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是为了更好的相逢

时间:2022-10-09 08:57:25

2010年8月20日。我独自提着两个硕大的行李箱,飞往美国纽约,开始不一样的人生。

我记得那天风轻云淡,记得一路上满目法国梧桐的苍翠和清凉,也记得,或者说,永远无法忘却,机场上父母渐渐远去模糊的身影,我有流泪的冲动,然而只是甩了甩剪得碎碎的头发,ok,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

再见了,我在国内所有的一切,我温暖的家、我粉红色的小书桌、我钟爱的冬瓜排骨汤、我那些可爱的朋友、以及各种各样数不清的中国色彩和气味,还有,我那些为了考雅思、申请留学而忙到天昏地暗的日子,我暂时别离你们,但是你们已经牢牢地渗透到我的骨子里,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我望着万里无云的晴空,和越变越小的浦东机场,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乡愁。

经过了漫长难熬的14个小时,我到了底特律机场,在陌生的人群和光影中,竟然还算镇定,跟着一群人去办入境手续,又提了两个大箱子去办转机。在那里,我遇到了和我一样去SUNY-Binghamton university 的学生。还好,有两个来自苏州的张家港,就这样,很自然而然的与他们熟络了起来,感觉亲切暖心。再次登机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颠簸了2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Binghamton。

纽约州立大学-冰汉姆顿分校,是纽约州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同时也是纽约州最好的公立大学,素有“公立长春藤”的美誉。学校分为6个学院:护理学院、文理学院、健康和体育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其中文理学院(也称哈波人文科学学院 Harpur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为大学中成立最久也是最大的教学单位,共有29个系所,12中学位,横跨人文、艺术自然与社会科学。而我,也成为了这个学院的一名学子。

被接机的学长送到了各自的宿舍楼,又只能一个人面对管理员了。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拿到了宿舍的钥匙,又提着大箱子上楼。这里的宿舍楼一般都只有三层,倒霉的是我就住在3楼。箱子重的我走了好久……原以为这样就好了,开了门,发现宿舍的灯坏了,悲剧的我…竟然还凭着门口微弱的灯光整理了床铺。

原以为不会哭的我,有种想哭的冲动,开始埋怨自己,何必要只身来美国受这种苦呢?!

但是,生活还得继续。

刚到学校的几天还没有开学,几乎无事可干的,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并且与几个同是来自中国的人结成了朋友,在学校随便转转,去沃尔玛超市买些必需品,到mall里兜兜,也感到非常新鲜。好在对于,我从不挑剔,所以也没有任何的不适感,而有些同学,因为水土不服和肠胃不适,吃尽了苦头,一周下来轻了几磅,倒是成功减肥了。

开学前,每个新生都要参加学校一个orientation(学校概况介绍)的活动。大致的了解了学校的信息,自己学院的信息,因为是大一的新生,所以可以暂时不选专业,先把基础课都上结束再选也不迟。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选课,拿到一本厚厚的满是课程的册子,在advisor(指导老师)的建议下,粗笨的删选着适合自己的课。对于我来说,专业大致的方向是经济方面,第一学期就选了宏观经济,数学等基础课。在每个学院还有学院必修课,所以在选课时还不忘选些文理学院必修课程,听了建议拼拼凑凑也选了16个学分(一学期最少选12个学分,新生最多18个学分)。

到美国的第一个学期就像一个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知道。害怕与人交流,就连单独出学校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放假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在宿舍度过的。每天睡觉前我都会和爸爸妈妈通过视频聊天,告诉这一天的见闻和心情,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一对善解人意的父母,他们给我一颗坚定安宁的心和随时面对困难的力量,在在我最初到达美国的那几日成功的心理过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感恩。

一开始在美国最令我不适应的,便是扮相的问题。在国内的时候,素面朝天惯了,觉得只要清洁整齐出去便是天经地义,到了这里就不行,稍微待了一段时间便觉得中美文化上的差异。在美国,如果女性出门不化妆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的问题,还是对于别人的不尊重,在国内的一些地方,浓妆艳抹的话人家会被视为异类,而在美国的纽约州,如果每天都以素颜示人,也会被视为另类的哦。在坚持了一两个月的素颜生活后,我便缴械投降,也化起妆来,只是为了不在人群中显得很“突出”。更何况,这里的化妆品都要比国内便宜好多。怪不得这里女生买化妆品大手大脚的了,差不多要比国内便宜一半左右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套奢侈的化妆品,何乐而不为呢?俗话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简单的画个小妆去面对别人,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虽然出国前我始终觉得化妆是个繁琐而又多余的一件事情,而且自己反复的打包票,不管念几年都不会养成天天化妆的“好”习惯。

