的下降了;途中死亡的增加了;家中死亡的没有变化。

由表6可见,2011年与2009、2010年比较,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前诊治医院中,省(市)级医院就诊比例增加了;县(区)级医院就诊比例增加了;乡镇级医院和村级卫生室就诊比例下降了。

五、讨论与建议

1、全市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2009-2011年,我市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我市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97‰、3.80‰、4.75‰;2010年我市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49‰、1.74‰、2.11‰;2011年我市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02‰、2.02‰、2.02‰。

反映出我市近几年来通过加大卫生资源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重视基层产科质量等各项措施,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妇幼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

2、儿童常见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出生缺陷问题日益突出,意外窒息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2011年与2009、2010年比较,我市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因中,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11年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依次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意外窒息、白血病。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婴儿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出生窒息、意外窒息分别是婴儿死亡第三、四位死因,要降低早产、出生窒息死亡率,就要健全网络服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孕产妇系统化管理,认真筛查高危产妇,进行重点管理,实行早期干预。同时加强儿科建设,提高基层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技术和新生儿保健质量,这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5岁以下儿童主要分类死亡中,先天性心脏病为第二位主要死因,说明出生缺陷问题日益突出,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出生缺陷可造成胎儿和婴儿的死亡,并可导致大量的儿童患病和长期残疾,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损失,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人口及社会问题。出生缺陷的关键是预防。各级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大力普及优生知识,引导准备结婚的男女青年自觉接受婚前医学检查,有针对性的开展婚育指导,依法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使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3、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情况明显改善

5岁以下儿童得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可以从儿童死前治疗情况、儿童死亡地点及就诊情况等得以反映。2011年全市儿童死前治疗情况住院占88.2%、门诊及未就医占11.8%;儿童死亡地医院占88.2%、途中及家中占11.8%;诊断级别省(市)级占5.9%、县(区)级占88.2%、乡镇及未就诊占5.9%。死前诊断县区级占88.2%,也是死前诊断最后诊断的医务人员,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能力以及必要的抢救技术至关重要。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稳定和加强基层妇幼保健人员队伍,加强对现有妇幼保健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是降低儿童死亡率不可缺少的有效措施。

上一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