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三个视角

时间:2022-10-09 03:06:15

“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三个视角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积淀的内容,它既有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也有学生提炼的个体知识,主要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哪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不熟悉,所以很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的教学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重视操作过程,积累实践性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多种操作活动的支撑,动手操作和参与实践更是小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发现数学本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对不同素材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直接体验。

【片段一】观察与操作,初步感知周长

(一)由情境引出周长概念

师出示:喜羊羊和懒羊羊绕操场跑一圈的路线。

生:不公平。

生:懒羊羊从起点出发不是绕着边线跑,而是从中间跑过来的。

(请学生分别指出喜羊羊和懒羊羊跑的路线)

师:懒羊羊“懒”在哪里呢?

生:没有沿着边线跑。

生:应该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

小结:从起点绕着操扬的边线,再回到起点,数学上叫一周。

(二)从实物迁移到平面图形

学具操作,用手指绕图形一周,并请学生指一指,说清楚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同时追问还可以从哪里为起点。

从生活情境中的周长,再到数学图形里的周长,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情境再到抽象数学情境的过程。在情境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体会和理解周长的意义,并逐步进行抽象概括。这个操作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概念,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所以这类操作的直接价值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些活动经验进行提炼与梳理,积累实“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积淀的内容,它既有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也有学生提炼的个体知识,主要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哪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不熟悉,所以很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的教学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重视操作过程,积累实践性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多种操作活动的支撑,动手操作和参与实践更是小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发现数学本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对不同素材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直接体验。

【片段一】观察与操作,初步感知周长

(一)由情境引出周长概念

师出示:喜羊羊和懒羊羊绕操场跑一圈的路线。

生:不公平。

生:懒羊羊从起点出发不是绕着边线跑,而是从中间跑过来的。

(请学生分别指出喜羊羊和懒羊羊跑的路线)

师:懒羊羊“懒”在哪里呢?

生:没有沿着边线跑。

生:应该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

小结:从起点绕着操扬的边线,再回到起点,数学上叫一周。

(二)从实物迁移到平面图形

学具操作,用手指绕图形一周,并请学生指一指,说清楚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同时追问还可以从哪里为起点。

从生活情境中的周长,再到数学图形里的周长,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情境再到抽象数学情境的过程。在情境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体会和理解周长的意义,并逐步进行抽象概括。这个操作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概念,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所以这类操作的直接价值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些活动经验进行提炼与梳理,积累实践性经验。

二、重视问题解决,积累探究性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要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活动是由“情景问题”驱动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并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这种活动既有外显行为的操作活动, 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

【片段二】学生活动,内化周长的概念

(一)测量三角形的一周长度

师:三角形的一周有多长?

一学生对黑板上贴出的三角形周长进行比画(一段一段地比画)。

师:你估计有多长?

又一学生先用手测了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然后将这个长度在图下面固定下来,再把另外两边用手测量出来,紧接着刚才一条边连下去(连接成一条线段)。

师教具演示:把粘在三角形三条边上的线段扯下来,拉直,形成一条线段,并贴在黑板上,并请学生来量一下长度(从图形中的周长,到具体的一条线段,并且可以测量)。

(二)测量圆和长方形的周长

1.量一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动手测量。

2.学生展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直接测量:把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圈。

(2)化曲为直:拿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

3.展示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1)分别量四条边的长度。

(2)只量长和宽。

(三)比一比,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1.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如果有请画一画。

2.讨论:角有周长吗?

(1)请学生指一指,教师先确定起点,但是无法回到起点。

(2)如果要形成周长,怎么办?学生指出把角的两边连起来,从而自然得出“封闭”图形。

围绕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问题展开,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不同的材料,设计了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本质的活动,对如何测量周长进行了探究,逐步让学生形成度量的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展示思维过程,通过比较,完善周长的概念,促使学生的思维在多种探究活动中向纵深发展。

三、重视思考过程,积累思维性经验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就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等,从而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数学活动不仅仅指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扩充或改组,达成新知被内化,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上做文章。

【片段三】

问题:懒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花坛1和花坛2的边线,同时各跑一圈,想一想,这回懒羊羊有没有偷懒?

生:这次懒羊羊还是偷懒,1号图形的周长比2号图形的周长短。

生:2号图形大,1号图形小。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一样长?

师:为什么一样长?谁来指着图形说一说?

生指着两个图形的直边:一样长,图形中间的一条弯弯线也是一样长的。

师:1号图中的两条直边与2号图中的两条直边一样长,中间弯曲的线是两个图形公共的边,也是一样长的,所以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

师:所以我们判断的时候不能光凭看一下,而是应该根据什么是周长这个概念去判断。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 这种渐进过程其实就是其活动经验的丰富与条理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而新的活动经历会给学生带来进一步的理解,所以在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既要帮助学生获得显性的数学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获取隐性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层次性。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行为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过程,积累实践、探究和思维的基本活动经验。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东湖小学 315100)“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积淀的内容,它既有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也有学生提炼的个体知识,主要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哪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不熟悉,所以很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的教学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重视操作过程,积累实践性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多种操作活动的支撑,动手操作和参与实践更是小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发现数学本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对不同素材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直接体验。

【片段一】观察与操作,初步感知周长

(一)由情境引出周长概念

师出示:喜羊羊和懒羊羊绕操场跑一圈的路线。

生:不公平。

生:懒羊羊从起点出发不是绕着边线跑,而是从中间跑过来的。

(请学生分别指出喜羊羊和懒羊羊跑的路线)

师:懒羊羊“懒”在哪里呢?