美国人穿衣也很“随便”,一件普通T恤,一条破洞牛仔裤,一双休闲鞋就可以打发了。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往往也是随意的却越有别样的欧美风格。渐渐的,我的穿衣也有了些微弱的变化吧。刚来美国的时候,去mall总是买不到逞心的裤子,总觉得大腿部分特别宽松,好不容易看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牛仔裤,偏偏右膝盖是撕裂的。买吧,穿穿也就习惯了。在这里,几乎看到的总是春夏天的衣服,女生最多的就是吊带衫、薄针织外套和各类格子衬衫。来的久了,也会为自己的衣橱添置点衣物。几乎所有美国女生都喜欢穿贴合身材的衣服,这样可以显的身材曲线更加优美吧。所以市场也随着大流,大部分的衣服穿着都会特别的显身材,一开始还会觉得领口太低总是想向上提,到现在也就习惯了,人人都这样,而且也不能说穿的太露骨,正常吧。我所在大学的城市,一到冬天就特别的冷,和中国北方差不了多少。

第一场雪是在10月份的时候下的,不过只是零零星星飘了一会会,可是那时候的天气就已经够冷的了。就算天气再冷,你在商店里看到的还是数不胜数的吊带、薄针织外套和格子衬衫,偶尔来些羽绒服或羽绒马夹。不过正是因为这里到哪里都有暖气,所以里面穿这些薄衣服,外面只要套一件厚羽绒服就完全没问题了。我来了很久,忽然有一天发现,到了美国就一直只穿一条牛仔裤,天再冷都没有加过裤子。不像在苏州,天稍稍一冷,骨头冻的都受不了。一双UGG的靴,一条小脚牛仔裤,便成了冬天最普通的打扮了。

现在的Binghamton,雪还是积的很厚,阳光照过来白雪泛着一层亮光,刺的我睁不开眼睛。在我的宿舍外面,有着这么一个小亭子(见图)。那天到学校,忽然觉得这个亭子变的特别好看,我为它照了一张相,感觉它就像是现在的自己,在一片茫茫的白色中,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而最终,也会像雪花一样,尘埃落定,成为一座小而安宁的归属。。

我的大学坐落在纽约州的一个小镇,校园前有美国东海岸最长的河流--萨斯奎汉纳河(Susquehanna River)流过,为繁忙的校园生活增加了不少悠闲的情趣。随处可见可人的小松鼠在学校茂密的林间穿越,到了夜晚,幸运的话还能见到后山的小鹿在学校草坪、路上成群而过。

美国的大学生活是忙碌而又轻松的。怎么说呢?大学课程在上一个学期期末就要选定了。学分多的学生先选课,轮到我们大一新生时,很多有趣的,想要上的课都已经被选完了。选课时学校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四处都可以见到学生们抱着电脑找空的地方抓紧时间选剩下的自己喜欢的课程抑或是跑到图书馆找空位上学校官网看课程。只要等到下午1点30,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听见鼠标和按键的声音。悲惨的大一新生,只能不停的刷课(输入自己想要选的课程的编号,不停的按回车键看能否被安排到课堂中)。几乎60%的学生能在当天选到所有自己心爱的课吧,其他的学生,只能等待课堂中是否有人把自己的课drop(取消)掉了。

但是人总归是懂得灵活变通的。记得上学期期末,我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素描课,到这学期一开学,我就到该教授上课的班级去占位置,只要第一节课有选进的学生没去上课,那我们这群待定人士就有机可乘了。不知是不是这门课太容易拿到优秀等第了,我提前了20分钟进班级,排在我前面的待定学生就已经有十一、二个了。很明显,在美国这个民主社会,将就先来后到的原则,我仍然被无情的拒在了门外。

肯定有人会奇怪了,在大学里,又不是艺术类的专业,为什么还要选素描呢?在Binghamton 大学里,不仅要修满一定的学分,上完所有所选专业的专业课,还要修完一定的带字母的课程。比如:艺术类的课程给字母A,经济类课程给字母N,数学给字母M等等。不同的字母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这也算是秉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吧。

艺术类的课程不是只有素描课,还有油画课,雕塑课等。我和小乐在学校官网上找到了油画课的教授,提前一晚给教授很诚恳的发了封邮件,第二天去教室占位子就安心多了。虽然想要选油画课的学生很多,但是教授没有像素描课的教授一样只选了几个学生,他给在场的所有学生都发了许可证,只要我们在纸上填写基本信息,得到教授的签名,就可以去艺术系办公室得到准许了。

好不容易选好了所有喜欢的课程,每天只要按照课程的时间表,日子天天也就这么过去了。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平均一天就2、3节课,一节课不会超过3个小时,所以剩余的时间除了写写作业、温习温习功课,别的也就没什么事情了。现在应该庆幸自己的学校是在一个小镇上,着实没有什么可以逛的地方,到了空闲的时候,也只能待在宿舍里或者超市转转了。

我喜欢这种悠闲宁静的生活,它让我的生活踏实而丰盈。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我觉得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像是前进的道路上一颗颗晶莹光滑的鹅卵石,承载着每一个当下美好而又简单的回忆。

上一篇:古代诗词VS流行歌曲 下一篇:一棵小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