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重磅罚单开出之后

时间:2022-10-09 06:46:20

“反垄断”重磅罚单开出之后

如今的奶粉市场可谓是多事之秋。2013年6月25日,发改委宣布启动对洋奶粉企业的反垄断调查。两天后,惠氏率先承认正接受发改委调查并愿意积极配合。7月3日,惠氏再次率先向中国消费者认错,并对其生产的多款奶粉实施降价措施,平均降幅11%。与此同时,洋奶企明治及国内奶企贝因美也宣布“积极配合调查”,旋即推出了各自的主动降价措施。基于上述背景,接受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中外奶企共有九家,其中惠氏等三家因积极配合调查、主动整改并向发改委提供垄断证据,由发改委作出免于处罚的“宽大处理”。到2013年8月7日,洋奶粉涉嫌垄断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纸公告,开出了我国反垄断史上的最大罚单。根据公告,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恒天然六家企业,分别被处罚相当于上一年销售金额3%到6%不等的罚款,六家企业被罚款金额共计人民币6.6873亿元。

有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三年间就有四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而洋奶粉频繁的涨价潮也让国产奶粉“耳濡目染”,心领神会。2012年某款国产奶粉涨价时,也曾提出“价格决定品质”说,认为“不涨价就掉价”。那么,反垄断调查和巨额罚单会给这个不平静的市场带来哪些震动和变化呢?

垄断之惑

乳业专家王丁棉:近年来我做过调研,中国市场的洋品牌奶粉普遍比国外贵一到二倍,是全世界价格最高的,这纯粹是市场营销手段和炒作造成的。国外品牌抓住中国人对国产品牌的不信任,提价不跟你商量,大家你提我提,最后导致不愿提的也不得不跟风,否则就会让消费者误认为品牌不高端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进口奶粉价格近几年一直攀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于价格限制竞争的行为密切相关。

上海律师游云庭:对于固定终端销售价格是否一律违反《反垄断法》的问题,国内学者和法院确实也存在一定争议。也有观点认为,厂商规定转售价格,本身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并不违法,最终垄断的认定要看是否达到了攫取非法利益的效果。

《北京青年报》钱塘人:洋奶企规定的各层级销售价格不是所有经销者在一致认可的情形下自愿执行的,而是建立于洋奶企一旦发现哪个层级的经销商搞降价销售,就立即挥舞多种惩罚大棒甚至停止供货的“强迫执行”(类似于此前遭发改委查处并已执行的茅台酒价格垄断)。一言以蔽之,所谓的“经销商价格自愿”其实是洋奶粉优势市场地位生成的“断货”。请问,这不是纵向价格垄断是什么?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薛兆丰:反垄断当局把奶粉价格的上升,看做纵向垄断的证据,是武断的一个表现;而进一步禁止厂商与销售商之间的纵向协议或者纵向整合,则是另一个武断的做法。这两种武断加在一起,就会逼迫奶粉厂商就范。结果看似法律和正义的胜利,实质是价格信号和缔约自由遭到破坏。所以,买单的终究还是消费者。

宏观经济学者胡释之:在开放市场中获胜的企业确实有封闭市场的动力,它害怕无情善变的消费者不再选它,它不能直接限制消费者的自由,就只好想办法限制有力竞争者的出现。比如,游说政府按自己的标准设立严苛的市场准入门槛。这是真正的垄断行为,但这种垄断不通过政府是实现不了的,特权这东西只有政府才能赋予。也就是说,政府才是垄断之源。事实上,“垄断”这词最早也是专指政府特许。很显然,真正的反垄断措施也就只有一个,就是政府减少垄断,取消准入门槛。

平价优质奶粉在哪里?

上海某孩子妈妈姚小俊:这些企业是否会把处罚的损失及降价成本又“变相转嫁”给消费者?比如通过减少单个包装分量,或者从奶粉品质或原产地方面打折扣。想要买到平价而且优质的奶粉本就是奢望。目前国产高端奶粉价格也不亚于进口奶粉,而就算原汁原味的进口奶粉也有质量风险,真不知道到哪里才能买到放心奶粉?

