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颜色釉瓷漫谈

时间:2022-10-10 12:28:33

雍正颜色釉瓷漫谈

雍正(1723―1735)一朝十三年,时间虽短,但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以精致秀美著称,胎、釉的质量和造型的雅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由于外销瓷的减少,使民窑瓷器的产量大减,失去了康熙民窑的丰富多彩。官窑恢复了绝对的主流地位,民窑则大量模仿官窑。在颜色釉瓷方面,除了原有的传统品种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而孔雀绿、瓜皮绿、酱釉、茄皮紫等也继续生产。天蓝釉和新出现的柠檬黄、胭脂红、秋葵绿等因技术的原因,基本以小件器为主;青釉、白釉、瓜皮绿等器物多喜欢使用刻、印花装饰;祭红、祭蓝、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胭脂红等釉面有橘皮纹和棕眼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其助熔剂含量较低,而且其胎料用的是生料。这种生胎在高温下会放出大量气体,并以气泡的形式进入釉中,而釉的流动性很差,使胎釉中逸出的气泡在釉面附近破裂时流下的凹坑不能及时填平。

天蓝釉盘

高2.4cm、口径11.7cm、底径7.2cm

盘敞口、浅腹、圈足。胎薄,器型相当规整。盘内和圈足内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盘外壁施天蓝釉,釉色均匀、光润。外底心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这是一件规整的官窑器。有的还有釉上红彩装饰。该釉色雍正朝民窑也有生产,但釉色较灰暗,光润度也差。

天蓝釉始烧于明宣德景德镇官窑,是一种高温颜色釉。其呈色剂是氧化钴。当钻含量控制在l%以下,即可烧成(在2%左右则烧成霁蓝和洒蓝)。明宣德时的天蓝釉因技术的原因数量极少、呈色不稳定。此后基本不再见到同类产品。直到清康熙时才烧成稳定,雍正、乾隆时继续生产。其后直到民国仍有生产,特别是民国时有不少仿清三代官窑的作品,但胎、釉的质量都相去甚远,写款也有破绽。康熙、雍正时期的天蓝釉瓷器仍以小件器为主,乾隆时开始出现大器。

胭脂红釉罐

高18.4cm、口径6.5cm、底径9cm

罐直口、丰肩、圆腹,腹下渐内收,浅圈足。罐内和圈足内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罐外通体施胭脂红釉,近足根处削釉一圈,积釉稍厚。釉色稍有不均匀,呈半亚光状,明艳而含蓄。釉面有轻微橘皮和棕眼现象。外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

胭脂红釉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的一种(含金量大约在万分之二,较浅色的称“胭脂水”,含金量大约万分之一),清康熙末年从西方国家传人我国,故又称洋红。康熙时只见在珐琅彩瓷器上使用金红彩,极少见单色釉器。胭脂红釉器全部是官窑制品,至清末一直都有生产,但以雍正、乾隆两朝最精。其制作是在烧好的白胎上施釉,再入800℃-850℃的彩炉二次烧成。器型以罐,碗、杯、盂等小件为主。民国时也有仿品。

粉青釉印花小碗

高4.5cm、口径11.4cm、底径4cm

碗敞口、斜收腹、圈足。胎薄而致密。通体施粉青釉,釉色匀净、细润,有轻微橘皮纹和棕眼。碗内心暗刻宝相莲花纹;外壁以玻璃白打底,印浅浮雕式缠枝栀子花,腹下部印仰菊瓣纹。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是一件精致的官窑器。

青釉是以铁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的高温绿釉,是中国陶瓷最传统的釉色。景德镇烧造的青釉瓷器直到雍正时才成熟、稳定。从颜色的深浅可分为豆青、冬青、粉青。雍正朝的粉青釉较多见,官窑、民窑均有生产。有些器物喜欢加印、刻花装饰。

仿哥釉贯耳瓶

高12.3cm、口径6cm、底径5cm

瓶口稍外撇、长颈、圆鼓腹、颈部附方形双贯耳、浅圈足。胎厚。通体施天青釉(包括圈足内),釉面匀净、细润,开大纹片,但传统的金丝铁线的效果不明显。足端为了追求紫口铁足的效果而人为地刷了一层黑泥浆。无款。

明中期开始,景德镇官窑就不断有仿制宋代官窑、哥窑的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朝亦有大量仿造,器型主要有瓶(梅瓶、贯耳瓶、双耳瓶等)、碗、笔筒、炉等。两朝的器物相比较,雍正的数量较少;器物的线条较圆润、含蓄;底部多无釉、无款。仅少部分底部施釉,有的足根收釉处呈细小锯齿状。如果有款,两朝均是青花或暗刻篆书款为主,甚少楷书款。

白釉暗花瓶

高18.8cm、口径5.1cm、底径6cm

瓶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渐内收,至足部稍外撇,浅圈足。里外施白釉,釉细润,微闪黄。瓶腹部印刻浅浮雕式山石纹,线条流畅、细腻、生动。无款。整个瓶造型、做工都相当精致,属民窑精品。明永乐时期创烧的甜白釉,温润如玉,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康熙时所烧的一种白釉,洁白如奶,亦称奶白。雍正时期的白釉,更接近永乐甜白的温润、含蓄,往往白中微闪青,而不像康熙奶白般张扬。白釉瓷器虽然是明、清皇家祭祀用瓷之一(用于祭月),但皇家对白色并不限制,因此民窑器也相当多。雍正时期无论官窑、民窑都大量生产白釉瓷器,器型涉及生活用器、文房用品、祭祀用具和陈设器,相当部分器物加有印、刻花装饰。

