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与措施

时间:2022-10-09 07:36:28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与措施

摘要:介绍了建筑的大体积砼的特点,及其对大体积砼工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介绍大体积砼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并以材料、施工、设计和维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解决,并提出预防和和减少砼裂缝的方法和施工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大体积砼;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TD229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性

大体积混凝土,国内尚无一个确切定义。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中规定:“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80cm以上的,同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C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美国混凝土学会(ACI)中规定:“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小,必须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并以最大限度减少开裂”。

近十几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其基础多采用了箱基等大体积混凝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混凝土设计强度较高,单方水泥用量较多,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温度较一般混凝土要大的多;结构断面内配筋较多,整体性要求较高;基础结构大多埋置地下,虽然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但要求抗渗性能较高。

因此,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和温度变形而造成的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裂和抗侵蚀性能,是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目前国内尚无正式规定,过去曾提出内外温差应控制在20°C以内,南方一些地区规定控制在25°C以内。宝钢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在30°C。从国内的施工实践来看,混凝土的温升和温差与表面系数有关,单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厚度75cm,双面散热在100cm以上,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最高温差预计超过25°C的混凝土结构,可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一些大城市建造了一批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这些建筑物的基础,大多采用大体积混凝土,通过这些工程的实践,促进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

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研究,取得不少成就,主要有:在设计上,改善了大体积混凝土的约束条件以及结构薄弱环节,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施工技术上,从选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施工季节的选定和测温养护等,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有效克服了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2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2.1施工工艺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一般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即最高气温≤30°C为宜。当气温大于30°C时,应周密分析和计算温度应力,并采取相应的降低温差减少温度应力的措施。

混凝土的配制,应严格掌握各种原材料的配合比。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为,自全部拌合料装入搅拌筒内起到卸料止,一般不少于1.5min~2min。雨季施工期间,应勤测含水量,并随时调整用水量和粗细骨料用量。

搅拌后的混凝土,应及时运至浇筑地点,入模浇筑。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灰浆流失、坍落度等变化现象,如发生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人工二次拌合方可入模。

2.2施工中注意的问题

2.2.1泌水和浮浆的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由于混凝土采取分层浇筑,上下层施工的间隔时间较长(一般为1.5~3h,即控制在凝结前),因此各浇筑层易产生泌水层,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尤为严重。解决的办法是,可在结构四周侧模的底部开设排水孔,使多余的水分从孔中自然排走,或利用正式设计的集水坑或人为的“水潭”,将多余水分集中后用专门的软轴泵或隔膜泵抽水排出。对于墙体等竖向结构,可用调整配合比和坍落度的办法解决。

2.2.2后浇缝的留置与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合理的分缝分块,不仅可以减轻约束作用,缩小约束范围;同时也可利用浇筑块的层面进行散热,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另外,尚可满足绑扎钢筋、预埋螺栓等工序的操作需要。但接缝的处理必须满足防止渗漏水的要求。

后浇缝的设置和处理如设计无规定时,其间距一般为20~30m,缝宽1m,可在后浇缝形成40d后封闭,冬期可适当延长。封闭前,应仔细凿毛,并将钢筋按设计要求连接好,再用比原设计砼强度提高一级补偿收缩混凝土(亦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将缝灌密实。

2.2.3模板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模板承受着混凝土的侧压力及振捣混凝土的振动力,必须保证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可靠性,防止模板产生过大变形。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模板,不能完全套用常规方法进行配置,而应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对模板、立柱、拉杆及支撑系统的所有构件,进行设计计算,争取足够的安全储备量。

大体积混凝土对模板的刚度要求较高,在有条件的时候,宜优先使用钢模板。采用木模板时,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防止木模吸收混凝土表面水分后膨胀变形。

3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措施

合理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选用水化热低和安定性好的水泥,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的用量,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从实践经验看来,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3可以防止裂缝出现。

控制石子、砂子的含泥量不超过1%和3%。

应根据施工季节的不同,分别采用降温法和保温法施工。夏季用降温法施工,即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入冰水,一般温度控制在5~10℃,在浇筑混凝土后采用冰水养护降温,注意水温和混凝土温度之差不超过20℃,采用覆盖材料养护。冬季采用保温法施工,利用保温模板和保温材料防止冷空气侵袭,达到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的目的。

采用分层分段法浇筑混凝土。分层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的水化热能尽快散失。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增加混凝土密实度,提高抗裂能力,使上下两层混凝土在初凝前结良好。也可采用下层混凝土面上预留沟槽,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的连接。

作好测温工作,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以及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超过25℃。

在混凝土中掺加少量磨细的粉煤灰和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可掺加缓凝剂,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

掺入适量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温度应力。

改善约束条件。根据工程特点,采取某些措施,降低外约束力。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下设置滑动的垫层,作法是在垫层混凝土上,铺一层低强度水泥砂浆,降低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约束力。防止护坡桩对混凝土约束力,在大体积混凝土四周与护坡桩之间砌筑隔离墙,既作为模板,又减小了大体积混凝土外约束力。

设置后浇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缝,以减小外约束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分层浇筑时,为了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设计者应将温度筋作适当调整。温度筋宜细密,一般用?准8钢筋,间距为15cm,双向布筋,这样可以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上层钢筋的绑扎,应力争在浇筑下层混凝土后进行,这样便于混凝土的保温覆盖和保持钢筋的整洁。对于一次绑扎成形的钢筋网架,混凝土下料高度过大时,应采用溜槽或串筒下料,防止混凝土的离析。

混凝土中掺加一定数量毛石。可以减少水泥用量,毛石还可吸收混凝土中一定的水化热,这是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一种良好措施。

小结

大体积砼结构结构裂缝预防和控制是一门边缘科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材料、设计、施工和维护四个方面加以综合解决。设计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配合成熟的技术措施,抗放兼施,以抗为主,在理论上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在实践操作中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在经济上合理节约。材料配置,施工组织方面,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确保大体积砼的质量,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操作规程操作,不断改进操作工艺,加强养护,以预防和减少大体积砼裂缝的产生,将工程裂缝损害控制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土木工程[M].

[2]高层建筑建筑施工手册. 中国建筑出版社.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变电所电气安装施工与土建施工的配合 下一篇:建筑外墙及屋面防渗漏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