武汉某学校教师叶祝颐:发改委对价格垄断行为的处罚动真格、动大刀,在中国反垄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把一直掌控中国奶粉市场定价话语权的洋奶粉企业拉下了神坛。这对于振兴民族乳品企业、重构乳品市场竞争秩序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北京晨报斯进化:洋奶粉今天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避免垄断操纵。可惜的是,国产奶粉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次次地跌倒、爬起、再跌倒,让消费者的信心消失殆尽。

搜狐博主林岳:所有的整治、限制、反垄断跟国产奶粉能否崛起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国的奶粉市场已病入膏肓,政策不给力,监管机制匮乏,企业良心丧失、管理混乱。

华声在线张卫斌:安全放心的奶粉,离不开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据报道,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为什么专供香港的食品是安全的?因为“国家质检总局、广东省都做了很多工作”。可见,食品安全固然需要食品生产厂家的自律,但只有监管到位,制度才能发力。

乳业研究员宋亮:政府针对奶粉行业频频出台各种政策,目的就是清理整顿乳业乱象,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让消费者可以喝到放心奶,享受到价廉质优的奶粉。可见,发改委采取的反垄断措施,实则是在大棋局下的重要一步。

国货当自强

环球网友清茶一杯:洋奶粉大降价,那国产奶粉岂不是更没法活了?本来国产奶粉唯一的优势就是便宜,洋奶粉一降价,更没人选国产奶粉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晓晔:毕竟相对价格而言,婴儿奶粉的安全问题才是消费者首要关注的。涨价凭的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因此,让洋奶粉降价要靠市场手段,提升国产奶粉的质量和信誉,才是根本之道。

光明网赵勇:如果国产奶粉不能够知耻近乎勇,不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确保安全性上多下工夫,反而指望发改委的罚单给自己提升市场份额,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就无法形成。

荆楚网江夏谢成:对于消费者来说,要逐渐破除对“洋奶粉”的迷信和依赖。三鹿奶粉事件已经过去5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国产乳制品行业接受了经验教训,并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品质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盲目地以为高价进口奶粉就是安全的,不仅不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反而使得国外“洋品牌”待价而沽,降低奶粉品质。消费者应理性对比国内与国外奶粉品牌的奶粉品质,选择更安全、更适用的奶粉品牌。

《信息时报》魏文彪:破除洋奶粉价格垄断行为的根本,还在于要通过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于国产奶粉的质量监管在内各种途径,有效保障与提高国产奶粉的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当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得到恢复,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扩大,奶粉市场竞争更为充分,洋奶粉为了保住与扩大自身市场份额,才不会再敢于通过实施纵向价格垄断等行为保护自己的高价。

如何真正维护公众利益

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奶粉事业部经理吴松航:目前国内品牌奶粉仅占市场份额的40%,“高端奶粉”降价将会对国产品牌奶粉带来重大打击。消费者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然会认为“你看他又便宜又是进口的”,那岂不是选择会更高?所以这种情况下,无异于对国产奶粉是没有好处的。

经济学者钱皮:如果说,这是和洋奶企串通一气主动打开对中国奶粉市场的价格大战,也没有逻辑上的任何问题。报道中都在说洋奶粉已经占据了中国大中城市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此番经过发改委“大力度”反垄断之后,洋奶企从百分之二三百的利润当中让出百分之几来,一罐奶粉让出十元八元,已经让不少中国妈妈喜出望外,更是非洋不买了。结果究竟是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份额增加还是降低呢?如果份额因为反垄断而增加了,是垄断程度加强了还是削减了?是反垄断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中国经营报》单士兵:比关注“天价罚单”更有意义的,还是真正改变不公平的市场格局。比如,在奶粉市场,如果不能形成更加理性公平的竞争环境,即便没有那些很碍眼直观“合同定价”,那些企业仍然可以心照不宣地共守着较高的价格底线。

人民网郭云凯:反垄断“最大罚单”,亮出了法治利剑,有利于斩断企业之间的价格联盟和价格垄断,捍卫公平竞争,从而挤干奶粉价格的水分,让天下父母从中受益。以法治红利维护民生权益,反垄断是这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乳品营销专家朱贤:在乳粉市场当中,存在着发改委、消费者、乳企三股力量。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市场的大小,发改委的权力决定着谁能进入市场。发改委利用权力制衡乳企、保护消费者权利,乳企能借助市场垄断抗衡发改委、吸金消费者,消费者则只有选择被谁“宰一刀”的伪权利。现在的乳粉市场,发改委和工信部都在扶持国产乳企,消费者则依靠直觉信赖进口奶粉,可是根本没人关心消费者自己的权利。

红网赵查理:若真的想借反乳企垄断让消费者省钱,必须从法律层面支持消费者维权,允许个体的消费者代表所有人进行公益诉讼。这样,一个消费者也有能力和乳企博弈,能够超越狭隘的私人利益和传统诉讼,让庞大的资本在权利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发改委也可以从市场中缩回权力之手,做好“裁判”的本职工作。其实,消费者的权利得到保障,何需等垄断企业赚得盆满博弈再受处罚,何需权力横插一杠损害市场竞争和个人权利。

上一篇:康熙独撰《地震》论文 下一篇:你有这三种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