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小组讨论有效性的反思

时间:2022-10-09 05:29:08

关于课堂小组讨论有效性的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组织开展课堂讨论,是尝试这种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载体。而讨论这一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它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课堂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整体观念。

其次,课堂小组讨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往往创造的火花在不经意间闪现,从而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对于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来讲,小组讨论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说”的愿望。

再次,课堂小组讨论,有利于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的习惯。因为课堂小组讨论,首先是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成员间交流、探讨最佳解决途径。这个过程有利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的习惯。

所以说,讨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重要的契机,它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而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但是,就小组讨论而言,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以下罗列了几点:

1.临时性。首先,有些课堂小组讨论,教师在进行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和知识与技能的指导就匆忙展开,尤其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让学生进入了讨论状态。实际上正因为学生缺少了这样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就难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其次,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没有明确分工,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有的小组成员讨论时声音过高影响别人的交流,有的学生无所事事坐等小组其他成员的结果,甚至做小动作,影响课堂纪律等等。

2.垄断性。有些课堂小组讨论则成了优等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因为他们能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并产生依赖性,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本来基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都参与学习、交流的课堂讨论最后还是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几言堂”。

3.无效性。有些教师更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根本没有在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论题,或者设计的问题过难或过于浅显,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使学生没有讨论的激情,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4.片面性。有些课堂小组讨论结束后,汇报者向全班各小组汇报时,没有很好地融入大家的意见,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或重复别人的观点,全班交流时也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不听我说、我不听你说,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小组发言。

5.轻评价。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课堂小组讨论效果的重要途径。许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或者是缺乏评价,对学生的观点往往是不置可否,而是按照自己事先的教学设计自行其是,结果使学生丧失了参与讨论的热情;或者是对学生发表的观点意见,不管正确与否,一味地称赞鼓励,结果使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也使得问题的科学性大打折扣。教师没有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缺乏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所以,小组讨论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就要看如何把以上问题处理得当。

1、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

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时,能衍生一些有价值的子问题,从而推动讨论更加深入,并且问题应尽可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或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说,也乐于去说。当然问题不要求多,但要求“透”和“细”。

2、教师对课堂讨论进行调控。

① 调空课堂讨论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不能太短,否则便流于形式;也不能太长,否则课堂松散,完不成教学进度。不妨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来掌控;② 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管理。小组内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主持人、报告人、记录员等。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才能让他们具备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等意识;③ 教师如何参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使讨论陷入过分自由的松散状态;如果全程参与,又势必会束缚学生思维。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并且教师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伙伴,要沉浸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而当学生有困难时,要及时地指导;④ 课堂讨论的结果如何呈现。讨论就一定要有结果。学生对于自己得出来的结论,都希望老师给予评价,但是,教师只是把学生的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评判的话,就会使学生在无形中丧失积极思索的机会,所以,教师尽可能将评判权交给学生。因此,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来总结归纳,也可以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评判,并且在共同评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使学生深入讨论和反思。

研究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使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落到实处,使形式与内容更好地契合,让讨论这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试论仰韶时代的河南新石器文化 下一篇:基于WebDav的Word文档在线审批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