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言点亮童年世界

时间:2022-10-09 12:18:23

用童言点亮童年世界

目前,作文教学遭遇边缘化危机,考试作文、模式作文、网络作文等一直占据主流的位置。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没有隐退,表现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习作成绩,强行剥离小学习作,一味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要求和方式进行训练,致使小学生习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用我手写别人的话”、“儿童八股文”等现象。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是坚持应试的习作教学,追求成绩,无视孩子的天性,还是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我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即用儿童本来的语言来观照习作教学,尊重与呼唤孩子天性的回归,让孩子乐于写作,写充满儿童心声的作文,切实还孩子一个本真的童年。

一、归真的语言——让孩子做回孩子

1.追问失真的原因

语文老师长久以来对习作有着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习作应该立意深远。这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也已“领悟”到习作的“真谛”:习作是写给老师看的,要迎合老师的口味。因而,学生的习作中经常出现拾金不昧的事件;经常出现在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让座的事件;经常出现下雨天老师用雨伞护送学生回家,而老师自己却浑身湿透、生病发烧的事件;经常出现学生因为一件难忘的事而大彻大悟的事情。最典型的当然要属一次高考命题作文《战胜脆弱》,许多学生为了博取教师的同情和好感,使自己的作文得到高分,不惜拿父母开刀,大笔一挥,就把二老给灭了。因而,众多老师在改完作文之后,心生感慨:我们宁愿十八岁的学生与脆弱相伴,也不愿他们拥有这样令人心寒的坚强。

可见,习作失真是因为我们把立意是否高当做评判的标准。教师有意无意地引导,给学生的习作蒙上了虚假的面纱,使学生在习作时无病、胡编乱造,直接导致了习作的失真。

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言语能力?习作教学期待着我们的归真,只有让学生的习作言语归真,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实践、新的反思。只有归真,我们才会聆听到学生灵魂深处的声音,才会欣赏到学生生命中最本真的言语。

2.如何归真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寥寥数语,却深刻地道出了习作教学的根本理念。习作教学要归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用心体验生活,写真实的事,表真实的情,避免习作落入统一化、成人化的套路。

六年级“习作二”要求学生写一写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教师若是能让他们写出常态下他们的真实活动情况,就可以让他们记住童年的那份欢畅,留住那段多姿多彩的时光。我鼓励孩子们放开手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得越真实越好,他们的笔尖愉快地飞舞,激动兴奋地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记忆。有个学生的题目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其中有这样的精彩片段:

“你看我们班的‘黑驴’——尚彬,在座位上笑得合不拢嘴,大大的嘴巴咧开到最大限度,露出十几颗洁白的牙齿,再配上那黝黑的皮肤,真像黑人牙膏的代言人。

还有大名鼎鼎的‘刘饭桶’——刘本通,他开始了他的精彩说唱:‘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原来还有一只高顺羊!’高顺洋是我们班个子最矮小的男生,这句唱词把男生们逗得前仰后合,可我们女生不觉得这有什么有趣的。”

这就是孩子们常态下的鲜活语言,不加任何修饰的原生态语言。习作教学的归真,就是要像这样少一些规范和统一,不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与理论,让习作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命活动中,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社会、感受自然、感受生命的基础上产生表达的欲望,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作文没有什么章法的限制,一切都水到渠成,人间真情、生活百态在他们的笔下展露了出来。

二、守护纯真的童心—— 把儿童当做儿童

1.尊重童心,体验真情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生的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了三岁或四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谁都无法否认,孩子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而且话语中充满了童趣。然而,在习作课上,教师总是把孩子当成一张空白的纸,一句一句地教着孩子说话。令人遗憾的是,开篇、过渡、结尾、点题、描写、抒情……纷繁复杂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把学生原本的童真童趣给抹去了。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引导孩子写童年趣事,班级里的一个最平常的孩子写下了《奶奶逗我笑》的文章:

“我三岁的时候,奶奶给我讲笑话,我的肚子都笑疼了。奶奶看着肥头大耳朵的我,非说我像猪八戒,我把嘴一撅,生起奶奶的气来,没想到奶奶却说这样的我更像猪八戒了。我再也忍不住了,‘扑哧’一声笑出声来。还有一次,我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脸是通红通红的。奶奶见了,乐呵呵地说我的脸就像猴子的红屁股。虽说当时我年纪小,也能听出这不是好听的话,但这可以让我很开心地大笑。”

