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9 03:05:11

刍议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对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刍议BIM技术如何实现项目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提升控制造价水平,消除造价管理的“三超”问题。

【关键词】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BIM

1、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精细化造价管理,是企业以“精准细严”为前提,将造价管理细化至项目的各个阶段,强化阶段性管理的成本造价管理。即在项目每个阶段将人力与组织、经济与技术、合同与定额等相结合,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杜绝“三超”问题发生。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环节涉及: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招投标、施工、竣工等各阶段。

2、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中应用

2.1BIM信息表达及共享的应用价值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模型基础,而搭建的建筑信息仿真模型,是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设项目的几何、物理和功能等信息以支持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决策等过程管控,具可视性及参数化特征。

BIM 模型搭建,可依类似的项目改造或建设新项目,达到空间高精准可视设计,且可虚拟施工全过程。由于BIM所具有3D空间设计、属性不同构建模式不同及建筑漫游等特质,让造价审查工作更加直观,通过BIM 模型及时发现缺少及不合理的构件,及时添加缺少构件,剔除不合理构件,从而降低了缺项、漏项、重复等带来的造价风险。

BIM模型因参数化而具联动性,关联数据可依设计变化自动更新,且可保持原有因素间的彼此关系,利于项目变更,进而规避了由变更所导致的相关内容更新不及时完整造成的工程造价偏差,降低工程造价管理风险。

2.2BIM信息计算及传递的应用价值

BIM模型计算功能,包含信息“收存与计算”两层面。BIM模型内构件,皆含有“构件类型规格、材料价格”等诸多信息,所有“定额信息与市场价格”皆可储存,可将工程数据输入模型,所得工程计价可储于BIM模型。模型中构件的属性信息可实时修改,以实现信息的动态更新。尽管多方协作让数据的更新变得频繁,可前期的有效数据不会变更,亦不会发生没经许可的状况下肆意篡写其他参与方数据的情况。BIM模型的计算功能快速精准,模型数据可“自动读取”,通过对构件的迅速计算,可自动生成准确的“项目估算书”,以更好地控制后期建设项目成本,完成估算统筹。BIM模型可将项目信息整合至统一数据模型内,降低因数据版本不同、转换不便、数据库资料不全等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

3、案例分析

3.1 某房地产建筑项目实例研究

项目总建筑面积58000m2,其中:建筑面积“地上为50000m2、人防地下为8000m2”,该项目由1号楼、2号楼、P3平台及人防地下车库四部分组成。此次研究选取2号楼的地上土建工程为例,模拟案例的精细化造价管理,由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四个阶段入手,探究BIM技术在精细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3.2 项目设计阶段

本案例为了高效控制造价,设计过程委托造价工程师全程参与,采取“限额设计”等手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依初步设计图纸,利用算量软件创建BIM模型,汇总工程量基本信息,导出模型文件,导入造价软件内,完成工程基础信息对接,通过价格信息平台,查询“工、料、机”市场价格,进而完成 “初步工程概算书”,为研究“限额设计”提供数据依据。区别国内传统的算量方式,BIM软件的自动化算量方法只需根据工程量计算规则对软件中的相应扣减规则进行调整,再利用其自动计算功能进行计算便可得到构件完整的工程量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程量信息统计的精准性及高效性。

3.4 项目招投标阶段

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是BIM价值的集中体现。招标单位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BIM模型快速调出工程量信息,依确切的工程量清单,有效地规避计算错误及漏项等状况,进而促进招标工作的顺利展开。通过直接把工程量清单输进BIM模型,招标单位即能将包含工程量清单的BIM模型与招标文件同时发给拟投标单位,确保了设计信息的完整与连续性。因BIM模型内的建筑构件所具有的关联性,构件空间位置与工程量信息均可对应。因此,投标单位可根据空间位置迅速核实招标文件内工程量清单的精准度,从而迅速拟定合理投标方案。因BIM技术可与网络具有相链接,利用BIM技术进行招投标可有效杜绝营私舞弊等现象,利于招投标单位掌控招投标活动全过程。

3.5 项目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重点是控制工程付款与工程变更费用、解决索赔、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等问题,进而实现计划投资目标。传统造价管理的实施过程往往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数据共享协同与积累困难。由于工程建设涉及单位多,各单位实时数据难共享,合作效率低。二是造价数据分析功能弱。传统的造价管理只能分析一维清单的总量级数据,无法按空间维度(即按施工区域、楼层、构件)分析,更无法实现基于时间维度的分析。三是造价信息不精确。工程量的计算多采用手算,精准度不高,工作强度大。BIM技术的出现恰好能有效解决这三大问题,搭建的BIM三维模型可同时加入时间、成本维度,组建5D建筑模型,即可实现动态实时监控,从而更加合理安排资金、人员、材料和机械的使用计划。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主要造价控制手段有:维护及更新BIM 模型、工程计量、变更、索赔管理、进度款支付及虚拟施工指导等。以BIM在工程计量中的应用为例,工程计量快速精准可有效约束承包方履行合同。因BIM技术能将建筑构件和时间相关联,通过其参数化特质,可根据所需条件选取工程信息,并利用计算机自动实现工程量汇总报表。依照施工现场状况与进度,及时更新BIM模型,并经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造价工程师即可通过自身授权端口迅速、精准地汇总某时段的工程量信息,编写工程计量表,提升进度款结算工作效率,也能实现对分包单位施工的实时监督。建设单位收到承包方的工程计量报告之后,可通过BIM模型对其准确性进行迅速核实。案例工程把虚拟中标的“合同价格”赋予其BIM模型,然后上传至BIM云端数据库平台,使共享“工程基础数据”得以实现。

3.6 项目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造价在竣工结算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确定项目实际造价,编写竣工决算文件,移交项目资产。BIM模型具有参数化特质,每个构件即具几何属性又含有物理属性,比如空间关系、工程量数据、地理、成本、材料详细清单、建筑元素、项目进度等信息。BIM模型数据库随着设计与施工的进展而不断完善,并通过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信息的持续录入以保持更新。至竣工移交时,其信息量已然能呈现竣工工程实体,确保了结算的高效性,降低双方扯皮发生率,不仅加快了结算速度,亦节约了双方成本。

4、结语

BIM 技术的应用,是建筑业革命性的转变,而不仅是简单的理念或技术革新。它彻底打破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与协同的壁垒,推动工程造价管理进入实时、动态、准确分析的时代。其协同化及参数化特质,将建筑实体与模型相关联,给工程信息的查找及核对提供便利条件,有效提升建筑精细化管理效率。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精细化同时,还提升了项目参与者控制成本的能力,达成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BIM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建筑业的革新,这必定使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更加深入,做到数据共享透明、项目统一协调、信息化及智能化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将指日可待。如果工程造价管理决定了工程的效益,那么其精细化程度便是决定效益的关键,而“BIM技术”将会成为这关键的核心所在。

上一篇:探析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 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超标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