生:没有沿着边线跑。

生:应该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

小结:从起点绕着操扬的边线,再回到起点,数学上叫一周。

(二)从实物迁移到平面图形

学具操作,用手指绕图形一周,并请学生指一指,说清楚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同时追问还可以从哪里为起点。

从生活情境中的周长,再到数学图形里的周长,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情境再到抽象数学情境的过程。在情境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体会和理解周长的意义,并逐步进行抽象概括。这个操作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概念,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所以这类操作的直接价值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些活动经验进行提炼与梳理,积累实践性经验。

二、重视问题解决,积累探究性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要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活动是由“情景问题”驱动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并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这种活动既有外显行为的操作活动, 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

【片段二】学生活动,内化周长的概念

(一)测量三角形的一周长度

师:三角形的一周有多长?

一学生对黑板上贴出的三角形周长进行比画(一段一段地比画)。

师:你估计有多长?

又一学生先用手测了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然后将这个长度在图下面固定下来,再把另外两边用手测量出来,紧接着刚才一条边连下去(连接成一条线段)。

师教具演示:把粘在三角形三条边上的线段扯下来,拉直,形成一条线段,并贴在黑板上,并请学生来量一下长度(从图形中的周长,到具体的一条线段,并且可以测量)。

(二)测量圆和长方形的周长

1.量一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动手测量。

2.学生展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直接测量:把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圈。

(2)化曲为直:拿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

3.展示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1)分别量四条边的长度。

(2)只量长和宽。

(三)比一比,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1.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如果有请画一画。

2.讨论:角有周长吗?

(1)请学生指一指,教师先确定起点,但是无法回到起点。

(2)如果要形成周长,怎么办?学生指出把角的两边连起来,从而自然得出“封闭”图形。

围绕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问题展开,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不同的材料,设计了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本质的活动,对如何测量周长进行了探究,逐步让学生形成度量的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展示思维过程,通过比较,完善周长的概念,促使学生的思维在多种探究活动中向纵深发展。

三、重视思考过程,积累思维性经验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就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等,从而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数学活动不仅仅指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扩充或改组,达成新知被内化,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上做文章。

【片段三】

问题:懒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花坛1和花坛2的边线,同时各跑一圈,想一想,这回懒羊羊有没有偷懒?

生:这次懒羊羊还是偷懒,1号图形的周长比2号图形的周长短。

生:2号图形大,1号图形小。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一样长?

师:为什么一样长?谁来指着图形说一说?

生指着两个图形的直边:一样长,图形中间的一条弯弯线也是一样长的。

师:1号图中的两条直边与2号图中的两条直边一样长,中间弯曲的线是两个图形公共的边,也是一样长的,所以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

师:所以我们判断的时候不能光凭看一下,而是应该根据什么是周长这个概念去判断。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 这种渐进过程其实就是其活动经验的丰富与条理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而新的活动经历会给学生带来进一步的理解,所以在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既要帮助学生获得显性的数学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获取隐性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层次性。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行为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过程,积累实践、探究和思维的基本活动经验。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东湖小学 315100)践性经验。

二、重视问题解决,积累探究性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要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活动是由“情景问题”驱动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并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这种活动既有外显行为的操作活动, 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

【片段二】学生活动,内化周长的概念

(一)测量三角形的一周长度

师:三角形的一周有多长?

一学生对黑板上贴出的三角形周长进行比画(一段一段地比画)。

师:你估计有多长?

又一学生先用手测了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然后将这个长度在图下面固定下来,再把另外两边用手测量出来,紧接着刚才一条边连下去(连接成一条线段)。

师教具演示:把粘在三角形三条边上的线段扯下来,拉直,形成一条线段,并贴在黑板上,并请学生来量一下长度(从图形中的周长,到具体的一条线段,并且可以测量)。

(二)测量圆和长方形的周长

1.量一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动手测量。

2.学生展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直接测量:把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圈。

(2)化曲为直:拿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

3.展示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1)分别量四条边的长度。

(2)只量长和宽。

(三)比一比,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1.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如果有请画一画。

2.讨论:角有周长吗?

(1)请学生指一指,教师先确定起点,但是无法回到起点。

(2)如果要形成周长,怎么办?学生指出把角的两边连起来,从而自然得出“封闭”图形。

围绕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问题展开,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不同的材料,设计了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本质的活动,对如何测量周长进行了探究,逐步让学生形成度量的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展示思维过程,通过比较,完善周长的概念,促使学生的思维在多种探究活动中向纵深发展。

三、重视思考过程,积累思维性经验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就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等,从而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数学活动不仅仅指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扩充或改组,达成新知被内化,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上做文章。

【片段三】

问题:懒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花坛1和花坛2的边线,同时各跑一圈,想一想,这回懒羊羊有没有偷懒?

生:这次懒羊羊还是偷懒,1号图形的周长比2号图形的周长短。

生:2号图形大,1号图形小。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一样长?

师:为什么一样长?谁来指着图形说一说?

生指着两个图形的直边:一样长,图形中间的一条弯弯线也是一样长的。

师:1号图中的两条直边与2号图中的两条直边一样长,中间弯曲的线是两个图形公共的边,也是一样长的,所以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

师:所以我们判断的时候不能光凭看一下,而是应该根据什么是周长这个概念去判断。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 这种渐进过程其实就是其活动经验的丰富与条理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而新的活动经历会给学生带来进一步的理解,所以在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既要帮助学生获得显性的数学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获取隐性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层次性。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行为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过程,积累实践、探究和思维的基本活动经验。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东湖小学 315100)

上一篇:基于“想象点”的童话作文教学“三部曲” 下一篇:这回轮到特略爆发了巴萨五名前锋本赛季狂飙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