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书》异文浅析

时间:2022-10-09 09:37:17

摘 要:《史记》《汉书》的用字多有不同,这些异文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或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同义又同音的关系,或是互为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或是字义为包含、被包含关系,或是因态度不同而造成异文。

关键词:异文 多样 言语风格

继司马迁创作《史记》后,东汉班固又作《汉书》,这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两部史书,它们与《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而《汉书》则记录有汉一代的史事。两书在刘邦建国至汉武帝太初间这一段是相互重合的。班固在编写这段历史时,多采用《史记》文字,但他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对部分文字进行增损和更替,这就形成了《史记》《汉书》的异文。这里所说的异文是校勘学上的“异文”,即“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叫异文。”①

《史记》和《汉书》异文的关系是多样的,它们或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同义又同音的关系,或是互为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或是字义为包含、被包含关系,或是因态度不同而造成异文。下面选取《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陈胜项籍传》中的部分句子,对《史记》、《汉书》的异文进行直观具体地分析(为了书写和阅读方便,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例句为a句,选自《汉书・陈胜项籍传》的相应句子为b句。同时在后面注明页码。)。

一、单纯的同义关系

(1)a.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296)

b.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1796)

析:“掾”,《说文・手部》:“掾,缘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掾,本训当为佐助之谊,故从手。”所以按《说文》的说法,“掾”的本义是“佐助,辅助”。引申为历代属官的通称,属官即起辅佐作用的官员。《玉篇・手部》:“掾,公府掾史也。”《集韵・线韵》:“掾,官名。”“史”,《说文・史部》:“史,记事者也。”最初指王者身边担任星历、卜筮、记事的人员,如:太史;内史。后来“史”也引申为古代官府的佐吏,《周礼・天官・序官》:“府,六人;史,十有二人。”郑玄注:“史,掌书者。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掾”和“史”都有“佐吏”之义,可见二字属于同义替代。

(2)a.一府中皆慑服。(297)

b.府中皆服。(1797)

析:“慑”,《说文・心部》:“慑,惧也。”《集韵・叶韵》:“慑,恐也。”所以“慑”义为恐惧,害怕之义。“”,《说文・言部》:“,失气。”人一旦失去气势,内心就会恐惧,害怕。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四:“,怖也。”《汉书・武帝纪》:“匈奴焉。”颜师古注:“,失气也。”“慑”和“”都有“惧怕、恐惧”之义,二字属于同义替代。班固“”字用得好,因为“”还含有“失去气势”之义。项羽一口气杀掉数百人,这气势震慑了一府官吏,所有的人在项羽面前都失掉了气势,只剩下恐惧。用“”反衬出项羽的英雄气概。

(3)a.欲置长。(298)

b.欲立长。(1798)

析:“置”有“确立”义。《吕氏春秋・当务》:“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立妾之子。’纣故为后。”高诱注:“置,立也。”“立”也有“确立、决定”之义。所以两字也是同义词。

(4)a.楚I午之将皆争附君者。(300)

b.楚I起之将皆争附君者。(1799)

析:“午”有纵横相交之义,《玉篇・午部》:“午,交也。”司马贞《史记索隐》:“凡物交横为午,言I之起交横屯聚也。故《刘向传》注云:‘I午,杂沓也。’又郑玄曰:‘一纵一横为午。’如淳在释此句时说:‘I午犹言I起也。众I飞起,交横若午,言其多也。所以“I午”“I起”同义,但是“午”字用得更形象,读者更能体会到人多屯聚杂沓之感。

(5)a.穷来从我。(302)

b.穷来归我。(1800)

析:“从”,《说文・从部》:“从,随行也。”“从”有“随行、跟随”义。“归”的本义为“女子出嫁”,后引申为“归附、归依”。《广雅・释诂一》:“归,往也。”又《释诂三》:“归,就也。”两字都有“跟随、依附”之义,属于同义替代。

(6)a.今项梁军破。(303)

b.今梁军败。(1801)

析:“破”有“打败、攻克”之义。《正字通・石部》:“破,行师败其军,夺其地,皆曰破。”此处含有被动意,被打败,被攻克。“败”,有“打败”义。《广韵・韵》:“败,破他曰败。”例(6)b中的“败”也有被动意味,项梁军被打败。两字属于同义替代,但“破”能给人一种过程感,更形象;“败”只单纯地指出结果。

(7)a.而竟赐死。(308)

b.而卒赐死。(1805)

析:“竟”,《说文・音部》:“竟,乐曲尽为竟。”引申为终了、完毕。《玉篇・音部》:“竟,终也。”“卒”也有“终、完毕”之义。两字属于同义替代。

(8)a.又闻沛公已破咸阳。(310)

b.闻沛公已屠咸阳。(1808)

