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中低产田的类型与改良对策

时间:2022-10-09 03:42:17

摘 要:介绍了东至县中低产田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改良措施及对策,旨在为提高粮食单产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低产田;类型;改良措施及对策;东至县

中图分类号 S15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54-02

东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角,长江中下游南岸,全县耕地面积为3.25万hm2,其中水田1.95万hm2,旱耕地1.3万hm2。根据地力评价,全县中低产田面积约1.95万hm2,占实有耕地面积62.5%。这些耕地若得以改造,每年将增加粮食4万t以上,增加农民纯收入6 0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1 中低产田类型

参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国家行业标准和《东至县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地方标准,将全县耕地地力分为6个等级,其中4~6等级划分为中低产田,根据划分标准,主要类型有:

1.1 瘠薄培肥型 等级划分中为4级,平均单产在350kg/667m2左右,平均养分含量为:有机质含量20.34g/kg左右,全氮0.68g/kg,有效磷23.42mg/kg,速效钾98.06mg/kg,有效锰41.89mg/kg,有效铁20.98mg/kg,有效铜3.20mg/kg,有效锌1.52mg/kg;pH5.69。

1.2 干旱灌溉型 等级划分中为5级,平均单产在300kg/667m2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18.98g/kg左右,全氮1.22g/kg,有效磷29.88mg/kg,速效钾95.62mg/kg,有效锰25.65mg/kg,有效铁34.21mg/kg,有效铜2.92mg/kg,有效锌1.45mg/kg;pH5.70。

1.3 渍水冷浸型 等级划分中为6级,平均单产在250kg/667m2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14.23g/kg左右,全氮0.81g/kg,有效磷21.60mg/kg,速效钾208.81mg/kg,有效锰28.71mg/kg,有效铁44.81mg/kg,有效铜2.12mg/kg,有效锌2.13mg/kg;pH5.48。

1.4 灌溉改良型 等级划分中为6级,平均单产在250kg/667m2左右,有机质含量13.29g/kg左右,全氮0.70g/kg,有效磷21.68mg/kg,速效钾125.69mg/kg,有效锰20.32mg/kg,有效铁41.30mg/kg,有效铜2.39mg/kg,有效锌1.32mg/kg;pH5.23。

表1 东至县中低产田类型分布

[类型\&面积(万hm2)\& 分布的乡镇\&瘠薄培肥型\&0.3\&大渡口镇西北沿江地带\&干旱灌溉型\&1.08\&胜利镇丘陵岗地、及全县其它丘陵山区的田\&渍水冷浸型\&0.3\&尧渡、泥溪、大渡口、香隅、洋湖、花园等镇\&灌溉改良型\&0.27\&尧渡、洋湖、葛公镇\&]

2 中低产田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县地处平地、丘陵、山地起伏较大,土壤耕层深浅不一、有机质含量高低不同,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现对各种中低产田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如下:

2.1 瘠薄培肥型 主要位于大渡口镇西北沿江地带,面积为0.32万hm2。由于本区处于1954年长江破堤,大量江砂冲入,导致土壤含砂量高,土壤有机质偏低,土壤肥力较薄。

2.2 干旱灌溉型 主要位于胜利镇丘陵岗地、及全县其它丘陵山区的田,面积1.08万hm2,尤以水田为多。这类稻田水源不足,灌溉条件差,灌溉设施不足,遇旱则严重减产,土壤养分相对较低。

2.3 渍水冷浸型 主要包括陷泥田、积钙陷泥田、烂泥田等潜育型水稻田为主,面积为0.3万hm2。低产原因:(1)潜:在土壤剖面的耕层以下,有一层段为潜育层。此层土体呈青灰色,松软膏状,理化性状差,无犁底层。(2)烂:此类田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土壤中含水分过大,使土粒高度分散,土壤稀糊泞烂,难耕作,犁时土呈条状,无结构,一般土壤剖面层次发育不明显,插秧易飘棵,通气性能差,氧气不足,有的剖面挖出后散发出一种腐臭味。(3)冷:分布在本县中、低山区深山狭谷的谷底田,气温低,日照短,加之多有冷泉水渗出常年沤水、土壤冷侵,作物根系发黄,坐棵不发。(4)毒:土壤还原反应强烈,还原物质积累,土体中硫化氢、低价铁、锰含量高,氧化还原电位达200mV以上,有较强的亚铁反应,使作物根系发黑。

2.4 灌溉改良型 主要是以积钙泥田为代表的低产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尧渡、洋湖、葛公镇,面积0.27万hm2。低产原因:主要是常年引用石灰岩洞的泉水或石灰岩山洼水库的水灌溉,造成了土壤变碱和板结,严重影响了水稻生长,致使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

3 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与对策建议

3.1 措施 中低产土壤的增产潜力大,搞好中低产土壤的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是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的先决条件之一。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310-1996),我县制定了中低产田改良利用总(下转69页)(上接54页)体目标:以循序渐进,适度可行为原则,年改良利用比例占总中低产田3%以上,改良后生产指标平均产量增加20%以上。

3.1.1 瘠薄培肥型 增加秸秆覆盖还田,逐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养地力为主。

3.1.2 干旱灌溉型 一是建立健全水利设施,增加灌溉水源或实行提水灌溉,解决旱灾;二是实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和堆腐还田技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肥地力。

3.1.3 渍水冷浸型 一治水。主要是“开沟排水”,针对不同类型田块,采取开防洪沟、引泉沟、排水沟。排除渍水,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通气性能,提高土壤温度。促进作物根系发育。二实行水旱轮作和冬耕。开好排水沟,实行“腰、围、畦”三沟配套,耕作制度上实行水旱轮作,改变冬季沤水的不良习惯、实行冬耕晒垡。促进改变土壤的水、气、热状况。三合理施肥。要求施肥做到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速效磷钾肥。针对不同成土母质如过于酸性的土壤可适量施用石灰,以提高水温。对过于泥烂的田块适量施用石膏,以利作物根系的下扎。

3.1.4 灌溉改良型 一改用灌溉水。可就近改用当地河水为灌溉水来源,阻止积钙型障碍继续发生。二改换茬口。改长期种植水稻等作物为棉花等经济作物,减少对当地石灰岩泉水及石灰山体水库水的依赖。阻止耕地积钙化的进一步发展。三合理施肥。对积钙泥田应增施有机肥,尤其注意在施肥上应施用腐熟的酸性肥料,增施速效磷、钾肥。促进作物正常生长,确保高产稳产。

3.2 对策建议

3.2.1 搞好宣传发动,提高认识 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是一项增加农业生产后劲,推进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更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把中低产田改造工作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摆上位置,纳入工作日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让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都能充分认识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自觉性,为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2.2 精心组织,落实任务 中低产田改造工作艰巨,任务量大,在做好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应将中低产田改造技术通过多种培训形式,让农民掌握并应用。

3.2.3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农业新技术应用不到位是中低产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县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提高中低产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一是积极开展好科技培训活动。通过办培训班、印发科技材料、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传播科技知识。二是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和生物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责编:徐焕斗)

上一篇:创设恰当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下一篇: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