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技工断层”透视“民工荒”

时间:2022-10-09 04:53:44

从湖南“技工断层”透视“民工荒”

湖南省是全国第二大劳务输出省,每年到外地务工的人员有数百万人,2004年,更是高达880万人。然而最近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关于湖南省用工紧缺的情况调查》却显示,湖南省局部地区已开始悄然闹起了“技工荒”,尤其是加工制造业聚集的地区,而出现在湖南的“技工荒”对目前沿海地区的“民工荒”似乎做出了注解。

“技工荒”蔓延

一个县缺工6000余人。

自2005年1月以来,“纺织之城”永州市蓝山县的大小数百家毛织厂负责人便为招收毛织熟练工人感到头疼。“这个月,我5次带人到各个乡镇招人,但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蓝山县第一家崛起的纺织厂――合利毛织厂厂长黄树新眉头紧锁着说,每招聘一回,就把基本工资提高一成,直到月工资900元,才“挖来”12个熟练毛织工,但用工缺口还有25人。蓝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相关人员介绍,截至今年2月,蓝山县缺工数已达到6025人,其中缺熟练毛织工人近5500人,占总缺口的90%。

蓝山县用工紧缺只是湖南湘南地区缺工的一个缩影。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湘南地区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其缺口数分别为永州1.45万人、郴州1万人、衡阳2万人,长沙市宁乡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缺各类技能人才2600余人。

有“麓谷”之称的长沙河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众多企业也正在被“技工荒”所困扰。一家生产点钞机的企业就曾经向前来视察的政协委员们抱怨:企业拥有一流的技术,产品却成了三四流的,问题就在于缺少高水平的技术工人。

在长沙河东的另一个国家级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几家工程机械企业也有类似的抱怨,而且他们招聘技术工人的广告在一年之中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同行业间相互挖墙角的现象成了公开的秘密,一些高水平的技术工人甚至频繁地在同行业的企业间流动。

今年4月,记者在邵东县工业园采访时也遇到类似情况,一些打火机企业由于无法在当地招收到工人。一家名叫顺发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的企业去年底增加了几条生产线,可直到目前才招到1/3的技工,主管生产的厂长罗肆军还特意委托记者为他们招收工人。

为何会闹“技工荒”

技能人才出现“断层”。

有关专家在对长沙市技能人才现状调研时曾有过这样的基本判断,长沙制造业用工需求较大,技能人才总量不足。

去年下半年,长沙市劳动力市场第三季度的制造业用工需求比第二季度增长33.59%。受地域性“民工荒”影响,沿海地区用人单位将招聘拓展到内地劳动力市场,吸引了部分劳动力向外移动,特别是中技类毕业生大幅“南下北上”,导致长沙企业用人需求得不到及时补充,空缺岗位增长近3成。

有数据表明,长沙高技能工人由原来占职工总数的21%下降到19.22%,其中,高级技师由0.4%下降到0.27%,技师由4.1%下降到3.26%,高级工由17%下降到15.69%。2003年,长沙市有3.28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高级技工资格证书的仅占1%。

过去,技术工人特别是拥有职称的高级技术工人主要在国有企业当中。但现在这种情况不容乐观。

长沙思均达泵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复健说,现在国有企业的技术工人主要来自以下几批:上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一批年轻人顶职进入企业,并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术工人,但现在他们的年龄基本上超过40岁,在一线工作的也越来越少;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批技校生进入企业,他们的年龄到了35岁以上;随后企业面向社会招工,这批工人也成为主要技术力量。

唐复健说,当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是,十七八岁进入企业当工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断层,工人梯队青黄不接。而国有企业经过精减、下岗、改制等多轮改革,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形式,以50岁或55岁为界,“切”走了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技术“传帮带”受到极大影响。

“培养一名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需要漫长的时间,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都往大学挤,技术工人从何而来?”唐复健说。

三大硬伤“赶走”技工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在对湘南地区用工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三大硬伤”制约着企业的招工、用工。