黄釉盘

高2.9cm、口径17.7cm、底径11cm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修足极为规整。胎薄而致密。盘内和圈足内施白釉,釉细润,白中闪青。盘外壁施黄釉,釉色娇艳,釉质匀净、润泽,见“蛤蜊光”。足根露胎处见火石红。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双圈款。釉色深浓,是传统的铁黄釉。

黄釉小碗

高3.7cm、口径9cm、底径3cm

碗深弧腹、浅圈足,修胎规整。胎薄至半脱胎的程度。黄釉明艳、匀净、光润,见“蛤蜊光”。碗内和圈足内施白釉,釉质细润,白中微闪青。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双圈款。其釉色轻淡、柔和,为西洋引进的锑黄釉。明清两代黄釉瓷器是皇家用瓷,明代仅用于祭祀,清代则生活上也使用,是皇家专控的一种釉色(祭祀时用于祭地)。按清朝规定,里白釉、外黄釉器为皇妃使用。传统的低温铁黄釉在明初已有生产,明弘治时最为成熟,俗称“娇黄”、 “浇黄”。此后历朝均有生产。锑黄釉出现于清康熙末至雍正初年,是随同珐琅彩从西洋引进的新品种,呈色似柠檬黄,淡雅清新,全为官窑制品,至光绪时均有生产,是黄釉中最为名贵的品种。锑黄釉在古代不易烧造,因此基本上是小件器物,数量也少。铁黄釉的特点是透明而不乳浊,锑黄釉的特点是乳浊而不透明。

祭红釉撇口瓶

高30.7cm、口径12.8cm、底径13.3cn

瓶撇口、短颈、丰肩、长腹,腹下渐内收,浅圈足。器型具有典型雍正器端庄、稳重的特点。红釉均匀、含蓄、细润,有橘皮和棕眼现象。瓶内和圈足内施白釉,釉色白中闪灰。底足修削较草率,足端露胎处见火石红。瓶口的“灯草口”也是处理草率。从工艺上看,这仍算是民窑较精的产品。祭红又称霁红、鲜红、宝石红、积红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通体高温铜红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明永乐、宣德时烧造技术成熟稳定。但宣德以后铜红釉器极少见,嘉靖时开始以矾红代替铜红釉,至清康熙时铜红釉才得以恢复。所谓“灯草口”是指器物口沿显得淡青白色的一圈,明代的是釉汁自然垂流形成的,清代的则是人为加工而成。祭红釉瓷器也是皇家祭祀用瓷之一(用于祭日),但皇家对此并不专控,因此官窑、民窑都有生产。清代历朝也都有生产祭红釉器,但仍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精。清末的制品釉色多发黑、发暗。

蓝釉胆瓶

高18.9cm、口径2.3cm、底径5.4cm

瓶小直口、圆唇,长颈、鼓圆腹、浅假圈足。修足规整。圈足内和瓶内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瓶外通体施蓝釉,釉色青幽,釉质均匀,细润,有橘皮和棕眼现象。近足根处积釉较厚。口沿“灯草口”处理整齐利索。底书“大清

蓝釉描金军持

高23.2cm、口径9cm、底径9.8cm

瓶撇口、长颈、丰肩、鼓圆腹、圈足,肩部附小圆球形流。瓶口和流口施酱釉。瓶内和圈足内施白釉,釉白中泛黄,不够细润。瓶外通体施蓝釉,不够均匀,有的部位釉色较深,有橘皮和棕眼现象。口沿内侧用矾红彩绘锦地开光折枝果纹一周。瓶体用金彩描绘纹饰,颈部绘变体蕉叶纹和杂宝纹;腹部绘开光折枝花卉;流部绘缠枝花卉。金彩磨损严重。底足修削草率,稍有粘砂。但仍算是较好的民窑器。军持亦称“君持”、“捃稚迦”,梵语KnudikaR的音译,为佛教僧侣饮水、净手的器物,亦为伊斯兰教徒所用,有铜、铁、瓷等质地。唐代始有白釉、青釉瓷制品。宋代亦作插花之用,元、明、清时流行,以景德镇窑和德化窑产量最大。

景德镇蓝釉属高温石灰釉,以钴为着色剂,是元代创烧的新品种。因为明、清皇家祭祀所用(用十祭灭),后人又称“祭蓝”、“霁蓝”、“宝石蓝”。明永乐、宣德时釉色纯正,釉面光润肥厚;成化至万历时蓝色泛紫或泛黑。清康熙、雍正、乾隆时釉面色泽均匀稳定、光润细腻,但不如永、宣时肥厚。光绪蓝釉则多泛紫、光泽强。

上一篇:诚轩:总成交约1.32亿 当代油画与邮品钱币成亮... 下一篇:云南典藏金秋拍卖突破亿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