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实施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10 12:35:2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实施的路径选择

【摘 要】核心素养为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从重建学校课程体系、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变革学生评价标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方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学校在实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实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词,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一个聚焦点。当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时,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综观目前的讨论,理性思辨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多,从学校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核心素养不过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过一段时间将风消云散,被另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这显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外,现实教育实践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层面的实施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养并非从天而降,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的培养内涵的一种新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新认识,它将指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解读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 重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用课程育人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功能。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的关注。学科各自为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与现实的隔膜,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早进入了“象牙塔”之内。

学校课程要更多关注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课程内容,着眼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部位发力,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设计原理,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重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的重要性,以及‘国民核心素养’重视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的重要性。”学校要整体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整合现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惯性的思维让教师很难走出偏重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泥潭,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为学生素养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每一堂课都重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也要看到课堂与学生未来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形成能力,内化为品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3. 变革学生评价标准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评价,其落脚点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指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应是有所区别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需要学校结合实践研制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在人的发展的问题上,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要求,不如关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这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热情,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陪伴生命的成长,这不但是有意义的,也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

4.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中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这些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明确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与评价。

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学校要唤醒教师个体的生命意识,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实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生命在场”。学校要优化教师发展的内外支持系统,从关心、支持、引领、成就教师出发,建构生命自觉的学校文化生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让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完善与超越中绽放出生命色彩。

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实施的几点反思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的指标维度虽不尽相同,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在众多的讨论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倾向。学校在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第一,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中要跳出学科本位,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体,体现在学生生动的发展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要割裂开来。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m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虽然每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校在思考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学校应有信心和勇气,在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 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柳夕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怎么看?怎么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滕B.21世纪核心素养:国际认知及本土反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6(4).

上一篇:基于数学素养培养的数学课程资源的优化策略 下一篇:课间音乐对中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的策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