析:“破”有“打败、攻克”义。《正字通・石部》:“破,行师败其军,夺其地,皆曰破。”“屠”有“杀戮、残杀、毁灭、摧毁”义。《史记・绛候周勃世家》:“屠浑都。”司马贞索隐:“屠,灭之也。”与此处同。“破”和“屠”都有通过武力占有城池的意思,但二者的感彩不同。“破”是中性词,而“屠”则含贬义色彩,言其手段残忍、血腥。

(9)a.闻陈王败走。(298)

b.闻陈胜败走。(1797)

析:司马迁称陈胜为王,而班固则直呼其名,从中可以看到二人对陈胜的态度。司马迁对陈胜充满了敬佩之情,以王封之。《史记》和《汉书》中有许多地方,因为作者的好恶,出现了对同一人的不同称呼。《史记》作者称项羽为王,而《汉书》作者直呼其名。另外,项羽的传记被司马迁放在了“本纪”中,可见,项羽在司马迁心目中是帝王一样的人物。而班固却把项羽放在了“列传”当中,还与他人合传,足见项羽在二人心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二、同音同义关系

a.众乃皆伏。(297)

b.众乃皆服。(1797)

析:“伏”,《说文・人部》:“伏,司也。”王筠《说文句读》:“司,今作伺。应劭解张良椎击秦皇帝曰:‘狙,伺也;一曰:伏,伺也。狙之伺物,必伏而候之,故今云狙候。’”“伏”,从人,从犬,像狗蹲在人的旁边,守候着主人。“伏”有“守候”之义。后来又引申为“顺服、屈服”。《正字通・人部》:“伏,屈服也。”《书・汤诰》:“罪人黜伏。”“服”,有“使用、任用”义。《说文・舟部》:“服,用也。”后来引申为“服从、顺从”。两个字属于同音同义替代。“伏”比“服”用得形象,“伏”写出了众人看到项梁的办事能力后,都顺服于他,并甘愿被其任用、驱使。而“服”只是说众人“顺从、服从”项梁。

三、互为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

(1)a.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299)

b.今秦嘉背陈王立景驹。(1799)

析:“倍”,《说文・人部》:“倍,反也。”段玉裁注:“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此倍之本义。”可见“倍”的本义是“违背、背叛”。后来“倍”又作“背”。两字是同音假借关系。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背”字作“背叛”义已被固定下来了,现代汉语表达“背叛”义,用“背”而不用“倍”。“倍”的本义被“背”占据了,人们又赋予了“倍”新的含义:倍数。

(2)a.可都以霸。(315)

b.可都以伯。(1808)

析:“霸”本读po,义为阴历每月初始见的月亮;又读ba,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称“霸”,当此义讲时,也作“伯”。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五:“霸,贾注《国语》云:‘霸,把也,把持诸侯之权,行方伯之职也。’《考声》:‘长也,伯也,居众之长方伯之任也。’”清・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豫部》:“霸,借为伯。”“伯”是“霸”的假借字。

(3)a.很如羊。(305)

b.淙缪颉#1802)

析:“很”,《说文》:“很,不听从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很,违也。”可见“很”义为“违逆、不听从”。“洹蓖“很”,《玉篇・人部》:“洌戾也。本作很。”两字是异体字。

(4)a.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310)

b.羽乃与盟洹水南殷虚上。(1807)

析:“墟”有“大丘”义,《说文・丘部》:“虚,大丘也。昆丘谓之昆虚。”清段玉裁注:“虚者,今之墟字;犹昆仑,今之昆字也。”《集韵・鱼韵》:“虚,或从土。”“墟”和“虚”为古今字。

四、字义为包含、被包含关系

(1)a.南征鄢郢。(308)

b.南并鄢郢。(1805)

析:“征”有“征伐、征戍”之义。《书・胤征》:“胤征。”《孔传》:“奉辞罚罪曰征。”“并”有“合并”义,“并”还含有“先征伐后合并”义,而“征”只是“征伐、征戍”之义,所以,“并”比“征”的含义更广。

(2)a.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310)

b.羽乃与盟洹水南殷虚上。(1807)

析:“期”,《说文・月部》:“期,会也。”段玉裁注:“会者,合也。期者,邀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之意。”“盟”,指古代诸侯在神前誓约、结盟。古有“歃血为盟”。《释名・释言语》:“盟,明也,告其事与神明也。”“期”和“盟”都有“诸侯相会”之义,但“期”不一定指结盟,“盟”则表示不仅相会,而且结盟。

异文还能够反映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差异,不同字词的选用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所以,通过分析《史记》和《汉书》的异文,我们可以感受司马迁和班固不同的语言风格。《史记》和《汉书》是我国历史文献中的两朵奇葩,各自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圆而神”的《史记》、“方以智 ”的《汉书》都值得我们好好研读。

注释:

①王彦坤.古籍异文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3.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徐中舒.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

书出版社,1992.

[5]王彦坤.古籍异文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刘彦 湖北武汉 武汉大学文学院 430072)

上一篇:新一年,让家有个新模样 下一篇:浅谈叶圣陶、夏D尊语文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