孩子发自内心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颗更加柔软、美丽的童心,文章因此也更能打动读者。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激发儿童的潜质,擦亮他们尘封未启的天使之眼,教会他们用童眼、童心去发现、感受、体验五彩缤纷的世界,产生倾诉的愿望,从而“用我手写我心”,描绘自己美丽的童年。

2.游戏相伴,快乐相随

纯真是儿童特有的内在品质,他们无所顾忌地揭开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假思索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化,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化的内核。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天性,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品尝快乐,体验成功,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勇敢的心理品质。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习作课、活动课,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并让他们用笔与老师交流,记下自己的快乐体验。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珍视儿童纯真的天性,敬重儿童的游戏精神,引导他们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丰富生活体验,激发习作兴趣,改善语言表达,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编织七彩乌托邦——让学生自己成长

1.关注日记,彰显个性

日记是儿童心灵的栖息地,是儿童放飞心灵的场所。儿童在日记中的倾吐,是沉睡在心底的一首纯真无邪的乐曲;儿童在日记中的宣泄,是流淌在心灵上的一条快乐与求知的小河。在生活中,我经常引导孩子用日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欢笑与快乐、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

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只是为了记录生活中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更是为了保持写真情、润童心的美丽姿态。

2.走进心灵,关注成长

关于教育,叶圣陶先生打过一个比方,他说:“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让他们自己成长。”学生走在习作的路上,看起来还很弱小,但弱小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为师者不仅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激发他们的潜质,擦亮他们尘封未启的天使之心,还要细心地引导他们在幸福的丛林中穿梭,让那静止的语言变成柔柔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让他们的生命在温暖的阳光下,在师生心灵的碰撞中得到润泽。

一次班级读书会上,孩子们聆听了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之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幸福的感言:

“幸福在哪里?当我们与家人一起散步时,幸福就在那温馨的眼神里;当我们和朋友一起游玩时,幸福就在那灿烂的笑容里;当我们与同学讨论难题时,幸福就在那激烈的争论里;当我们和好友一起阅读时,幸福就在那暖暖的文字里……”

“幸福是什么?是欣赏着一树一树的花开,是那‘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沉醉。”

“沐浴着温暖明媚的阳光,我们可以悠闲地行走在一碧如洗的蓝天白云下,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

四、守望本真的童年——用生命拨动心弦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最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别的音响。要想让孩子的心与你发生共鸣,你就需要对着孩子的心灵调整心弦,对准音调。”因此,教师要俯下身子,尊重孩子,既有童心又有慧心,用生命带动孩子,用感动、快乐带动孩子在生活中寻找真正的感动和快乐,最后让所有的感动、快乐浸润孩子、老师的心田。

1.童心不泯,听孩子欢笑

李吉林老师有句很有名的话:“我是长大了的儿童。”童心闪烁着真诚,童心引领着发现,童心诱发着灵感,童心升华着情趣。有童心的老师就该和孩子们一起捧读儿童书籍,陶醉于童真童趣;和孩子们一起放飞春天的风筝,一起看夏日的清荷,一起欣赏秋的高远,一起在雪花的曼舞下奔跑,享受着生活的绚烂与美丽……

2.慧心相识,赞赏孩子的成功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们要俯下身子,用慧眼、慧心与孩子一起寻找习作中的亮点、成功之处,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细心地呵护灵性的语丝,赞叹孩子新奇的创意,鼓励孩子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

一节作文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又一次走进了多姿多彩的春天,让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眼中的春天。我告诉他们,每个孩子都是春天的诗人,每个孩子都能写出一个七彩的春天。

“‘滴滴答答’,春雨弹起了钢琴,那优美的琴声在翠绿的柳枝间轻轻飘荡,在嫩绿的小草上美美地滑翔。”

“你瞧,花坛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她们好像在举行国际选美大赛。”

“春像一个刚出生的娃娃,大声地哭,泪水‘哗哗’流淌——苗儿笑了。春像美丽的姑娘,花枝招展,在自己的头上插满鲜花——花儿笑了。春像健壮的青年,四肢有力,把童年的风筝送上蓝天——孩子笑了。春像怀孕的女人,挺着肚子,孕育着新的希望——大家笑了……”

童真闪烁,童言烂漫,每个孩子的精神深处都贮存着一颗饱满而润泽的童心,只要我们把孩子当做天使,他们就能拥有一颗水晶般的童心,就能写出天使般的话语。

听,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话语:“一个孩子,向最初的方向走去。那最初的,变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用童言点亮孩子的童年世界,还孩子一个本真的童年,就是还孩子一生的幸福。

上一篇: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下一篇:谈作文教学超现实辅导的优势