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

时间:2022-10-09 03:03:46

试析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

杜甫是唐代最具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他的作品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而被称为“诗史”。

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最早是从周代民歌开始的,《诗经》中的《伐檀》、《七月》、《氓》等都是优秀的代表作品。到两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大量“缘事而发”的叙事诗,像《陌上桑》、《东门行》等。产生在东汉建安时代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在对话的运用、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上更是日趋成熟。尽管建安时期出现了如辛延年、曹操,以及王粲、陈琳、曹植、蔡琰等一些现实主义的文人,但他们都未能充分发扬现实主义传统。直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现实主义诗歌才又略见起色。

在唐代,诗人李白虽也有《丁都护歌》等一些现实主义的诗作,但他最大的成就和贡献还是在浪漫主义方面,杜甫则真正传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一、自创新题

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没有沿袭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或“因事命题”,如《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如此,这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诗人的创作。

金开诚的《诗圣杜甫与现实主义诗歌》称:“杜甫的诗歌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很高。他的诗歌人民性很强,用大量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安史叛军的残暴。他大胆地抨击朝廷,无情地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特别是对那些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他的诗歌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最真切的写照。在他的作品中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追求的目标。”关于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非常准确的见解。

二、抒发爱国情怀

浓厚的爱国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特色。青年时代,杜甫就有通过仕途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愿望以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他的喜怒哀乐更是和国家命运的盛衰相表里,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归心似箭,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除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外,杜甫还有一些诗反映并歌颂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精神,“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这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声,也是诗人自己通过新娘之口发出的爱国号召。这种爱国情怀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在文化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爱国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顾炎武都曾受到杜诗的教育和鼓舞。

三、同情劳苦大众

对底层穷苦大众的同情,是杜甫诗歌的又一个特征。他能够将自己置身于劳动人民之中,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如《又呈吴郎》中,“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描述了一位孤苦伶仃、衣食无着、贫困无助的老妇人。又如《新安吏》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垂老别》中的“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征发中遭受的痛苦。《羌村》甚至有“儿童尽东征”一语。在《赴奉先咏怀》中,他更指出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四、揭露统治阶级

早在“困守长安时期”,杜甫就指出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这一事实。在这方面,《兵车行》最具代表性:“君不闻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正是战乱中人民痛苦生活的真实描述。杜甫还通过描述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来揭露他们的丑恶本质。在《丽人行》中揭露了杨国忠兄妹的奢侈荒淫面目:“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短短十个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及其根本矛盾,对统治者进行了猛烈抨击。

五、热爱自然生活

杜甫能够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风雨鸟虫,在诗人笔下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读者看到一个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农家院景,看到一位勤劳、美丽热爱生活的农妇形象,令人心醉不已。又如《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人感受到绵绵的春雨,深夜飘然而来,默默滋润着万物。真是美妙的境界,静谧的生活。

六、通俗写实手法

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等形式,大大提高了诗歌表现力,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新婚别》中新娘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之日竟成生离死别之时,所以新娘态度矜持,语带羞涩,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杜甫诗歌用这种通俗写实的手法,使其诗令人读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在古代文学史上独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杜甫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山海关区工作站

(066200)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单”的设计 下一篇:选场》中化解矛盾的军事策略'>《选场》中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