硬伤一:损害员工利益。2004年,永州市宁远县香港真雅毛织厂一口气招了1000多名技工,而到了年底,欠下员工30多万元的血汗钱,最后还是在政府帮助下,借款20多万元“了难”。“像这种无视劳动者权益的情况,在湖南不少用工紧缺的企业中都存在。”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处长陈范勋说,湘南地区部分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员工工作时间每天超过12个小时,且一个月内只许休假一天;还有些企业拖欠员工工资,这都导致技工大量流失。

硬伤二:供需结构、产业结构失衡。调查表明,湘南地区就业市场内,18~25岁的青年技工就业最容易,男性即使没有任何技能,三天内也能找到工作;女性几乎来了就能就业;而40岁以上的技工就业则非常困难。

制鞋、玩具、制衣等劳动密集型岗位,由于劳动强度大、报酬低,选择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对青年技工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而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岗位,如焊工、车工等,月薪即使开到了2000元,也招不到合适的工人。

硬伤三:技工的无序流动。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表示,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是靠亲友介绍外出务工的,而湘南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信息无法通畅传递。同时,这里的一些企业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以实现低成本发展,也使技工逐渐“逃离”。

技工培训亟待改革

教育体制制约技工培养。

业内人士认为,从教育管理体制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在普高教育中处于末位,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处于末位,技校又处于职业教育中的末位,严重影响着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群体的培养。

此外,在技术工人的培养体系中,近年来,一些地方虽然出台了一些激励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政策措施,但这种政府发文、企业出钱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模式,由于尚未形成相互配套和衔接的机制,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晋升、使用和待遇方面的政策难以落实,监督实施的力度也不够,影响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

九三学社长沙市委在一份专题调研报告中指出,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业教育标准不一,同样也影响着技术工人的培养与成长。

九三学社长沙市委副主委刘曼曼说,目前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属于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属于劳动部门管理。由于政府统筹力度不够,缺乏宏观上的统一管理,质量要求和经费投入缺乏基本的统一标准,造成了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混乱状况,名称乱、性质乱,同样是中职教育,有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中等技工学校;同样是高职教育,有高专、高职、职业大学与高级技工学校等。它们在职业教育、劳动准入、就业培训、毕业生待遇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出自多门且不配套。

目前,长沙市多数行业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不再保留指导和举办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的职能,相继停办职业学校或大幅度减少招生规模。刘曼曼说,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将所办职业学校改作培训中心或与企业分离,导致职业教育资源严重流失。另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和市场人才流动,使企业缺乏抓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大多数企业没有员工的培养机制和规划,更多的是把眼睛盯着人才市场,重引进,轻培养。

低技术陷阱问题

去年开始席卷珠三角的“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能型工人的缺失,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供求矛盾上。

“低工资,最先跑掉的当然是有技术的工人。”这是劳动部门的说法。相对于普通工人,有技术的工人更有条件寻求报酬更高、环境更好的工作岗位。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低工资高竞争力”,正陷入一个低技术的陷阱。由于劳动力太便宜,厂家不愿意投资更新技术、提高工人的素质,因为新技术虽然节省人力,却需要投资。如果人力太便宜,那么买设备的钱还不如用来多雇几个工人合算。即使是一些掌握新技术的外商,在中国设厂也宁愿多雇些廉价工人,少用昂贵的先进设备,大大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劳工淘汰率,已成为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附带出来的问题。

“这有点像饮鸩止渴。”一位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说,劳动力越便宜,企业越不愿意投资新技术、新设备。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产品竞争力,工人工资就不会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将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有关人士警告,低工资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开始。尽管许多员工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提高,但几乎没有可能进行学习“充电”,因为自己微薄的工资仅能维持城市的高成本生活。同时,高昂的教育收费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门槛,形成这一庞大人群的“教育荒”,进而导致“技工荒”的出现。

上一篇:温州模式”演绎“鱼水”关系 下一篇:中国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