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上的“味觉地图”

时间:2022-10-09 02:33:58

舌头上的“味觉地图”

舌头上的“草莓粒”负责尝味道

要了解这个说法是否正确,首先我们要了解是怎么品尝到各种味道的。我们之所以能品尝到各种美味,是因为我们的舌头上分布着各种舌。如果我们伸出舌头,能看到舌头表面分布着一个个红色的小凸起,这些就是舌。人的舌头上有很多种,如菌状、轮廓、丝状、叶状等,但能品尝到味道的主要是菌状和轮廓。

其中菌状主要分布在舌尖、舌缘以及舌头的背面,我们看到的一个个小凸起就是菌状,菌状比较小,而且比较密集,一个菌状里只有2-4个味觉感受器(即味蕾)。

而轮廓比较大,一个轮廓里面含有200到250个味蕾,它们主要分布在舌头的根部。我们品尝到的各种味道就是通过一个个味蕾感觉到的。当食物进入我们的嘴里,这些味蕾感受到不同的物质,就释放出不同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通过跟味蕾连接的神经传递到我们的大脑,于是我们的大脑就感觉到不同的味道。

那么,这些舌的分布是否会产生“味觉地图”呢?比如菌状主要分布在舌尖、舌缘,而轮廓分布在舌根,两种舌感觉到的味道是否不一样?

有资料显示,舌头上不同区域的味蕾对甜咸酸苦是有不同的感觉,比如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舌尖对甜敏感,这就是说,我们的舌头是有“味觉地图”的。

舌头不同区域的敏感阈值不同

味觉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和视觉、触觉也有关联,每个人又存在个体差异。

1974年,美国的研究者柯林斯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她在15名志愿者的口内不同区域分别滴加不同浓度的氯化钠(咸味)、蔗糖(甜味)、柠檬酸(酸味)、尿素和奎宁(均为苦味),看志愿者能够分辨出的化学物质的最低浓度。柯林斯的实验证明了每个舌头区域都能尝出上述5种物质的味道,只是敏感阈值不同。

首先,这个尝出阈(能尝出物质的最低浓度)的值非常小,各区的阈值差别也很微小,没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其次,各个舌区尝出阈的重叠范围较大,比如蔗糖的甜味,舌尖和舌侧后部的尝出阈差不多,对于氯化钠的咸味,舌尖和舌前侧的尝出阈差不多。再者,呈味物质不同,尝出阈也有差别,比如苦味,各舌区对尿素和奎宁的尝出阈就有较大差异。最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比如人群中约8.22%的人尝不出苯硫脲的苦味。另外,柯林斯对实验得到的尝出阈进行比较,发现对于咸味,舌尖最敏感;对于苦味,软腭最敏感;舌根比舌尖对苦味更不敏感。

五种基本味道是怎么产生的?

在动物中,味觉的功能是判断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避免食入毒物。对人类而言,味觉还有了附加的意义,那就是享受美味的食物带来的愉悦。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哺乳动物的味觉能够识别五种基本味道:甜味、鲜味、苦味、酸味和咸味,近来也有一些研究证据表明动物存在对“脂肪味”的识别,然而这种脂肪味是否构成第六种基本味觉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甜味通常代表食物富含能量,鲜味代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的味道),咸味使人能够摄入适量的电解质而保持体内的水盐平衡,而酸味和苦味则提示了具有毒性或潜在有害的化学物质。

甜味和苦味的产生方式很相似。味觉受体细胞表面存在一种称作“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蛋白,甜味和苦味都是由这种信号蛋白中的特定种类所产生。

多数哺乳动物会被很多左旋氨基酸的味道强烈吸引,但人类只能尝出谷氨酸单钠(即味精)和天冬氨酸的特殊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氨基酸味,人类称之为鲜味。鲜味也由特定的G蛋白偶联受体所产生。

对于咸味和酸味,人们认为这两种味道与钠离子和氢离子进入细胞顶端的通道有关,但到底有无专门的咸味和酸味受体的存在还有争论。通常认为,咸味主要由食物中的钠离子浓度升高所产生,而食物中的氢离子浓度升高产生了酸味。

上一篇:电子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探讨 下一篇:让学生喜欢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