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综合治疗

时间:2022-10-09 09:07:07

周围性面神经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评估理疗、药物、针刺、艾灸等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将门诊43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男26例、女17例,年龄13-63岁)采用理疗、药物、针刺、艾灸等综合治疗。

结果:43例中,痊愈35例,占81.4%,显效5例占11.6%,有效3例,占7%,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结论: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52-0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面神经损伤。男女均可受累。本病多急性发作,半数以上24小时内造成面神经严重麻痹,表现为患侧面无表情,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健侧等。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此病,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13-63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3个月,均符合周围性面神经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本病初期(一周内)属于急性期,给予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强地松10mg,tid。维生素B1 0.1im qd。维生素B12 0.5mg im qd。

1.2.2 物理治疗。急性期给予超短波治疗,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1.2.3 针刺治疗。取穴:患侧翳风、攒竹、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健侧合谷。针刺自发病第五天开始。针刺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选用1-1.5寸的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歇3-5天。

1.2.4 艾灸治疗。艾灸在针刺后同时进行。取穴:迎香、地仓、合谷、翳风。医者持点燃艾条在距穴位2-3cm处,以温和灸法施治,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每次每穴施灸5-7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可间歇3天。

1.2.5 训练瘫痪面肌。指导病人每天进行患侧面肌按摩及面部功能锻炼,手法轻柔,用力适度。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同时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凉,注意对眼睛的保护。

1.3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患侧面肌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接近正常,面部稍不对称;有效: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好转,面部不对称明显;无效: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所有病例在艾灸和针刺满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

2 结果

43例中,痊愈35例,占81.4%,显效5例占11.6%,有效3例,占7%,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其受损程度取决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水肿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面神经受压时间愈长,愈易变性而难以恢复。

急性期主要是控制面神经炎症和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面神经受压。选择急性期超短波治疗,主要起到缓解面神经水肿,减少炎症对面神经损伤的作用,促进面神经恢复。激素治疗能减轻面神经水肿,防止面神经变性。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发病五天后开始针刺和艾灸治疗,针刺是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能通过兴奋面神经,改善面神经周围的血液循环,促使面神经炎症消退,促进神经纤维功能的恢复。艾灸疗法是利用艾条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产生一种综合效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水肿的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合相关的患侧面部肌肉自我按摩及面肌功能锻炼,可兴奋运动神经,锻炼肌肉收缩功能,可防止肌萎缩。因为周围型面神经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较多,因此采用上述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较为稳妥,可相得益彰,缩短病程,加快瘫痪面肌功能的恢复,提高治愈率。临床实践证明,采取以上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上一篇:抗生素在骨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万古霉素的临床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